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六章知识资与发展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212568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533.5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六章知识资与发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知识 发展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知识资本与发展:创新、溢出和技术进步 第一节 创新、技术进步与知识积累 第二节 知识的国际溢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第一节 创新、技术进步与知识积累 西蒙库兹涅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在电力、内燃机、原子能和生物等领域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量经济史学家也认为技术演变处于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一、创意行为与创新理论 创意能够改进呢生产技术,一个好的创意能是给定的一组投入得到更多或更好的产出。创意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创意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当创意行为被有意识地应用于生产体系和经济活动时,就被称为创新。创创意意创造、发明

    2、、发现(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创作(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狭狭义义创创新新创意、创造、发明、创作与创新的关系广义创新广义创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一个经济,若没有创新,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增长的经济。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

    3、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5种创新组合 (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企业家精神的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力量。熊彼得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它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自行变化的结果。自行变化的结果。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经济就会不断发展。当代创新

    4、经济学的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 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创新过程是长期和不确定的,创新不是一种由发明到扩散的简单线性模式,创新能力也不是仅限于企业组织。国家创新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创新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视野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技术经济学家认识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实际上是与一个国家的特殊性相连的,并开始使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来描述这一情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可以被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国家

    5、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创新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对于改进技术实绩至关紧要,而这种联系的实质就是知识流动。要准确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本质内涵,必须把握两点:第一,国家创新体系是有关技术创新的国家层次上的体系,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第二,制度安排因素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和效果起到基础性作用,制度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基本变量。国家创新系统的系统构成第一,知识创新体系,即知识创新活动主体构成的网络及其内部运行机制。知识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第二,技术创新体系,即狭义的技术创新活动主体构成的网络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其核心主体是企业,研发

    6、机构、高等院校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学校、社会、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创新服务机构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应用体系知识传播和应用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图 创新体系的结构第三,知识传播与应用系统。其中,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最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第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联系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中间体,是提供创新服务的行为主体及其内部运行机制构成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功

    7、能不仅取决于各主体自身的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各主体自身的优化,还取决于主体间相互联系的效率,取决于创新资源、技术和知还取决于主体间相互联系的效率,取决于创新资源、技术和知识在各行为主体间高效的运转流动,即取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识在各行为主体间高效的运转流动,即取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系。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速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益。在在OECD的框架中,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取代弗里曼当年的框架中,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取代弗里曼当年提出的提出的“国家国家”,成为决定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关键的看法,成为决定国家创新系统绩效的关键的看法,突出了技术创新服

    8、务机构。突出了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社会各方面都面临着用新方法来提高效率的任务 不同研究者从自己强调的侧重点对创新赋予不同的涵义。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知识创新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也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应用的过程。实质: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而管理、组织和服务的实质: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而管理、组织和服务的改善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改善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的类型成思危认为

    9、,创新大体分为三种类型:(1)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服务引入市场,来实现它的商业价值的过程。分为: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2)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企业(也包括政府的管理)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以三种管理方式为主的发展过程: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3)制度创新,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二、技术进步的内涵、事实与类型(一)技术进步的内涵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技术是从产品研究、开发和销售整个过程中所应

    10、用的知识。企业R&D投资的产出就是技术。技术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特殊的性质:1、技术具有非竞争性 2、技术具有部分非排他性 发展经济学: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式。技术进步是指所有能导致产量增加或成本减少的经济活动。即指对于任意给定的一组投入,所得到的产出比原来增加了,或者说对于任意给定的产出,所需要的投入比原来减少了。(二)技术进步的历史事实 现实中技术进步一般会采取两种形式:1、根本性、颠覆性的技术变革2、源自生产经验和边干边学的技术改良 技术分为两个层次:1、通用目的的技术(GPTs)2、与GPTs相匹配的配套技术产业技术革命的五个阶段(三)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 自熊

    11、彼特创立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许多学者对“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来自何处”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推动模式有3种:(1)科技推动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创新生产销售图 科技推动模式(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市场需求销售路径1路径2路径3路径4外生科学增加投资发明对感兴趣的R&D投资在新的或改良的资本货物上投资专利生产图 施穆克勒的市场需求拉动发明模式市场需求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创新生产销售 技术创新过程的需求拉动模式(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式 构想产生图 技术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式新需求识别新技术能力社会和市场需求项目确认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知识存量和技术进展(四)技术进步的

    12、类型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分为:非依附型技术进步和依附型技术进步 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三大类。中性技术进步 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中性技术进步 K (资本)L1 L0 L(劳动)CK0K1OY0=100Y1=100资本劳动配合比例不变等成本线的斜率不变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l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称为节约资本,多用劳动的技术进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比率;等成本线的斜率发生了变化 K (资本)L1 Lo L(劳动)CoKoK1OC1Y0=100Y1=100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l某

    13、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称为节约劳动,多用资本的技术进步降低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比率;等成本线的斜率发生了变化 K (资本)L1 Lo L(劳动)CoK1KoOC1Y0=100Y1=100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因此,我们可能把技术作为影响生产函数变化的一个因素。假定在生产过程中,产出Y 受到两个生产要素资本K 和劳动力L 以及技术影响,Y 服从生产函数:Y=F(K,L,t)其中t代表时间,或者换一种说法,它是代表某个技术状态的指数。表示生产函数对应的技术水平随时间的转移而不断进步。中性的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在经济增长理论文献中,还广泛采用一种不同于上式的表达方式,

    14、即把技术看成是扩大(增加)生产要素。技术进步使既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产量增加,这就好象生产要素被扩大了一样。采用这种表达形式的总量生产函数:中性的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B,)(LtKtAFY 如果 纯粹扩大资本的技术进步中性的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LtBKtAFY,1)(,0)(tBt,0)(,1)(tBt,0)()(tBt)(/)(tAt)(/)(tBtB)(/)()(/)(tAtAtBtB如果 纯粹扩大劳动的技术进步如果 同等地扩大劳动、资本的技术进步 但是在这种形式下,技术的作用太一般化,使得我们无法对它进行透彻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如何将技术引入生产函数,然后再将它分离出来,最

    15、终度量出技术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建立一些假设以表明技术进步对生产函数中一些重要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资本产出率、人均产出、要素比例、边际生产力、边际替代率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假定技术进步是按某种给定的方式影响这些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比如说,它可以使某一变量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这些变量不仅依赖于技术,而且也与要素投入的比例有关。因此,有必要使投入的变化“中性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技术的变化度量出来。“中性”技术进步假定 中性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1932)“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1949)“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索洛

    16、中性)(1969)希克斯中性假设 在劳动资本比(L/K)不变的条件下,当技术发生了变化,而并没有使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替代率(dK/dL)发生变化,那么就定义为发生了中性技术进步。反映到生产函数上,如果技术进步属于希克斯中性。那么生产函数就由Y=F(K,L,t)演变为这样的特殊形式:Y=A(t)F(K,L)很显然,A(t)就是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产生的。希克斯中性表明,这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效率获得同步提高,即劳动的边际产量(dY/dL)和资本的边际产量(dY/dK)之比保持不变,而使产出得到增长,因此,称为“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这样,我们就可以写出一般生产函数Y=A(t)

    17、F(K,L)的形式,然后,通过度量A(t)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希克斯中性假设N O M k (K/L)(Y/L)yRRV VW W 技术进步不仅能提高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使工资增加,而且还能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以同幅度提高,因而同比例地提高利润率使得工资率和利润率之比保持不变。希克斯定义的中性技术进步的特点是,无论发生技术进步或未发生技术进步,在新旧生产函数的人均资本相同的点,工资率与利润率之比保持不变。哈罗德中性假设 哈罗德中性是这样定义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并假定它等于利润率r。如果如果K K/L L比不比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资本的边际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资本的

    18、边际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K K/L L比就必须提高。技术进步以后,使比就必须提高。技术进步以后,使资本资本产产出比出比保持不变的保持不变的K K/L L水平水平也同样会也同样会使使r r保持保持不不变。变。这种技术进步就是哈罗德意义上的中性技术进步。在数学表达上,如果技术进步属于 哈 罗 德 中 性,那 么 生 产 函 数 就 由Y=F(K,L,t)演变为这样的特殊形式:Y=FK,A(t)L 在哈罗德中性条件下,无论K/L处于何种水平之上,只要它保持不变,产出就会以相同的速度增加,这个速度就是提供了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从服从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特

    19、殊生产函数Y=FK,A(t)L上可以看出,如果技术进步属于哈罗德中性,那么这种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是使得劳动的效率得到提高,技术进步以后L数量的劳动能够做相当于从前A(t)倍的工作。所以,这类技术进步称为“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索洛中性假定 索洛中性技术进步是与哈罗德中性相反的对称概念。索洛中性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出是一个常数劳动的边际产出是一个常数,并假定它等于工资率w,如果K/L比水平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劳为了保持劳动的动的边际产量不变边际产量不变,K/L比就必须降低。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以后,使劳动后,使劳动产出比保持不变的产出比保持不变的K K/L L比水

    20、平也同样使比水平也同样使w w保持不变。这种技术进步就是索洛意义上的中性技保持不变。这种技术进步就是索洛意义上的中性技术进步。术进步。在数学表达上,如果技术进步属于索洛中性,那么,生产函数具有这样的特殊形式:索洛中性假定Y=FA(t)K,L 从这一函数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技术进步属于索洛中性,那么这种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是使得资本的效率得到提高,技术进步以后K数量的资本能够做相当于以前A(t)倍的工作。可以,这类技术进步称为“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产出不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变,扩大资本的技术进步 三、知识分工及特征 哈耶克在20世纪30年代与兰格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大论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分

    21、工范畴,正是把知识问题纳入经济学视野。贝克尔和墨菲在1992年的分工、协调成本与知识一文中所作的均衡分析首次引进了“知识”变量。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用“已认识的事物对认识者的主观含义作为标准”,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知识:1、实用知识 2、学术知识 3、闲谈和消遣知识 4、精神知识 5、不需要的知识 知识的基本特征:1、知识具有不完备性 2、知识具有互补性 3、知识具有非竞争性、部分的非排他性及其溢出效应 四、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知识资本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从自主性生产、投资的动机出发,进行有意识地研究开发活动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D是为增长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

    22、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R&D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R&D一般包括三种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R&D可以由政府部门提供支持或者私人部门投资开发分别进行。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知识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有形的生产要素投入倍增导致产出倍增。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着变化,收益递增就是很自然的结果。由于知识的非独占性,所以对单个企业来说,收益递增也是外在的。知识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过程:创新者将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中,依靠专

    23、利保护获得用来增加利润的垄断力量,而额外的利润提供了投资于研发活动的激励。第二节 知识的国际溢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一、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 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要用技术创新国的技术创新成果完成至技术引进国掌握该项技术所需的时间来表示。技术引进国掌握技术的标志是该国不再进口该项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转移 雷蒙德弗农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为创新阶段;第二阶段创新国开始出口该产品到其他发达国家;第三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掌握新产品技术;第四阶段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技术转移行为守则认为,技术转移是关于制造某种产品、运用某项工艺流程或提供

    24、某种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技术转移方式:(1)专项的贸易方式;(2)咨询、技术贸易方式;(3)合作生产;(4)许可证贸易;(5)交钥匙工程;(6)国外直接投资 曼斯菲尔德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分为垂直型技术转移和水平型技术转移两类。米拉维尔金斯从技术引进国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情况将技术引进分为简单的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吸收。按照技术引进的方式分为有偿技术引进和无偿技术引进。根据技术接受方与提供方在贸易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技术转移方式可以分为一揽子交易方式和非一揽子交易方式。用一揽子交易方式进行技术转移的一般原因:(1)供给方意图以此控制该项转移技术的使用;(2)所转移

    25、的技术较复杂,技术接受方在操作大型投资项目和大规模生产管理方面缺乏经验;(3)所转移的技术中包括技术提供方的注册商标或公司牌号所有权。根据所引进技术的不同,技术引进又被分为:成套生产技术引进、关键设备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和技术人才引进。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来自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技术输出国政府和企业出于技术在政治和商业上的保密性、专利权、政策考虑等。来自技术输入国方面的主要障碍:(1)需求障碍;(2)资本障碍;(3)自然资源障碍;(4)劳动成本障碍;(5)人力资源障碍;(6)技术障碍;(7)规模障碍;(8)基础设施障碍;(9)制度障碍;(10)技术引进次序上障碍。二、技

    26、术外溢模型 所谓“技术的溢出”是指:一个企业可以不通过市场交易付费获得其他企业创造的信息;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下,如果其他企业非法使用某个企业所开发或拥有的信息,该企业无法有效的实施追索权。技术溢出的路径:通过研究使用新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是通过观察技术所有者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就可以获得某些新技术的信息。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取得技术进步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模仿是其取得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创新和模仿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国际贸易有助于减少研究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也就增加了用于R&D活动的资源的总生产率。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1)舒马赫的“中间技术论”中间技术是介于初级

    27、与高级、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技术。舒马赫提出,应当发展小型机构,进行适当规模的生产,推广中间技术。他认为中间技术是在贫穷条件下,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中间技术具有一下特点:(1)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适合于小型企业,不占用过多资本,利于就业;(2)中间技术与粗糙的土技术相比,生产率要高得多。而与资本密集的现代工业技术相比,又要便宜得多;(3)中间技术在应用、管理和维修方面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能顺利地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舒马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发展中间技术:(1)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2)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小(3)有助于解决严重失业问题2)雷迪的“适用技术论”适用技术的基本含义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要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现状、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和技术吸收及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通过引进技术来推动技术进步,以获得最佳效益,促进经济发展。雷迪指出适用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的要求:环境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对雷迪观点的补充:(1)适用技术的民众性(2)适用技术的区域性(3)适用技术的价值观(4)适用技术的未来性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 一、中国的技术吸引与吸收 二、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六章知识资与发展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125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