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的诊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布氏杆菌病的诊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杆菌 诊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 什么是布氏菌病 布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特点。2 布鲁氏菌病名由来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杆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状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司杆菌病”。1904年马耳他医生确定羊为布氏杆菌的自然宿主,并同时发现新鲜羊奶可作为载体将本菌从动物传给人。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在重庆对本
2、病作了正式报道。3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荚膜。电镜下布氏杆菌的外膜分三层:外层为脂多糖(LPS),中层是外膜蛋白(OMP),内层细胞质膜。布氏杆菌的毒力与其外膜成分中的LPS和OMP相关。WHO布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氏菌属分为6个种和19个生物型:1羊种菌;2牛种菌;3猪种菌;4犬种菌;5绵羊附睾种菌;6沙林鼠种菌。其中羊、猪、牛、犬四种对人类致病。而羊种菌致病力最强,临床症状重;猪种菌次之。4 病原学 布氏杆菌对热、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钟内能杀灭。但在自然环境生活力较强,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等中能长期生存。布氏菌在病畜
3、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在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5病原学 布氏杆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有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缓慢,需氧、不运动。从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有时需1个月。本菌含有20余种蛋白抗原和脂多糖。其中脂多糖(内毒素)在致病中 起重要作用。由于各型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因此可用毒力弱的菌株制备弱毒活菌苗。6 流行病学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氏菌病超过50万例。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进行大规模的动物布氏菌感染防治,使发病率显著降低,年发病为6000人次左右。但近年来发
4、病有增高趋势,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等牧区。我国主要以流产布氏杆菌和马尔他布氏杆菌为主要的病原体。7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是布鲁司菌的宿主。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其他动物如狗、鹿、马、骆驼等亦可为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的病菌,如实验性羊布鲁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中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8传播途径1、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
5、他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产品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感染。2、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煮熟的肉、内脏而受感染。3、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4、其他途径: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9人群易感性1、人群普遍易感;2、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和进食被污染的动物产品或制品者。3、在流行区小儿布氏菌病很常见,占当地发病数的1/51/4。4、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该病获得免疫,再次感染发病
6、者仅有2%7%10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和毒素的作用;变态反应亦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细菌在胞内大量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当大量病原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成为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单核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细胞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11发病机制 当病灶内释放的细菌超过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病原菌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他成分,造成临床上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
7、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12发病机制 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的感染灶。经过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化,如此反复形成慢性感染。13病理解剖 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包括肝、脾、淋巴结、骨髓,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损伤涉及间质细胞及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渗出为主,间有少许坏死细胞。淋巴、单核细胞增生,疾病早期为显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
8、殖。病灶中可见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14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据1997年9月我国比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鲁司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15临床分期 国外按鲁德涅夫分期法分为 1、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2、亚急性期:3个月1年。3、慢性期:1年以上。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16 临床表现(一)亚临床感染 常发生于高危人群中,血清学检测30%以上有高水平的抗布氏杆菌抗体。不能追及明
9、确的临床感染史。(二)急性期和亚急性感染 症状缺乏特异性,95%以上病人慢性起病,表现为发热,间歇热(波浪热)较为常见。多汗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每于夜晚或凌晨退热时可有大汗。17 临床表现 70%以上伴有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坐骨神经、腰神经、胁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18临床表现(三)慢性感染 病程持续1年以上称为慢性布氏菌病。多与被不恰当治疗和局部病灶的持续感染有关。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呈多样表现。主要表现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可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
10、,少数患者有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19临床表现(四)复发 经系统治疗后约10%患者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可在初次治疗后的数月内,亦可在多年后发生。其机制与布氏杆菌可在细胞内寄生有关。(五)局灶性感染 布氏杆菌可局限在某一器官中,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检查发现。20临床表现 80%缓慢起病,少数突然起病。1、发热。热型不一,以不规则热多见,典型的波状热已不多见。不同菌种的感染,热型不同。羊种菌感染发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多见。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下降后自觉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症状相矛盾的现象,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可存在脉搏与体温分离,呈相对缓脉现象。2、多汗。患者发热与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
11、出汗后可发生虚脱。21临床表现 3、关节疼痛。为关节炎所致,常发生在疾病之初,亦有在发病后一个月才出现者。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一是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滑囊液中可分离出布氏杆菌。二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疼痛性质:多为游走性、针刺性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关节。除关节炎外,可有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软组织炎。4、神经系统症状。以神经疼多见,常有坐骨神经和腰骶神经疼,少数可发生脑膜脑炎、脊髓炎等22临床表现 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乳腺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此外,少数患者可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