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版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

  • 上传人(卖家):爱会流传
  • 文档编号:420394
  • 上传时间:2020-04-01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38.0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由用户(爱会流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版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人教版 2019 2020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古诗 教案 反思 下载 _其它版本_语文_小学
    资源描述:

    1、3.3.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 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 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 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 节吗?寒食节很

    2、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过去 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 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指皇城里的柳树。句意:春天的京城到 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

    3、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 ,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 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 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 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三、品句赏诗 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 (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 城景物,尽在眼中。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 “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诗人不说“处处

    4、飞花” ,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 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飞”字除了 表示动态,还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3)说说“寒食东风御柳斜”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既紧承上句写出了节令,又点明了主题。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舞,柳之斜来 呈现。 2.再读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论者多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 宦官的专宠,但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 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

    5、,唯宫中可以燃烛,但特许重臣 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 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对京城寒食风光的一般性描写,那么第三、四句就是这 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 先写白昼, 后写夜晚, “日 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读到这 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本诗的第三、四句巧借蜡烛来对当时的政治进行讽刺, 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 四、艺术特色四、艺术特色 这首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辞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快, 的确是一首好诗。它的

    6、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 入咏节令;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 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等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 的篇幅中,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 “斜” “传” “散”等,不仅不可调换顺 序,而且相互照应。 五、延伸拓展五、延伸拓展 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 解一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件,播放星空图及牛郎织女星图。 2.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

    7、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 创造出众多美丽动 人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又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 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 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 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 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 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 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 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 在

    8、艺术上继承了诗经 楚辞的优良传统,吸取了乐府 民歌的营养。 诗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广泛运 用。刘勰在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 衣无缝,一字千金” 。 三、朗读感知,整体感悟三、朗读感知,整体感悟 牛郎织女的故事凄婉而又美好, 人们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一下这首古诗。 (出示课件) 1.点拨字音。 (课件出示) 纤(xin) :细小 纤(qin) :拉船的绳 脉(m) :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 脉(mi) : (1)指分布在人或动物周身的血管; (2)指动脉的跳动。 (3)像 血管那样分布的东西。 间(jin):一定的空间

    9、或时间里。 间(jin):空隙。 2.指导朗读。思考: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 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 “二三” “二 一二”或“二二一” 。 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二三式)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二一二式)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二二一式) 五言诗在节奏上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 诗,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 ,所以它的感情基调是较为哀怨的。运用以上指 导方法,把整首诗再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 的痛苦读出来。(集体朗读) 3.播放录音,指名读,齐读。 4.思考:

    10、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回 答) 明确:写的是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牛郎与织女分 隔两地的相思之苦。 四、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四、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 (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句意: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 第一句诗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和织女, 引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人公: 织女。 “迢迢”写出两人相隔遥远,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2.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 女星”? 明确:与前面的“星”重复还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了下文人

    11、物的 活动和情感。 (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句意: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 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情景。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 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 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 它们的颜色。 (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句意: (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 1.前一句写织女忙碌地织布,她整天织布,却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 什么“泣涕零如雨”? 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 2.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情感? 明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

    12、苦,来表现愁苦 到极致。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 背) (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明确: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 且:并且,表并列关系。去:距离。 (一词多义:离开;除掉;失去;到、 去。 ) 复:副词,又。 既然银河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 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呢? 明确:银河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因为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阻隔, 所以爱情被扼杀、相见很难。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源于对爱情被 无情毁灭的悲恨。 (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 (牛

    13、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 互诉衷肠。 这里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明确:(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小结: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 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 闺妇的感伤情怀。 五、艺术特色,品味叠词五、艺术特色,品味叠词 这首诗歌很美,不仅美在内容和节奏上,还美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用 叠词。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 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 恻。这首诗使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

    14、词,从音 韵、内容和情感三方面思考) (1)表达内容。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最后明确: “迢迢”写距离之远。 (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皎皎” 写星光之亮。 (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 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 后人。 “纤纤”状素手之修长秀美, “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纤 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 “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 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 “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 , 只能含

    15、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 宽阔强化着两人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见面的阻 隔只有“盈盈”一水隔, “不得语”就是不可忍受的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2)表达效果。 在音韵上, 具有音乐美, 朗朗上口; 内容上, 更好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情感上,更好地表达了感情。 六、朗读升华,拓展阅读六、朗读升华,拓展阅读 1.配乐赛读,深入感悟。 2.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七 夕节也因为这个传说应运而生,中国历代诗人骚客更是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 名篇佳作。林杰的乞巧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故事的呢?

    16、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 1.学了迢迢牵牛星 ,我们曾说因为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节日。事实上, 每一个节日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的祭祖,重阳节 的登高望远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于一个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诗中 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 十五 夜望月 。 2.王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 ,唐朝诗人。他家贫, “从军走马 十三年” ,居乡则“终日忧衣食” ;四十岁以后, “白发初为吏” ,沉沦于下僚,任 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此诗是诗人在中

    17、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写给好友杜元颖的,诗题为“十五夜 望月寄杜郎中”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古诗,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2.扫清字词障碍,识记生字。 3.自由抽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谈谈你的体会。 5.不懂的问题同学相互交流,展开讨论。 三、再读诗句,深入理解三、再读诗句,深入理解 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 落谁家? 2.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已在中 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来节日气氛

    18、愈来愈浓,每到中秋之夜,月圆之时, 常常是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吃着点心,或闲话家常,或对月祈福,团团圆圆, 融融乐乐。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 过他的秋思: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王建也是 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寻味。 3.学生自由诵读,注意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感情。 4.熟读诗文后,师生共同疏通诗句内容,教师讲解第一句,学生结合注释、 参考书等完成其余三句的释义。教师指正、明确。 (1) “中庭地白树栖鸦” :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 院地上的样子; “栖” ,歇息、休息。全句意思是

    19、: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上安 歇着几只乌鸦。 (2)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冰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 (3) “今夜月明人尽望” : “尽” ,全、都。今天晚上一轮圆月高挂空中,大 家都在抬头望月。 (4) “不知秋思落谁家” : “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远思亲的思绪。 不知道那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家? 5.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遍,注意要说得通畅、流利,能够用优 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则更好。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树枝上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 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思亲怀远的思绪会落到 谁家? 6.结合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

    20、歌,进一步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深情。为下一 步的探究感悟做准备。 四、品味诗情,探究感悟四、品味诗情,探究感悟 1.感受其中的画面美。 指名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深深的庭院、 银白的地面、 酣睡的乌鸦、 清冷的秋露、 带露的桂花 (2)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番。 明确: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深深的庭院里,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柔的 银白的霜。院中的桂树影影绰绰,几只乌鸦安歇在树枝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 露珠悄无声息地润湿了庭中的桂花,鼻息里满是阵阵花香。 “地白”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积水空

    21、明、澄澈素洁之 感, 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白 静夜思 中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既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围, 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2.感受诗人的情思美。 练习朗读第三、四句。 (1)这是一个疑问句,作者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诗人徘徊庭中,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月华朗照,不由轻声感叹:此时 此刻, 有谁不在抬头赏月呢?那圆圆的月亮又怎能不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意呢?诗 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

    22、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己 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 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有所思也是确定的,知而不言,还问 “不知秋思落谁家” ,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 隽永。 (2)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能否换成“在”? 不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 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在”字只表明了结 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作者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 展现

    23、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前 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 象,渲染了中秋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 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 动人。 教学板书教学板书 3.古诗三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都城美景(全貌)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传烛(典型画面) 迢迢牵牛星 景迢迢 皎皎 盈盈鲜明生动 人纤纤形神兼备 物札札鲜明生动 情脉脉真挚感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情 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有着穿越千年的醇美,一字一景,句句传情,我们 只有细细地琢磨,才能领略其中的妙趣。因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抠字、 品句、图画、悟情,便是我在讲解古诗三首时的流程,但古诗的学习、积累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后还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03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