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4209304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139.2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重要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食物的采集阶段)(1)时间: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2)食物来源:采集渔猎。(3)生产工具:木石骨蚌。(4)生活方式:迁徙群居。(5)女性地位: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食物的生产阶段)(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2)表现:原始农耕(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

    2、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原始畜牧(西亚、东亚和南美洲)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东亚: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南美洲: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意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3、b.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灌溉农业发达)(1)古巴比伦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2)古埃及文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3)古印度文明: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4)古代中国文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b.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4、佃户;c.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2)古埃及: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b.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3)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战国以后,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c.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

    5、水利工程的重视;e.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古希腊:食物生产:a.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b.因地制宜: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社会生活:a.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5)古罗马: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社会生活:a.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

    6、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6)美洲: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浮动园地)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3、总结食物生产社会生活古巴比伦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

    7、的命运。古代中国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

    8、农业劳动。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浮动园地)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3、阶级和国家出现。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概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

    9、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2、表现: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传入途径推广传入途径推广粮食作物玉米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时传入,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及全国。马铃薯传入路径与玉米相似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传入路径与玉米

    10、相似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蔬菜作物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起初仅供观赏)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逐渐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被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3、特点:(1)欧洲具有主导性。(2)范围具有全球性。(3)时间具有长期性。(4)交流具有双向性。(5)结果具有双重性。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

    11、会生活影响最大)(1)种类: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咖啡。(2)影响: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禽畜(1)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2)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甘薯的引入,丰富了粮食种类。(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

    12、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玉米等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量,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

    13、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和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建立: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3)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4)表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a.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

    14、了条件。b.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c.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同。d.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者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育种技术的现代化。a.条件: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b.成就: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2014年,中国培育出“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创世界纪录。c.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5)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食品供应;推动了饮食方式与饮食观

    15、念的更新变化;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拓展延伸】现代农业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力提升】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手工和畜力工具机械化工具劳动力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石油和电力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积累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

    16、品种农家原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内循环,农产品初加工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2、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2)生产规模大型化。3、渔业的现代化(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3)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

    17、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品储存技术(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冷冻食品工业: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

    18、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拓展延伸】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2)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4)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目标:消除饥饿,吃得饱)(1)产生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世界对策: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

    19、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3)中国方案: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食品安全(目标:保证质量,吃得好)(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应对措施:世界

    20、: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品安全。a.立法规范: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订)b.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复习提纲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变化趋势:人力畜力)(1)石器: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2)青铜:产生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

    21、技术;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特点:青铜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金石并用)。(3)铁器: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传播: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中国:a.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b.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d.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灌溉工具(变化趋势:人力自然力)(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2、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5)宋朝出现了高转筒车。(6)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3、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1)中国: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2)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3、。2、陶瓷工具(1)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工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2)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控制坯件的薄厚。(3)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4)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3、冶炼工具(1)锻打工具(制作小型金属器具)土炉:融化金属原料;锤:打击金属原料;锉:磨平金属。(2)铸造工具(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坩埚:融化金属原料;范:使液态金属成型(商周时期用于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3)东汉杜诗:水排(水利鼓

    24、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中国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世界。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1)中国: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2)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2、农业庄园式劳作(1)原因:中央集权弱化,割据势力增强。(2)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3)代表:罗马共和国晚期: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农奴制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手工业家庭式劳

    25、作与作坊式劳作(1)概况: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2)确立: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3)影响: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

    26、散的生产状态)2、工厂制度(1)形成: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2)特点:大规模集中劳动工人实行倒班制;严格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统一供应原料,进行合理调配。(3)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剧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3、近代中国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产生: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发展: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3)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

    27、、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的起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2)原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和铁路的发展。(3)影响: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

    28、眼界开阔了。4、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现:西方: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中国: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

    29、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斗争: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结果:经过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概况(1)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3)意义: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成就(

    30、1)电子计算机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出现: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意义: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趋势: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2)计算机网络产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发展: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3)人工智能技术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

    31、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趋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励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创新,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4)航天技术开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就:许多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影响: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5)海洋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在

    32、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997年,中国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20年,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6)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新材料不断更新,表现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7)原子能技术积极: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可以为新的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可以服务

    33、于生产领域,为他们提供新能源;可以应用于医学研究与诊断治疗,造福人类健康;消极: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8)生物技术20世纪初,人们已经初步掌握多种为医疗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某些疫苗和血清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二战后,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生物学的分支突飞猛进;如今,前沿生物技术领域频现重大突破。如基因编辑领域、合成生物学领域、脑科学领域、干细胞领域、AI+生物领域等。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1)

    34、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2)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2、人类文化生活也出现了新的模式。(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觉。3、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2)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

    35、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1)带来社会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计算机网络犯罪等;(2)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等。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复习提纲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交换的出现。(3)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发展:(1)古代中国时期表现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代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西周“工商食官”,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

    36、局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出现私商。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拓展延伸】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变化(1)商业市镇的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4)白银的广泛使用。(5)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6)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7)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能力提升】从唐到宋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空限制

    37、。(2)出现专业化市场。(3)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古代世界地区表现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的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商业繁荣;亚述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3、贸易通道:(1)丝绸

    38、之路(陆上)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2)丝绸之路(海上)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管理机构: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3)朝贡贸易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

    39、的。影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4)广州“十三行”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4、影响:(1)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对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3)对世界: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

    40、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产生: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2)表现: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3)意义: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贷(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

    41、借贷合约;借贷程序化,受到法律保护。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信用。(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西周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合法化,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本票性质的庄票。3、商业契约(1)古代世界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

    42、,商业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已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2)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3)作用: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拓展延伸】中国

    43、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2)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3)汉朝:为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地位。(4)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5)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1)时间:15C末18C中期(2)过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3)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

    44、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基本形成(工业革命)(1)时间:18C60S19C中期(工业革命)(2)过程: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与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3)影响: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C70S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2)过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

    45、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3)影响: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拓展延伸】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2)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09304.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2期末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2期末复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教学设计.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5课全册教案.docx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5课全册教案.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教学设计(第13、14课).docx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教学设计(第13、14课).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