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ppt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语文 苏教版 必修 课件 武退秦师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寻觅文言津梁,学法提示 1.多诵读,多思考,多品味,重领悟,形成文化底蕴。在诵读中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风格,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辩证思考,领悟文章主旨。 3.熟知塑造人物的各类方法,从方法入手分析、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4.了解文体特征,洞悉详略取舍的方法。,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
2、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为注解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这两本书因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而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左丘明也因此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
3、人。,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是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的史事,共18万余字。 左传中记载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有说客、良医、商贾、倡优,也有役人、盗贼、侠客等。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
4、 2.识通假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多义,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晓古今,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6.记特殊 (1)被动句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亡”含有被动意味) (2)倒装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修饰“言”,介宾短语后置) 以
5、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介宾短语“于楚”作动词“贰”的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于君”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用“之”提示宾语前置),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省略句 夜,缒而出(“缒”前省略主语“烛之武”)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后省略介词“于”)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句子内容结构带判断意味) 7.积名句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分
6、析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原因: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夹击之势。 联系:两原因无关秦国,为退秦师的可能性埋下伏笔。秦、晋两军分驻两边,为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提示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屈尊自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烛之武深明大义,勇挑重担。,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提示交代烛之武境况:是不被重用的老臣;委婉地批评郑伯不善用人,但其诚恳自责值得肯定;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
7、为突出烛之武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铺垫。 4.“夜,缒而出”说明郑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提示“夜”说明敌军严密围城,只能趁夜出城;“缒”说明严峻程度,出城者艰险可窥。,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5.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1)志士。佚之狐的推荐尽显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郑伯的诚意使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两方交战,出使秦师,生死未卜,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迎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以退为进,侃侃而谈,帮秦穆公分析利弊得失,不但退秦,还
8、让秦跟郑国结盟,为自己守城,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分析人物的论辩艺术,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1.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几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提示表面谦虚,实为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其才能。 2.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提示非实指,是夸张手法,突出态度变化之速,以激怒秦穆公。 3.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提示五步退秦。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
9、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4.文章在叙事时,是怎样运用伏笔与照应手法的? 提示围郑原因说明秦、郑间无利益冲突,为退秦师的成功设一伏笔。驻军两地为烛之武施行反间计再设一伏笔。“夜,缒而出”既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没有驻扎在一起,为秦、郑联盟埋下伏笔。文章预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自然又耐人寻味。,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 导学号34010025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晋文公是一个怎样
10、的人? 提示分析一个人物形象,需要结合该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要素进行。解答本题,可以重点关注晋文公的退兵理由,从中分析其人物。,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观点一:晋文公是一个冷静、理智、随机应变的古代君主形象。面对曾是盟友的秦国变成了郑国的盟友这一风云突变的形势,思维严密,头脑冷静,做出了毅然撤军的理智判断。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日后成就霸业的根本原因。 观点二:晋文公是一个仁义的君主,他在流亡的时候,曾经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所以当秦国军队背盟,子犯请击的时候,他认为不仁,所以坚决退兵。 观点三:晋文公是一个虚伪但又不失明智的君主。“不仁”是一个冠冕堂
11、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可以解释为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因此,晋国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以今天的观念来重新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你会受到哪些启发? 提示注意,本题是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的思考。可从多个角度展开,如国家间的关系、烛之武的爱国等。 参考答案观点一:从晋、秦围郑看当今霸权主义。晋、秦两大强国合力围攻弱小的郑国,目的就是开拓疆土,争夺霸权。对照当今社会,霸权主义仍在滋生蔓延,世界和平仍
12、面临严峻挑战。从20世纪以来,强国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霸权主义就一直没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扼制。,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观点二: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是一个伯乐。当今社会不缺“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多发现、重用人才,让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观点三:从烛之武临危受命看爱国主义。烛之武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是爱国的表现。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个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