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素材.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191652
  • 上传时间:2022-11-18
  • 格式:PPTX
  • 页数:36
  • 大小:1.1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素材.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制度 变化 创新 课件 素材
    资源描述:

    1、第第7课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面对这条“礼鱼礼鱼”,羊续左右为难,羊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吏们为羊续的高风

    2、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称其为“悬鱼太守悬鱼太守”。羊续:羊续:“悬鱼太守悬鱼太守”新课导入:听故事说历史新课导入:听故事说历史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1.1.察举制察举制:汉代汉代;2.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3.3.科举制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主要的选官制

    3、度解决人事任免问题解决人事任免问题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间时间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品行品行评定授官评定授官门第门第分科考试分科考试才学才学血缘血缘世袭世袭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2.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3.3.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一种由下

    4、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目的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措施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影响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汉书汉书武帝纪武帝纪-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图九品中正制图选拔标准选拔标准:门第族望。:门第族望。影响影响:朝廷要职多有世家:朝廷要职多有世家大族担任,他们的

    5、子弟依大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的人,很难出任高官。“一切以呈文任去留一切以呈文任去留”,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一种由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一种由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演变演变: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 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善了科举制。影响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

    6、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影响深远。拓展延伸:科举制的前世今生拓展延伸: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为八股取士,19051905年正式被废除。年正式被废除。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拔

    7、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评价科举制评价科举制:积极积极:(1 1)打破了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扩大了统治基统治基 础,础,加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2 2)从追求)从追求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3 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为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提高 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条件;(4 4)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形成重学的风尚。消极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在儒学经典范围内,特别

    8、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取和创造精神。谢生,出身名门王谢生,出身名门王族,父亲在朝中担族,父亲在朝中担任大官。任大官。欧阳生,出身寒欧阳生,出身寒微,高大俊朗,微,高大俊朗,才学渊博,才学渊博,能言能言善辩,善辩,高中榜眼高中榜眼。陈生,儒生,为人陈生,儒生,为人正直,是当地有名正直,是当地有名的孝子。的孝子。汉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唐宋唐宋材料一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近

    9、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当时优试策而已。”;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谈科举制的进步性。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

    10、: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进士科很难考进士科很难考(2)进步性)进步性(1)信息)信息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

    11、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2 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3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带来哪些影响?2.2.选官选官备考的经济成本低(公平参考)备考的经济成本低(公平参考)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公平录取)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公平录取)3.有利于形成有利于形成“重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总结: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总结: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初丞相位高

    12、权重。(2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外朝。二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朝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皇皇 帝帝尚书令尚书令侍侍 中中常常 侍侍丞丞 相相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太太 尉尉 九九 卿卿 有事上报有事上报中朝中朝外朝外朝二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2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1 1)演变过程:)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隋唐

    13、: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2 2)分工与职权)分工与职权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决策决策)(执行执行)(审议)(审议)六六 部部吏吏 户户 礼礼 兵兵 刑刑 工工三三 省省皇皇 帝帝分散相权分散相权皇权独尊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分散相权,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分散相权,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袭这种制度;

    14、二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2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1 1)演变过程:()演变过程:(2 2)分工与职权:()分工与职权:(3 3)评价:)评价:(1 1)措施:)措施: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二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3宋朝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中中书书门门下下 枢密院枢密院皇帝皇帝财政财政行政行政军事军事三司三司(丞相,参知政事(丞相,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使)(1

    15、 1)措施:)措施: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的。(2 2)影响:)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二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3宋朝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二府三司,削弱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位高权重。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

    16、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元史)二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4元朝元朝一省制,相权膨胀一省制,相权膨胀阶段阶段调整、演变情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特点两汉两汉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魏晋魏晋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北宋北宋设中书门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元朝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

    17、关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位高权重.相权相权不断不断削弱削弱皇权皇权不断不断加强加强 总总 结结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1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三、赋税制度演变三、赋税制度演变l 从春秋从春秋末期末期齐国管仲的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l 鲁国开始实行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18、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瓦解。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初税亩初税亩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l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的依据。l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租(土地税)

    19、、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l 汉初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租”和和“赋赋”两项。租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影响:影响:A A 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 B 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

    20、会危机;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 C 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 D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3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l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收粮和绢帛。l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

    21、夫一妇每年纳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负担一定的徭役。担一定的徭役。4隋唐隋唐租庸调制度租庸调制度l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l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l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指导思想:轻徭薄赋l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交纳定量的绢或

    22、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生产时间)。l 特征:特征:“庸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

    23、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贞观之治观之治”到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5唐中后期唐中后期两税法两税法l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

    24、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税制度。建中元年(780 780 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实施两税法。l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两税法两税法内容:内容:A A 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

    25、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对减轻。B B 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C C 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杂税、杂役。D D 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F F 征课原则: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

    26、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特点:以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次改革 的基本精神是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中叶中国古代赋税

    27、的基础。作用:作用:A.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B.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民的人身控制。C.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D.两税法

    28、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E.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进步。局限性: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环节环节5:出

    29、示张岱自为墓志铭与明清小说、戏剧著作图表等材料。:出示张岱自为墓志铭与明清小说、戏剧著作图表等材料。设计意图:通过对墓志铭、文学艺术作品等材料的解读,了解明清社会文化的新成就与思想上的转变。过渡:文学戏剧作品中看似“大逆不道”的内容其所反映的正是明清思想领域新倾向的滥觞。环节环节6:出示朱子语类李氏文集等史料,并设问:出示朱子语类李氏文集等史料,并设问“比较传统的程朱理学和明末的新思想,其中透露出明清思想怎样的新倾向?比较传统的程朱理学和明末的新思想,其中透露出明清思想怎样的新倾向?”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时期史料的对比,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进行模仿,了解明清思想界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新倾向。过

    30、渡:思想上的新倾向与经济上的新现象、文化上的新成就共同铸就了明至清中叶社会些许的新现象,而这样的现象之新在明清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环节环节7:出示清圣祖实录江阴县志等史料。:出示清圣祖实录江阴县志等史料。设计意图:通过对多方史料的分析与解读,揭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压倒性优势下对商业的束缚。过渡:在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深受传统小农经济所困的同时,思想界的新倾向同样面对着类似的困局。环节环节8:出示明神宗实录乾隆实录等史料并讨论。:出示明神宗实录乾隆实录等史料并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多方史料的讨论与解读,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在比较统治者对新思想与旧礼教不同态度的同时,感悟明清时期专制统治对新思想的压制。过渡:在明清时期零星、小众的新现象深受根深蒂固地传统统治的压制与阻碍时,欧亚大陆另一侧的欧洲也同样面临着相似的新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素材.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9165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