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重要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重要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食物的采集阶段)(1)时间: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2)食物来源:采集渔猎。(3)生产工具:木石骨蚌。(4)生活方式:迁徙群居。(5)女性地位: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食物的生产阶段)(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2)表现:原始农耕(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
2、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原始畜牧(西亚、东亚和南美洲)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东亚: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南美洲: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意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3、b.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灌溉农业发达)(1)古巴比伦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2)古埃及文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3)古印度文明: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4)古代中国文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b.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4、佃户;c.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2)古埃及: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a.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b.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3)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a.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b.战国以后,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c.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
5、水利工程的重视;e.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古希腊:食物生产:a.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b.因地制宜: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社会生活:a.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b.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5)古罗马: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社会生活:a.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b.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
6、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6)美洲: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浮动园地)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3、总结食物生产社会生活古巴比伦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
7、的命运。古代中国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
8、农业劳动。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浮动园地)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3、阶级和国家出现。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概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
9、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2、表现: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传入途径推广传入途径推广粮食作物玉米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路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时传入,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遍及全国。马铃薯传入路径与玉米相似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传入路径与玉米
10、相似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蔬菜作物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起初仅供观赏)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逐渐鲜美可口。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被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3、特点:(1)欧洲具有主导性。(2)范围具有全球性。(3)时间具有长期性。(4)交流具有双向性。(5)结果具有双重性。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
11、会生活影响最大)(1)种类: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咖啡。(2)影响:小麦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禽畜(1)种类:鸡、牛、驴、马、猪、羊等。(2)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甘薯的引入,丰富了粮食种类。(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
12、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玉米等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量,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
13、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和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建立: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3)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4)表现:农业机械的现代化;a.条件:20世纪以来,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
14、了条件。b.表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c.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同。d.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者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育种技术的现代化。a.条件: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b.成就: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2014年,中国培育出“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创世界纪录。c.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5)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食品供应;推动了饮食方式与饮食观
15、念的更新变化;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拓展延伸】现代农业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影响: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力提升】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手工和畜力工具机械化工具劳动力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石油和电力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积累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
16、品种农家原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内循环,农产品初加工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2、养殖及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2)生产规模大型化。3、渔业的现代化(1)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3)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
17、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品储存技术(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冷冻食品工业: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
18、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拓展延伸】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2)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4)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目标:消除饥饿,吃得饱)(1)产生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世界对策: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联合
19、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3)中国方案: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食品安全(目标:保证质量,吃得好)(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应对措施:世界
20、: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品安全。a.立法规范: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订)b.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复习提纲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变化趋势:人力畜力)(1)石器: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2)青铜:产生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
21、技术;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特点:青铜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金石并用)。(3)铁器: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传播: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中国:a.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b.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d.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灌溉工具(变化趋势:人力自然力)(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2、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5)宋朝出现了高转筒车。(6)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3、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1)中国: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2)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0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