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河北省各地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各地 2020 届高三 11 12 语文试卷 精选 汇编 论述 文本 阅读 专题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北省邯郸市 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有异曲同, 土之妙, 说表现为各类文化丰富多彩, 也意味着每一种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文化创新不同于熊彼特意义上的科技变革的迭代“破 坏”,也不会是一个创新代替彧贬抑另一个创新。每一个文化意丈上的创新都是一次人类 创造力的礼赞和丰富。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 俱进、推陈出新。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硬实力” 大
2、国强国,但文化意义上的“软实力”尚不足以匹配这样的国际性大国强国。 中华民族的伟 大崛起亟待更加自信而有活力的文化价值支撑,需要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要, 需要凝聚全球华人的价值共识, 需要参与国际文明对话, 需要为全人类贡献文艺创造力。 文化创新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传承的担当。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价值、生活方式 及发展模式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新。文艺创作上所谓“民族即 世界”的共识背景就是上述理念的形象表述。中国的文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接续文脉, 树立中国文艺精神, 以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与情怀,
3、 讲好已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故事。 文化创新要有文化实践的自觉。 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是特定人类共同体长期生活的 沿袭积淀。 曾经的文明盛绩固然是令人向往和骄傲的文化记忆, 但文化从来都应该是鲜活的、 不断生长着的。 文化创新其实就是对于不断发生着的文化实践的尊重和提炼, 文化的创新从 采都是那些具有深厚生活体味同时又能敏感地感知社会生活变化并加以艺术化处理的人们 的成就。中国正在经历着独特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多种思潮的激荡融合态势。深入其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审视、分 析并表现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就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最有意义的文化创
4、新。 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的厚道包容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社会融合、激发文艺繁荣的关键。历史上每一个多 元文明融汇的时代都是文艺创造的高峰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此, 唐宋时期如此,元明时期如此,晚清民国时期亦如此。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全 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时期, 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定力, 另一方面 也要有欣赏并拥抱多样性文化的大国气度。 中国文艺的繁荣, 既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耕 耘努力, 也需要敞开怀抱吸纳一切热爱中国文化、 关注中国实践的国际人士投身中国文化内 容的创新。比
5、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工作者参与到了中国电影 的制作中,在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电影的创造力。 不失自我,不拘一格,在全球化体系中,中华文化定当别开生面,促进人类多样性文化 生态繁荣兴盛。 (摘编自魏鹏举文化创新的本质是自信而多样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真正的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感同身受的热爱与关切之上。 B文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不断提炼文化理论来实现的。 C中国每个朝代的多元文明融汇,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D中国正处在重要转型时期,文化创新应依
6、靠本国文艺工作者而非国际人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篇运用类比,指出人类文化要不断创新发展,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B文章论证着眼于当下形势的分析,时代感较强,同时兼顾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主体部分从担当、自觉、包容等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创新应有的做法。 D文章关于电影市场的事例,论证了国际人士能增强中国电影创造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每种文化都需要创新发展,这是出于人类延续精神血脉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B要想使中华文化延续下去并提升其软实力,当前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薪火相传。 C文艺工作者有了对民族
7、文化的热爱,树立了中国文艺精神,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文化创新要有多元融合的包容,但并不是对世界多样的文化,我们都要全盘接纳。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预热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 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 史略还对西方 近现代学术 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 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
8、”,正 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 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 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 “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 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 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 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 强求劝诫, 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 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 “小说亦 如 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 者较, 演进
9、 之迹甚明, 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 说“有意识地 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 艳”“叙述宛转”等“主体 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 并总结其特点、。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 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 “神魔小说” “讽刺小说” “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 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 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
10、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 归纳分析 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 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为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可谓泽被后世。 游国恩的 中 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 和文学风格的 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 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
11、 汉的写 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 出雨后春笋般 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 的命题时,我们不应 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韌期所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的传世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史略 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 还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 法,对 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B. 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 世说新语 成为“名士教科书”的原因, 认为是当时“读 书人 非常重视品评声名的好坏,全在于只言片语”的社会环境使然。 C. 鲁
12、迅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内涵,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及形式上 的 特点,明确了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D. 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史略对西 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的有效借鉴。 B. 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列举了宋传奇的一些缺点, 进而阐述了 唐传奇比宋传奇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C. 文章第四段通过引述鲁迅对古代小说分类或命名的具体做法, 论证了鲁迅运用西方归 纳方法研究
13、中国古代小说是具有价值的。 D. 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 凸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史略 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 为中国文学史学科 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B. 古代小说从六朝的粗陈梗概演进到唐传奇的“文辞华艳” “叙述宛转”,标志着古 代小说从 萌芽走向成熟。 C.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此中国古代小 说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 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需要我们从史略中获取启 示,思考 其重要的方法论意
14、义。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2020 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收官考试语 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推动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将给人类社会发 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 从科学层面看,人工智能跨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具有高 度交叉性;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包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 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强专业性: 从产业层面看,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 智慧城市
15、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具有内在融合性;从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给社会治理、 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带来新的影响,具有全面渗透性。目前,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 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下围棋、 人脸识别、 语音识别)设计出的智能体表现出较好的专 用智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从专用人工智能、人机共存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变。可 以预见,通过科学研究的牵引、应用技术的交叉,人工智能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创新式发 展。 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引入新范式, 增强科学发现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相关学 科不断交叉融合、 遵循不同范式的发展过程。 从符号主义、 逻辑推理、 知识工程到连接主义, 从大数据驱动
16、小任务到小数据驱动大任务, 从神经形态类脑智能到量子计算智能, 人工智能 的新范式不断增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新范式后, 研究效能得到了极 大提升。 人工智能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新工具, 扩展外界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创造各种技术帮助 人类理解复杂的拥有巨量信息的世界。 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感知世界的每一个像素, 增强人 们观察场景的敏锐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语义分析,改善人和机器的交流互动。知 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帮助我们搜集获取海量知识, 进而挖掘关系, 形成新的知识图谱。 自主无人系统可以利用其不怕热、不怕冷;不怕压等特性,涉足人类无法到达或难以忍受的 极端环境,
17、帮助我们探测未知世界。 人工智能为人类改造世界形成新业态, 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不仅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新业态,构成新的创新生态 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为人类管理自身构建新模式,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规范有序是人类的共同 愿望, 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消除政府和公 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及时预测和感知突发舆情: 通过对汇聚到一起的多种传感器感知到的 社会公共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智能预警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管理模 式在推行过程中,也要解决其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
18、突、数据使用的隐私保护等问题。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全世界 的人工智能领域参与者应坚持共创、共享、共赢理念,共同创造知识,共同分享技术,在良 性竞争中实现共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 10 月 15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并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都是因为人工智能 的蓬勃发展。 B目前,人工智能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表现良好并向 通用人工智能转变。 C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新范式,使人类认识世界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效能得 到了极大提升。 D 人工智能
19、创造计算机视觉技术帮助人类理解复杂巨量信息, 并改善人与机器的交流, 探测未知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总说人工智能将会为人类生活带来创新发展,分说带 来了哪些创新发展。 B文章第二段从科学、技术、产业、社会四个层面对人工智能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逐 级递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C文章从第三段开始以分论点的形式并列展开,每段都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人工智能为 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D文章整体简明规范,条分缕析,极具科普价值,第二段下围棋、人脸识别、语音识 别的举例更增进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
20、复杂的特征,科学层面交叉度比较高,技术层面专 业性比较强。 B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头雁,这与文中人工 智能的作用相符合。 C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D人工智能解决了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就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使社会规 范有序。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 202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 月)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完成 1 1- -3 3 题。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
21、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 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 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 审美能力培 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 实中的文化理念、 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 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 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
22、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 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 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 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 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 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 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 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
23、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 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 除弊振新的重任。 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 蔡元培的“美 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 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 也就是说, 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 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 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 迎合
24、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 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 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 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一, 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