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输电线路基础》第7章-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第三节-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199980
  • 上传时间:2022-11-19
  • 格式:PPT
  • 页数:61
  • 大小:2.3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输电线路基础》第7章-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第三节-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输电线路基础 输电 线路 基础 路径 选择 杆塔 定位 三节 课件
    资源描述:

    1、主讲主讲:赵先德赵先德第七章第七章 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杆塔定位 第三节第三节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 一、选线测量 应配合设计人员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路径方案,应用仪器实地选定路径转角位置,并宜测定转角值。为了保证协议区选定路径或坐标放线的准确性,应具备测量控制资料或地形图,设计人员应在现场指明相对位置。当线路跨越一、二级通信线及地下通信电缆且交叉角小于或接近限值时,应用仪器测定路径,并施测其交叉角。应架设仪器于交叉点直接施测交叉角,提供锐角值。当交叉点位于水塘或其他不能设站或不能立尺时,仪器应设在路径直线上和被交叉线上组成三角形解析,如图7-3-1所示。

    2、图图7-3-1 通信线与送电线路交于水塘时的测量方法通信线与送电线路交于水塘时的测量方法 仪器分别架于、测站,测取、角值,则送电线路与通信线交叉角=+。亦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利用测角和测边间接测量方法,应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求得交叉角值。二、定线测量(一)直接定线 直接定线可采用距离分中法或角度分中法。距离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不同位置的中点。角度分中法的前视点位,应取经纬仪正倒镜两水平角的平分点。当采用电子经纬仪不能倒镜时,应逆时针加测水平角半测回。直接定线后,应检测水平角半测回,并作记录,其角值允许偏差范围1。直线桩(z)、转角桩(J)应分别按顺序编号,严禁重号。固定标桩的埋设,可根据

    3、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标桩规格可参照图7-3-2。图图7-3-2 测量标桩规格测量标桩规格 (a)一般标桩;一般标桩;(b)固定标桩固定标桩 送电线路的标桩,主要有转角桩、直线桩、塔位桩以及测站加桩。由于我国幅源广阔、地理自然条件不同,多年来对于标桩的规格及埋设要求未能统一,从调研中了解多数单位是以木桩为主,也有的单位采用混凝土、铁桩,标桩的规格及尺寸也不一。从施工单位反映近些年来标桩的丢失损坏十分严重,给复测带来极大的困难。有些单位采取了经济措施,如与附近农民签订托管合同,收到一定的成效,值得发扬推广。但考虑到若离施工期较长,应适当埋设混凝土桩、铁桩之类的固定标桩。各地可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因地

    4、制宜参照执行。直线桩是用来控制线路的直线方向、距离、高程的,为施测平断面、交叉跨越、测定塔位之用。所以在设置直线桩时必须坚持综合考虑,力求兼顾的原则,要防止桩间距离超限而不顾其他工序的做法。桩间距离的控制,在平丘地区应以方便施测平断面和定塔位为主。在山区由于档距较大,可根据制高点及兼顾施测平断面、塔位位置选择桩位。直接定线有两种方法,有的单位采用每站只钉一个前视桩就搬动仪器,逐站延伸。有的单位采用对准前视远点桩分中后的目标,再在其间加定直线桩。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各单位可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和作业习惯作出选择。应用连续延伸直线法时,规程条文对于桩间累计距离也作了限制。至于高山区相对高差较大,档距超

    5、过1km以上的应以实际地形和档距而定。(二)主要定线测量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 由于经纬仪校正不良而使水平角产生竖轴误差、视准轴误差和横轴误差。若取正倒镜读数的平均值,除竖轴误差不能消除外,其他误差均可得到消除。2、读数误差 如果刻度分划大,读数误差就大。若刻度最小分划值为g,其读数中误差m1=0.116g。对DJ6类型仪器,最小分划值为1时,读数中误差为7。若照明情况不佳,显微镜的目镜未调好焦,以及观测者的技术不熟练时,则读数中误差可能大大超过此值。3、对中误差 对中误差的影响与偏心距的大小、前后视距离的长短有关,如图7-3-3所示。图图7-3-3 仪器对中误差引起的直线误差仪器对中误差引起

    6、的直线误差 A、B为直线桩,为在A、B的延长线上定出另一直线桩C,仪器设置于B,因对中误差仪器偏心至 B,定出C,CC为对中误差引起的位移。e为偏心距,当P在顺线路方向时,对中误差影响为零,当e垂直于线路方向时,e=e,对中误差影响最大。为分析方便,按规程规定e最大允许误差为3mm,实际定线后的直线桩为A、B、C三点连成线,在B点产生了误差角值为。则 bbaee1tan(7-3-1)按 分别为后视、前视距离,为仪器对中误差所引起的直线定线误差,分别列于书中表7-1。从以上计算数据表明,当偏心距固定时后视距离或前视距离越短影响越大,因此短距离的定线对中误差就成为直线延伸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此,在直

    7、线定线测量中,应注意避免后视距离或前视距离200m以下。中心偏距的大小与作业时气候条件及对中方法有关。当采用垂球对中时,受风力影响很大,风力4级以上时,可使偏距达到8mm应避免采用。随着测绘仪器的发展,目前一般均采用光学对中,因此一般情况e=3mm是可以达到的,并考虑到定线后视与前视长度在300m以上时,按计算可取对中误差mm为 。5 mm因为一经对中后,则前后视点之差反映不出来,所以对分中后点位的影响仍为mm。根据多年送电线路定线实践总结,短距离条件定线的情况很少出现,只有出现“面包型”山脊或山间砍伐树木较多时,不得已情况下才会遇见。为了减小短距离定线的误差,应采用以下措施:(1)在架设仪器

    8、时,为减少对中误差,仪器基座三个脚螺旋应使其中两个与直线方向平行,而第三个脚螺旋调整使其对中后,另两个脚螺旋只是在直线方向上调整移动;(2)清除桩位视线障碍物,力求瞄准桩上钉子;(3)无法瞄准钉子时,用仪器竖丝指挥目标立直,并用支撑立稳,尽可能照准目标下部。过去一些人认为,后视距离远,前视短,定直线精度高,从以上表7-1统计证明,前视或后视距离的同样大小所产生直线误差是一样的。而且前视距离短,再向前延伸直线,转站后原前视距离变为后视距离,影响直线误差更大。4、照准误差 十字丝和所照准的测杆各有粗细,因此,当观测点近时,如图7-3-4(a)所示,应使十字丝位于测杆的中心,而当观测点远时,如图7-

    9、3-4(b)所示,应使测杆物像位于十字丝的中心,即使如此,在任何情况下,照准误差也多少是不可避免的。图图7-3-4 十字丝和测杆物象的关系十字丝和测杆物象的关系(a)双丝夹目标;双丝夹目标;(b)单丝平分目标单丝平分目标 图图7-3-5 照准距离照准距离z和视准误差和视准误差a的关系的关系 照准误差随观测点的远近而不同。通常观测用的测杆有:直径为30mm的花杆,直径为20mm的金属标杆及直径为4mm的测钎等。照准 距离 和视准误差的关系如图7-3-5所示。照准距离愈短,则视准误差就愈大。因此,为了精确地观测水平角,应采用较细的测杆,并应使照准距离长一些。l影响照准精度的因素很多,如望远镜的放大

    10、倍率、照准方法、成像清晰、背景好坏、气流影响以及十字丝粗细等有关。现单从分析望远镜的鉴别率着手。设人眼的鉴别率为P,则人眼通过望远镜照准目标时鉴别率=PV(V为望远镜放大倍率),一般P=30120。当观测条件不好时,可取P=120,若V=25,则=5。另据我国仪器标准规定:对于DJ6型经纬仪鉴别率不应大于4.5,故可取=5。设一次照准的中误差为mz,前后视照准两次决定一个点位,其照准误差的影响为 。两次点位之差的中误差为 ,取中后照准误差的影响为 ,所以也是相当于单次照准时误差的影响,即mq。zm2zm22 zzmm2225、目标倾斜误差 如图7-3-6所示,A为测站,B为立花杆点,花杆长BC

    11、为h,对垂直位置的倾角为,则由于目标倾斜产生的直线偏移角Q为:ShQ(7-3-2)式中:h照准目标的高度(m);目标倾斜度();S照准目标距离(m)。图图7-3-6 目标倾斜产生的直线偏移角目标倾斜产生的直线偏移角 由于花杆倾斜时,可用仪器纵丝指挥立直,花杆的倾角平均在30左右。当用仪器纵丝指挥立直后,且用小竹杆支撑握牢,则可达到15以内,现分别取=30、15,代入(7-3-2)式,其结果如表7-3-2、表7-3-3所示。表表7-3-2 目标倾斜目标倾斜30产生的直线偏移角产生的直线偏移角 0.030.040.050.080.150.50.060.080100.150.3010.12O150.

    12、200.300.6020.180.220.300.450.903500400300200100 Q()S(m)h(m)0.030.040.050.080.150.50.060.080100.150.3010.12O150.200.300.6020.180.220.300.450.903500400300200100 Q()S(m)h(m)表表7-3-3 目标倾斜目标倾斜15产生的直线偏移角产生的直线偏移角 0.010.010.020.040.08 0.50.030.040.050.080.15 l0.060.080.100.150.30 20.090.1l0.150.220.45 350040

    13、0300200100 Q()S(m)h(m)目标竖立不直或偏心,其误差影响与仪器对中的情况相似,即偏心相同时,边短者,其影响大,但与角度的大小无关。当目标倾斜的方向和直线方向一致时,则误差影响为零;当目标倾斜方向与直线相垂直时,则误差影响为最大。并与目标倾斜偏离直线的距离、前后视距离的长短有关。由于前后四次照准时目标倾斜误差的影响也是同照准误差一样,所以也是相当于单次照准时目标倾斜误差的影响,即 。qm考虑送电线路定线前视或后视距离在300m以上,一般照准目标15m左右的高度,故可取6 qm。6、仪器整平误差 仪器整平误差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使度盘不水平,另一种是使水平轴不水平,由于延长直线时

    14、,不需用度盘读数,故第一种影响可以不考虑。第二种情况,因水平轴;倾斜在平地定线时,后视点垂直角 与前视点垂直角 关系为;,则整平误差影响很小。12021在山区垂直角变化一般在1020之间,整平误差允许气泡偏一格,根据DJ6型经纬仪水准管格值为30,则纵轴倾斜角亦为30,一般取倾角 度,考虑最不利情况 盘,则整平误差为12。2iii6.0仪器一经整平,仪器纵轴位置便已固定,所以在两前视点中亦反映不出来,故对分中后的影响仍为m。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写成:(7-3-3)由前面分析过的数据:山区定线 代入(4)式得 最大误差则为32。若平地定线,则 将前述数据代人得 m=11,最大误差则为22。当采用正倒

    15、镜距离分中法时不存在水平角读数误差。结论:应用DJ6型经纬仪正倒镜分中定线测量,其分中后点位偏离直线的精度:山区不超过32,平地不超过22。考虑到实际作业时受外界各种影响较大,前后视距离不一定相近,故规程规定直线桩中心允许偏差范围1。采用本规定定法方法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从设计要求看,当直线塔中心偏离直线方向34时,对塔所引起的垂直于直线方向的水平荷重、导线放电间隙的改变及绝缘子串歪斜都是允许的。从施工工艺的要求看,当直线精度满足1时,塔中心偏离直线及绝缘子歪斜肉眼是觉察不出的。综合上述,认为定线精度规定为1是合理的。定好前视直线桩后,检测半测回,如图7-3-7所示。图图7-3-7 直线定线检测

    16、误差图直线定线检测误差图 仪器设站于B,实际对中于B,检测半测回C点角值对于C(或C)所得点位中误差为(7-3-4)将前述分析数据代入得mc=12,最大误差为24,因为仪器没有重新对中,实际上的对中误差没有反映出来,检测的角值是正倒镜分中后的角值,因此半测回检测直线的误差并不能反映直线的精度,只能判断直线定线是否存在着粗差。根据对定线的误差分析,由于短距离定线,对中、照准的误差影响很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满足1范围内的要求。正倒镜两前视点点位之差的限差要求作出规定才能确保直线的精度,如图7-3-8所示。图图7-3-8 两前视点点位之差两前视点点位之差 因为直线定线是按设定的180放样的,在

    17、延伸直线仪器对中设站后中误差、整平误差在直线误差中反映不出来,所以首先考虑读数误差、照准误差及目标倾斜误差的影响。定一前视点是通过两次照准,故一前视点点位中误差(即半测回)为:(7-3-5)两前视点之差的中误差(即测回)为:(7-3-6)将 、代入(7-3-5)式得m=20,最大误差为40。当采用正倒镜距离分中法时,不存在水平角读数误差。5 zm5 qm7 rm因为考虑到仪器视准轴和水平轴的影响,特别是竖轴误差的影响以及对中、整平等误差的影响,则最大容许误差可取1。图7-3-8中,B为测站点,A为后视点,C为直线延长线上桩位。m为两前视点点位之中误差,C及C就是由于定线误差而定出的两前视点。对

    18、于直线BC不同的长度,相应有一个CC值,在定线测量时,根据不同的距离,来控制两前视点间的位移值,便能使定线误差阻止在1之内,近似值每百米按比例递增为6cm,精确值按允许中误差 。(S为距离,单位为m)。200tanSm根据送电线路直线允许偏离范围不应大于1的要求,对于转角塔位同样适用。按照此要求对于施工复测时与设计值之差不应大于130是一致的,因为两次之差的允许值为:表表7-3-4 用用OJ2型经纬仪检验型经纬仪检验DJ6型经纬仪直线定线精度表型经纬仪直线定线精度表 后视前视正倒镜两前视点之差用DJ2检测直线的误差值距离m高差m距离m高差m最小值m最大值m平均值m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300+4.

    19、18500-10.10.0440.1180.073180001800418003.080-8.8C420-44.50.0680.0920.08118001180061800025要满足测角误差1的要求,采用DJ6型经纬仪即可,但必须指出:转角的施测必须照准相邻的两直线桩测角,禁止对转角附近的方向桩测角,以免引起误差的超限。测角记录应记至秒,成果取至分。这对于离施工期较长需要交桩恢复直线桩位有益处。7、间接定线误差 间接定线影响直线精度主要是横向误差,现将几种图形精度分析如下。短形法定线,如图7-3-9所示。图图7-3-9 矩形法定线示意图矩形法定线示意图 图7-3-9中F、A、D应为一条直线上

    20、,因有障碍物,使AD不通视,为定出D使其在FA延长线上。首先置仪器于A,后视F,正倒镜设直角、量距取中分中定出B点。再置仪器于B点,后视A点,正倒镜设直角分中、量距取中后定出C,同法置仪器于C,定出D。以上是过去常规做法,AB、CD、13(3一般边长较短,根据误差分析和多年的实际经验,运用DJ6型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上述方法是不能满足直线偏离允许1要求的。作为送电线路的直线定线含义是指三点连成的相邻两条线是否是一条直线,以中间点来说,后视一条边,前视一条边,其测量误差造成中间点夹角。F、A、D之间边长较短,允许的横向误差较小,矩形的边长也很短,从前面论述,对中误差、照准误差等很大,造成的测角

    21、中误差很大。障碍物周围地形条件并非很平坦,有些地方还有草丛灌木,量距不便,特别是钢尺量距,精度较低。根据以往对某些工程复测检查结果,用DJ6型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距延伸的直线偏离误差1内要求达不到。其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双矩形法,如图7-3-10所示。图图7-3-10 双矩形法间接定线双矩形法间接定线 图7-3-10中,AD不通视,置仪器于F,后视E,正倒镜分中定出A和转90定出F,再设站于A转270量取AA等于FF。仪器设站于F后视F转90对准A检查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若满足要求则以向前纵丝定出D、G,再分别设站D、G后视F转90定出D、G,为确保直线可靠性,在D站转90检验G是否在直线上,若

    22、满足要求再往前延伸直线。直线上的横坐标理论值为0,纵坐标值为各点累距,各点累距之差为桩间距离。影响直线横坐标误差公式为(7-3-7)yM式中:横坐标误差(m);S矩形边长(m);S量距误差(m);转角度;测角误差。根据上式可以看出,转角90(或270)时,测角误差引起的正弦函数值变化影响很小,这样影响横坐标误差主要是取决于量距的精度。在F、D站又可对直线精度进行校核,因此所定直线的精度是可靠的。等腰三角形法,如图7-3-11所示。图图7-3-11 等腰三角形法间接定线等腰三角形法间接定线 图7-3-11中F、A为直线桩,欲定出C桩,中间遇有障碍物不通视,为此,先置仪器于A,后视F,正倒镜设角1

    23、80+,量距S定B,再置仪器于B,后视A,正倒镜设角180-2,量距S定C,最后置仪器于C,后视B正倒镜分中设角180+,则可定出G。由于设角、量距误差,引起G点的位移,与矩形法相似,同样分析C点的横向误差。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则C点的横向误差为:(7-3-8)式中:mcC点横向位移中误差;mCAA点设角误差对mC的影响;mCBB点设角误差对mC的影响;mCS量距误差对mC的影响。又根据测角量距等影响原则可得:(7-3-9)(7-3-10)式中:mL量距中误差(m);mCC点横向位移中误差;角值;206265。而2/1 ACmC 从(7-3-9)式、(7-3-10)式可以看出,量距、测角精度与A

    24、C间距离长短及夹角大小有关。为了检核延伸直线是否满足允许偏差1之内,可采用AC延长线上加测一点。如图7-3-12所示。图图7-3-12 等腰三角形法间接定线加测点检测等腰三角形法间接定线加测点检测 当仪器架设B站放样C点的同时,根据所测),角值与D横坐标值为0的函数关系,算出BD间距离定出D桩。在C站根据等腰三角形角值关系所得延伸直线方向是否与D点一致,若相差在l以内,证明直线是比较可靠的。CD间距大于100m为宜。三、桩间距离测量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与发展,目前各大勘测单位运用光电测距仪已很普遍,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优点。对于500kv送电线路来说,规程规定

    25、应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淘汰视距法测距的落后作业方式,是符合先进技术发展的潮流。两测回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并不是指测距本身的精度要求,而是以此判断是否发生粗差问题。超限时,应补测一测回,选用其中合格的两测回成果,否则应重新施测两测回。由于光电测距仪具有测距长、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如果是一个作业组专门进行定线和测距,逐站观测当然工作失误少,但为了减少频繁迁站减少砍伐树木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以同一测站连续测取多段距离求得其他相邻桩间距离和高差。根据以往经验,只要认真画好桩位关系草图和注记,距离高差数据是可以避免发生错误的,而工作效率则大大提高了。光电测距应遵守下列规定:1、必须严格

    26、执行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和操作步骤;2、测距时宜暂停对讲机通话;3、架设仪器后,测站、镜站不得离人;4、当两镜站处于同一视准线高度时,应测定一站后,再安置另一站的棱镜,不得将棱镜同时对准测距仪;5、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四、高差测量 高差测量应与测距同时进行,其要求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两测回。两测回的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4Sm(S为测距边长,以km计,小于01km时按01km计)。仪器高和棱镜高均量至厘米,高差计算至厘米,成果采用两测回高差的中数,取至分米。由于采用光电测距仪,故量距精度易达到12000以上。配备的经纬仪有DJ6、DJ2型两种,即使以DJ6型经纬仪取测角精度ma=05,垂直角在20

    27、的情况下,以两倍中误差为极限误差,也能满足04Sm的限差要求。当距离超过400m时,高差应按下列公式进行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差改正。(7-3-11)式中: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当纬度为35时,R=6371km;S边长(m);K大气折光差系数,取013。当高差较差超限时,应补测一测回,选用其中两测回合格的成果,否则应重新施测两测回。一般采取往返测高差,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高差。采用往返测高差具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二者相互校核,避免出现错误;其次,取平均可以抵消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差改正。五、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 线路接近或经过规划区、工矿区、军事设施区、收发信号台及文物保护区等地段,当协议要求取得

    28、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进行平面坐标联系测量。平面联系测量方法,宜采用GPS测量,亦可采用图解、导线、交会等方法。平面联系测量中,转角塔中心点位中误差的精度限差,不应大于协议区用图图面的0.6mm。有特殊要求时,按其精度要求执行。线路起迄点,宜采用与变电所统一的高程系统。线路通过河流、湖泊、水库、河网地段及水淹区域,应根据水文专业的需要进行洪痕点及洪水位高程的联系测量。高程联系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或图根水准测量。当测量的路线长度大于10km时,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或四等三角高程测量。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高程测量等级。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7-3-5规定。图根水准测

    29、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3-6规定。表表7-3-5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要求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要求 nn00701注:1S测距边长(km);n测距边数(条)。2仪器高和照准目标高均量至0.5cm。3垂直角计算至秒,高程算至毫米,成果取中数,取位至厘米。4计算高差时应进行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差改正。中丝法2DJ60.4S30中丝法1DJ2二级0.2S1515中丝法2DJ2一级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m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m垂直角测回较差指标差较差测回数仪器型号等级表表7-3-6 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Sn4012注:S路线长度(km);n测站数。往返各一次 普通 S1O 10

    30、20山地 平地往返测较差 mm观测次数水准尺水准仪型号 附合路 线长度 km 每千米高 差中误差 mm六、平面及断面测量平面及断面测量(一)一般规定 当设计需要时,应搜集或施测线路的起迄点和变电所相对位置的平面图。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图式见图7-3-13所示 图图7-3-13 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图式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图式注:注:1应由设计人员提供变电所总平面布置图应由设计人员提供变电所总平面布置图和相关的放样数据;和相关的放样数据;2应配合选线人员现场确定的位置进行施测。应配合选线人员现场确定的位置进行施测。对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有影响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河流、水库、水塘、水沟、

    31、渠道、坟地、悬岩、陡壁等,应用仪器实测并绘于平面图上。线路通过森林、果园、苗圃、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区时,应实测其边界,注明作物名称、树种及高度。线路平行接近通信线、地下电缆时,应按设计要求实测或调绘其相对位置。断面测量可采用视距、光电测距、直接丈量等方法测定距离和高差,施测平断面应绘草图。当采用视距半测回测定断面点的高差时,垂直度盘的指标差不应大于05,超限时应进行改正。断面点宜就近桩位观测。视距长度不宜超过300m,否则应进行正倒镜观测一测回,其距离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垂直角较差不应大于1,成果取中数。当桩间距离较大或地形与地物条件复杂时,应加设临时测站。采用光电测距仪加设临时测站

    32、,应同向两测回或对向各一测回,距离较差相对误差不大于11000。采用视距加设临时测站,应进行对向各一测回,距离较差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高差较差限差与上述相同。选测的断面点应能真实地反映地形变化和地貌特征。断面点的间距,平地不宜大于50m。独立山头不得少于3个断面点。在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影响的地段,断面点应适当加密。对山谷、深沟等不影响导线对地距离安全之处可中断。当边线地形比中心断面高出05m时,必须加测边线断面,施测位置应按设计人员现场确定的导线间距而定。路径通过缓坡、梯田、沟渠、堤坝时,应选测有影响的边线断面点。当遇边线外高宽比为1:3以上边坡时,应测绘风偏横断面图或风偏点。风偏横断

    33、面图的水平与垂直比例尺应相同,可采用1:500或1:1000,一般以中心断面为起画基点。当中心断面点处于深凹处不需测绘时,可以边线断面为起画基点。当路径与山脊斜交时,应选测两个以上的风偏点,各点以分式表示,分式上方为点位高程,下方为垂直中线的偏距,偏距前面冠以L或R(L表示左风偏点,R表示右风偏点)。平断面测量,直线路径应以后视方向为0,前视方向为180。当在转角桩设站测量前视方向断面点时,应将水平度盘置于180,对准前视桩方向。前后视断面点施测范围,是以转角角平分线为分界线。平断面图从变电所起始或终止时,应注记构架中心地面高程,并根据设计需要,施测已有导线悬挂点横担高程并注明高程系统。凡分段

    34、测量,相邻两段均应在图纸上注明接合处桩位的相对高程值,并加以说明。线路平断面图的比例尺,宜采用水平l:5000、垂直1:500。送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见7-2-1所示。绘制平断面图,应根据现场所测数据和草图,依照GBT5791及附录H表1、2平面图、断面图符号表,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形特征点的位置和高程。图面应清晰、美观。500kV直流线路接地极极址地形图的测量按GB50026有关规定执行。坐标系统可采用任意直角坐标系,以路径前进方向为X轴,坐标方位角为0,与之相垂直的方向为y轴。坐标不宜出现负值。接地极极址环形断面测量,除应测出地形特征点外,还应在环形线上每隔20m测出断面点间距与高程。将

    35、环形按直线形绘制平断面图,其表示方法按附录J图1、2所示。极址两分塔与环形中心间的平断面图,应分别绘制。(二)施测方法 施测平面地物的范围是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导线水平排列宽度和电气的影响而定的。就目前500kV送电线路塔型为刚性塔和拉线塔两类。其中以拉V塔的平面影响范围大。从设计文献中得知,最高拉V塔呼称高为36m,从中求得拉线投影的距离和拉线盘的保护范围合计约为35m,为了满足设计排位的要求,应配合设计人员对现场地物范围进行测绘。由于森林法的实施及党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对路径跨越植被品种、范围等应由概算人员调查清楚。施测断面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全档观测(从设站桩测至邻桩断面点);另一种是

    36、近站观测(在设站处观测两侧各不大于12桩间距离的断面点)。前者架站少,在山区断面观测中多被采用。后者架站多,需逐站挺进。从实践和理论分析证明,全档视距观测精度低,即使采用光电测距仪精度很高,但由于视线长,观测员或绘图员对地形地物勾绘或连接困难,容易造成漏测或错绘现象,因此要求近站观测。中线断面点的选取直接与设计排位有关。断面点的选取,应从导线弧垂变化对地面安全距离的相互关系中,以及使用塔型的条件需要进行考虑,应能反映地形变化特征和地物的位置。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塔位立在山头制高点或附近位置,而导线最大弧垂处,一般对应地形为深凹山谷,断面点可少测或不测。而在离塔位l4档距区段内,地形高差变化大,导

    37、线轨迹对地切线变化也较大,应加密地形测点。测量主要错误有测错、读错、报错、输入错、听错、记错、写错以及计算错,又未严格校核;仪器设站少或棱镜立不到点位,以及目估替代实测出入较大。应防止测错和漏测现象的发生。近几年来个别工程因漏测山头或塔位附近断面测点不足,有的用虚线绘示,与实际地形相差较大,影响设计正确排位,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平断面测量应做到站站清、日日清。我国500kV送电线路一般为单回路,其下导线为四分裂三排平行导线,边导线对地净空安全距离的要求和中线同等重要。边导线对应的地形高出中线地形05m时,应测绘边线断面。对于500kV直流送电线路,因为只有两排平行的分裂导

    38、线,分挂在塔的两侧,无中间导线,但为了勘测与设计实用考虑,仍以测绘交流线路各项要求相同。施测边线位置离中线的距离由设计人员确定,施测方法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各单位作业习惯而定。当送电线路通过缓坡、梯田、沟渠、堤坝交叉角较小时,边线对应中线高出05m以上位置很长,应注意选测正确位置。考虑导线受最大风力作用产生风偏位移,对接近的山脊、斜坡、陡岩和建构筑物安全距离不够而构成危险影响。为保证电气对地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应施测风偏横断面或风偏危险点,其施测风偏距离可按下式估算:(7-3-12)式中:S风偏距离;d导线间距;绝缘子串长度;f设计最大风偏时风偏处的弧垂;导线最大风偏角;a安全距离。在等效档距导线弧

    39、垂最低点,风偏影响施测的最大宽度见表7-3-7。表表7-3-7 等效档距时风偏影响施测的最大宽度等效档距时风偏影响施测的最大宽度 档 距 m300400500600700离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m242832.538.546对于悬岩峭壁之类,考虑导线最大风偏,凡在危险风偏影响内,应在断面图上标注出危险点。标注方式如下:(7-3-13)由于森林法的实施及党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对路径跨越植被品种、范围等应由概算人员调查清楚。施测断面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全档观测(从设站桩测至邻桩断面点);另一种是近站观测(在设站处观测两侧各不大于12桩间距离的断面点)。前者架站少,在山区断面观测中多被采用。后者

    40、架站多,需逐站挺进。从实践和理论分析证明,全档视距观测精度低,即使采用光电测距仪精度很高,但由于视线长,观测员或绘图员对地形地物勾绘或连接困难,容易造成漏测或错绘现象,因此要求近站观测。中线断面点的选取直接与设计排位有关。断面点的选取,应从导线弧垂变化对地面安全距离的相互关系中,以及使用塔型的条件需要进行考虑,应能反映地形变化特征和地物的位置。根据山区实际情况,塔位立在山头制高点或附近位置,而导线最大弧垂处,一般对应地形为深凹山谷,断面点可少测或不测。而在离塔位l4档距区段内,地形高差变化大,导线轨迹对地切线变化也较大,应加密地形测点。测量主要错误有测错、读错、报错、输入错、听错、记错、写错以

    41、及计算错,又未严格校核;仪器设站少或棱镜立不到点位,以及目估替代实测出入较大。应防止测错和漏测现象的发生。近几年来个别工程因漏测山头或塔位附近断面测点不足,有的用虚线绘示,与实际地形相差较大,影响设计正确排位,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平断面测量应做到站站清、日日清。我国500kV送电线路一般为单回路,其下导线为四分裂三排平行导线,边导线对地净空安全距离的要求和中线同等重要。边导线对应的地形高出中线地形05m时,应测绘边线断面。对于500kV直流送电线路,因为只有两排平行的分裂导线,分挂在塔的两侧,无中间导线,但为了勘测与设计实用考虑,仍以测绘交流线路各项要求相同。施测边线位置

    42、离中线的距离由设计人员确定,施测方法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各单位作业习惯而定。当送电线路通过缓坡、梯田、沟渠、堤坝交叉角较小时,边线对应中线高出05m以上位置很长,应注意选测正确位置。考虑导线受最大风力作用产生风偏位移,对接近的山脊、斜坡、陡岩和建构筑物安全距离不够而构成危险影响。为保证电气对地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应施测风偏横断面或风偏危险点,其施测风偏距离可按下式估算:(7-3-12)式中:S风偏距离;d导线间距;绝缘子串长度;f设计最大风偏时风偏处的弧垂;导线最大风偏角;a安全距离。在等效档距导线弧垂最低点,风偏影响施测的最大宽度见表7-3-7。表表7-3-7 等效档距时风偏影响施测的最大宽度等效

    43、档距时风偏影响施测的最大宽度 档 距 m300400500600700离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m242832.538.546对于悬岩峭壁之类,考虑导线最大风偏,凡在危险风偏影响内,应在断面图上标注出危险点。标注方式如下:(7-3-13)注:L表示左边;R表示右边。因考虑导线最大风偏和电场场强影响,应测示屋顶,屋顶材料标注于断面图上,并标注出危险点,标注方式如下:(7-3-14)在断面图下的平面图内,相应作出示意图。对于房屋是尖顶或平顶应在纵断面图上加以区别。图图7-3-14 线路纵向与山脊垂直线路纵向与山脊垂直 图图7-3-15 线路纵向与山脊斜交线路纵向与山脊斜交 风偏横断面各点连线应是垂直

    44、于送电线路的纵向,见图7-3-14。而在山区,送电线路的纵向多数与山脊呈斜交,见图7-3-15。对于第一种情况应按本规程有关规定及图示测绘,对于第二种情况根据电气影响范围适当选测点位,以风偏点形式表示。平断面的测量,以后视方向为0,前视方向为180。当需要对准前视时,仪器度盘和记录上应统一为180。当遇见转角设站测绘前视方向平断面、边线、风偏横断面、风偏点,必须注意以度盘180对准前视桩位。七、交叉跨越测量交叉跨越测量 由于500kV送电线路线间距离较宽,一般在8m14m左右,不仅要测中线交叉点的线高,还要施测边线交叉点的线高,特别是斜交或左右杆不等高时,应选测较高的交叉点位置。对于影响范围内

    45、的杆顶,必须测出杆顶高。应注意准确施测各交叉点的正确位置,有时遇到交叉点无法立尺(立镜)或设站时,应采取间接方法测量并加以计算求得成果。遇有重要交叉跨越时,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在现场配合。当观测不能准确判断交叉点时,宜分别在两站进行观测,若距离较差大于1200、高差较差大于03m时应分析原因进行重测。当大风时,导线摇摆不定时,应停止观测。由于光电测距仪的普及与推广,用光电测距仪施测平断面和交叉跨越,其测距精度是相当高的。为了减少工作量,对一般交叉跨越可作半测回测量,但要防止漏测。送电线路交叉跨越一般河流、水库和水淹区,如果水文专业需要,应向测量提供联测的洪迹和发生的年、月、日。至于在河中立塔,这里

    46、主要是指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河流,河面很宽,需要在河床上抬高基础立塔,应测量河床纵断面或横断面。交叉跨越测量可采用视距、光电测距及直接丈量等方法测定距离和高差。对一、二级通信线,10kV及以上的电力线,有危险影响的建构筑物,宜就近桩位观测一测回。线路交叉跨越通信线时,应测量中线交叉点的上线高。中线或边线跨越电杆时,应施测杆顶高程。当左右杆不等高时,还应选测有影响一侧的边线或风偏点高程,并注明杆型及通向。对设计要求的一、二级通信线,应施测交叉角(图面应注记锐角值)。线路从已有超高压、高压电力线上方交叉跨越,应测量中线与地线两个交叉点的线高。当已有电力线左右杆塔不等高时,还应施测有影响一侧边线交叉点

    47、的线高及风偏点的线高。注明其电压等级、两侧杆塔号及通向。交叉跨越中低电压电力线时,应测量中线交叉点线高。当已有电力线左右杆不等高时,还应施测有影响一侧边线交叉点的线高及风偏点的线高,注明其电压等级。当中线或边线跨越杆塔顶部时,应施测杆塔顶部高程。线路从已有500kV电力线下方交叉钻越,应测量中线两个交叉点导线线高和最低一侧边线及风偏导线线高。当已有电力线塔位距离较近时,应测量塔高。线路平行接近已建110kV及以上电力线,应测绘左右杆高和高程。对平行接近20m范围内的已建35kV以上电力线,应测绘其位置、高程和杆高,当跨越多条互相交叉的电力线或通信线,又不能正确判断哪条受控制影响时,应测绘各交叉

    48、跨越的交叉点、线高或杆高等,并以分图绘示。线路交叉铁路和主要公路时,应测绘交叉点轨顶及路面高程,注明通向和被交叉处的里程。当交叉跨越电气化铁路时,还应测绘机车电力线交叉点线高。线路交叉跨越一般河流、水库和水淹区,根据设计和水文需要,应配合水文人员测绘洪水位及积水位高程,并注明由水文人员提供的发生时间(年、月、日)以及施测日期。当在河中立塔时,应根据需要进行河床断面测量。线路交叉跨越或接近房屋中心线30m以内时,应测绘屋顶高程及接近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对风偏有影响的房屋应予以绘不。在断面上应区分平顶与尖顶型式,平面上注明屋面材料和地名。线路交叉跨越索道、特殊(易燃易爆)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时,应测

    49、绘中心线交叉点顶部高程。当左右边线交叉点不等高时,应测绘较高一侧交叉点的高程,并注明其名称、材料、通向等。线路交叉跨越电缆、油气管道等地下管线,应根据设计人员提出的位置,测绘其平面位置、交叉点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明管线名称、交叉点两侧桩号及通向。线路交叉跨越拟建或正在建设的设施时,应根据设计人员现场指定的位置和要求进行测绘。输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交叉跨越图例)见附录J图2所示。八、计算机辅助制图八、计算机辅助制图 线路测量计算机辅助制图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平断面图绘制,其各项应用软件应满足测量作业步骤、技术标准及设计对测量的要求。所采用的软件必须是经过电力设计院级及以上技术管理机构鉴定的有

    50、效版本。线路测量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图形类信息,如平断面模型、定位模型;非图形类信息,如数据文件、表格、文本等。数据库文件应保留现场采集环境下的原始数据文件,如斜距、水平角、天顶距、仪器高、觇标高、编码或特性等。原始数据的修改必须通过外业重测或核准,严禁随意修改。数据库各类文件的转换,应使用软件自动完成,避免交互手工输入。当修改某一个文件时,必须联动修改所有的相关文件。数据信息的交流宜采用数据通信或磁盘拷贝、打印机或绘图机硬件输出。线路数据库图形类文件,应包括的内容:平断面模型、定位测量模型及二者的叠加模型;耐张段模型;各类交叉跨越模型。各类模型的比例、单位、符号、线型、层、坐标系,应采用统一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输电线路基础》第7章-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和杆塔定位-第三节-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9998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