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5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4217074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4.6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5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2023 高考 复习 古代 文化 常识 专项 练习 50 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侍郎,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B.谥号,是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员自请退职也可称之为乞骸骨。

    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称阼阶,天子祭祀升阼阶,后用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D.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

    3、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D.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

    4、远地充军。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秀才,即茂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

    5、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价衣服,代指平民;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的衣服,后世称富家子弟。B.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

    6、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D.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C.“徒流

    7、”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D.“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后来也经常用来指官员的任职。B.大司农,官职名,始置于汉,掌钱谷之事,为九卿之一。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C.晏驾,本义是车驾晚出,汉以前用以讳称帝王死亡,而汉以后则讳称驾崩。D.县令:一县的行政军事长官,又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B.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表示已经成人,并给自己起字。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的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B.刺史:地方主政官员,兼有检核问事及监察之职。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C.朔即朔方,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朔漠”即北方的沙漠。D.郊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郊迎指出迎于郊以示敬重。12.下

    9、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B.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

    10、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宦官的代称。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D.“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

    11、受重视。D.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太祖”“太宗”之类的称呼叫做庙号,是古代帝王生前所获得的封号。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D.“尚书”,一指尚书,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

    12、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C.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1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

    13、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的目的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B.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C.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D.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1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

    14、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是童年的泛称。B.会盟,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战国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曾举行 过多次会盟。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D.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地位相当于宰相。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

    15、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狄、南蛮、北戎”之说。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D.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既可以是指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又可以指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作。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

    16、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C.“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17、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23.下列对相

    18、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2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

    19、.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翰林院编修: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由榜眼、探花担任。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2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

    20、”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2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

    21、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2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C.

    22、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2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2

    23、9.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3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

    24、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见C项。)3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

    25、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3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3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26、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C.太史文起文公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3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3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

    27、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3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C.“寡人”即“寡德

    28、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D.大(d)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3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D.前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3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9、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3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

    30、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

    31、略称“四纪”。4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4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

    32、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崩殂、薨、不禄”替代。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4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D.“斋戒”

    33、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4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4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34、。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4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C.致仕

    35、: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4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47.下列对有关古代

    36、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4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

    37、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49.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38、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5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B.“迁”是

    39、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附:参考答案1、A 解析: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2、C 解析:“践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说不正确,践阼指的是“皇帝登基”。3、C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4、B 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

    40、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5、D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6、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项,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7、D 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8、B 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算号。 9、D 解析: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并非军事。10、B 解析:字是由父亲或尊长取定。11、B 解析:刺史不是地方主政官员。12、B 解析: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13、B 解

    41、析:后来成为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并非宦官。14、D 解析: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亦称“五服”。15、B 解析:“是古代帝王生前所获得的封号”错误,庙号专用于古代帝王死后;“只针对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号称为谥号”说法不准确,谥号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16、C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17、C 解析: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42、”。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18、D 解析:到宋代,设中书门下,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19、B 解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20、A 解析:老子成书于春秋时期。21、D 解析: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22、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

    43、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23、D 解析:无“肱股之臣”。24、B 解析: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25、选B“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26、选B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排除A、D两项。“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

    44、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27、选B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28、选C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29、选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30、选A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

    45、,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31.B【解析】“出”是指京官外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32.C【解析】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33.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

    46、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故选D。34.D【解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故选D。35.B【解析】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故选B。36.C【解析】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37.B【解析】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故选B。38.C【解析】C项,“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50道选择题附参考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1707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