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传热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化工原理传热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传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4.1 概述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1.传热的三类应用实例 (1)强化传热过程:流体的升温或冷却,产品的分离(蒸 发,蒸馏和干燥等)。(2)削弱传热过程:管道,设备的保温或保冷。(3)热能回收利用:废热回收2.伴随传热的流体作用过程:(1)化学过程:吸放热反应;(2)物理过程:耗能,干燥,蒸发等3.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石化产业:传热设备重量占总设备规模的30-40%;传热设备投资占总设备投资的10-20%4.1.1 传热的基本方式 1.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无外加功时,系统中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度较高的物体(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物体(部分)可见:热传递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温度
2、差的存在 注:有外加功时,可以相反,如制冷机工作原理,本章主要讨论的自发过程。2.传热的基本方式 (1)传导(导热):物体内部分子通过碰撞或振动将热量以分子动能形式传递给相邻分子,但分子本身不产生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固体的传热 穿过流体层流内层的传热(热边界层)现象 气体,流体:分子布朗运动时碰撞传热 导电固体:自由电子在晶格中运动传热 非导电固体(流体):晶格中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的振动传热机理(2)对流:流体中质点(微团)产生相对位移引起的热传递。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中 对流传热的强弱与流体流动状况密切相关特点 自然对流:流体中各点温度不同引起流体密度差异,使轻者上浮,重者下沉。强制
3、对流:流体因机械搅拌等外加功加入引起的对流对流传热的形式注意点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常在流体中同时发生 化工生产中,强制对流的应用比自然对流更普遍和重要关于对流传热的计算:牛顿冷却定律:Q=A(T高-t低)对流传热膜系数(w/oCm2)(3)辐射:热能转变为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 热辐射不需任何介质 热辐射是热能与电磁能的互相转化和转移 理论上,只要物体温度T0K,均可产生辐射 实际上,只有当物体之间温差较大时,辐射传热现象才较突出,一般来说,当物体的温度超过500K时,辐射热能才予以考虑。特点1、直接接触式换热和混合式换热器4.1.2 传热中冷、热流体热交换的方式 2、蓄热式换热器和蓄热器3、间壁
4、式换热和间壁式换热器管管壁壁内内侧侧热热流流体体对对流流)(1)1(Q管管壁壁外外侧侧管管壁壁内内侧侧热热传传导导)(2)2(Q冷冷流流体体管管壁壁外外侧侧对对流流)(3)3(QQQQQ 3214.1.3 典型间壁式换热器 冷流体t1t2热流体T1T2(一)间壁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图4-5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1-外壳 2-管束 3、4-接管 5-封头 6-管板 7-挡板 8-泄水池 图4-6 双程管壳式换热器1壳体 2管束 3挡板 4隔板传热速率Q(热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的整个传热面传递的热量,单位 J/s或W。热流密度q(热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 J/(s.
5、m2)或W/m2。4.1.4 传热速率与热通量SQq=非稳态传热 ,zyxftqQ 4.1.5 稳态与非稳态传热 稳态传热 zyxftqQ,0 t 在化工生产中,物料在换热器内被加热或冷却时,通常需要用另一种流体供给或取走热量,此种流体称为载热体,其中起加热作用的载热体称为加热剂(或加热介质);起冷却(或冷凝)作用的载热体称为冷却剂(或冷却介质)。4.1.6 载热体 载热体的温度易调节控制;载热体的饱和蒸气压较低,加热时不易分解;载热体的毒性小,不易燃、易爆,不易腐蚀设备;价格便宜,来源容易。工业上常用的加热剂有热水、饱和蒸汽、矿物油、联苯混合物、熔盐及烟道气等。选择载热体的原则4.2.1 基
6、本概念和傅立叶定律温度场:某时刻,物体或空间各点的温度分布。1.温度场和等温面非稳态温度场,zyxft 稳态温度场 zyxft,等温面:在同一时刻,温度场中所有温度相同的点组成的面。4.2 热传导不同温度的等温面不相交。2.温度梯度 方向:法线方向,以温度增加的方向为正。nnxt+ttxnt Q0limnttgradtnn3 傅立叶定律式中 dQ 热传导速率,W或J/s;dS 导热面积,m2;t/n 温度梯度,/m或K/m;导热系数,W/(m)或W/(mK)。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ddStQn4.2.2 导热系数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 =f(结构,组成,密度,温度,压
7、力)金属固体 非金属固体 液体 气体 表征材料导热性能的物性参数/dQdSqtntn1.固体导热系数 金属材料 10102 W/(mK)建筑材料 10-110 W/(mK)绝热材料 10-210-1 W/(mK)1(0at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对大多数金属材料a 0,t 2.液体热导率 金属液体较高,非金属液体低;非金属液体水的最大;水和甘油:t ,其它液体:t ,0.090.6 W/(mK)iwiX)0.19.0(式中:Xwi i 组分质量分率 0.9 有机液体的水溶液混合物 1.0 纯有机流体混合物混合流体导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3.气体热导率 t,一般情况下,随p的变化可忽略;气体不利于导热
8、,有利于保温或隔热。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气体导热系数越大 分子动能增大密度增大,分子碰撞频率增加混合气体导热系数计算:iiiiiyMyM3/13/1yi 气体组分摩尔(体积)分率Mi i 组分气体分子量 各种情况及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均可查阅手册而得t1t2btxdxQ4.2.3 平壁的稳态热传导1 单层平壁热传导 假设:材料均匀,为常数;一维温度场,t沿x变化;S/b很大,忽略端损失。积分:热阻推动力=-=21RtSbttQddttQSSnx 210bttQ dxSdt 12()SQttb2 多层平壁热传导假设:各层接触良好,接触面两侧温度相同。t1t2b11txb2b323t2t4t3Sbt
9、tSbttSbttQ334322321121-=-=-=总热阻总推动力=-=+=41332211321iRttSbSbSbttt结论:多层平壁热传导,总推动力为各层推动力之和,总热阻为各层热阻之和;各层温差与热阻成正比。推广至n层:1=1+11=-=niiinniiiSbttSbtQ 各层的温差 312122334123123:bbbttttttRRRSSS接触热阻 由于表面粗糙不平,不同材料构成的界面之间可能出现明显的温度降低而产生接触热阻。因两个接触面间有空穴,而空穴内又充满空气,因此,传热过程包括通过实际接触面的热传导和通过空穴的热传导(高温时还有辐射传热)。一般来说,因气体的导热系数很
10、小,接触热阻主要由空穴造成。接触热阻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及接触面上压强等因素有关,主要依靠实验测定。某燃烧炉的平壁是由一层耐火砖(其1=1.047 W/(mk))与一层普通砖(其2=0.814 W/(mk))砌成,两层厚度均为100mm,操作达到稳定后,测得炉壁的内表面温度是700,外表面温度为130。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在普通砖外表面上增加一层厚度为40mm的保温材料(含85的氧化镁,3=1.047 W/(mk))。待操作达到稳定后,又测得壁的内表面温度为740,外表面(即保温层表面)温度为90。试计算加保温层前后,每小时每平方米的壁面各损失热量多少?2221131/2610=814.01
11、.0+047.11.0130-700=+-=mWbbttq233221141/823=07.004.0+814.01.0+047.11.090-740=+=mWbbbttq多层平壁传热:1=1.047 W/(mk),b1=100mm;2=0.814 W/(mk),b2=100mm;3=0.07 W/(mk),b3=40mm加保温层前:t1=700,t3=130所以 加保温层后:t1=740,t4=90所以 4.2.4 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1 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假定:(1)圆筒很长 (2)稳定(3)各向同性,密度均匀,同平壁在半径r处取dr同心薄层圆筒积分 21212ttrrrldtQdr 122
12、1ln)(2rrttlQ dd2ddttQSrlrr 讨论:121221ln2ttttQrRlr12-=rrb对数平均面积热阻121212-2ln=rrrrlrrR令1212ln-=rrrrrm对数平均半径mSb=mSbttQ21-=rr212一般 时,2+=21rrrm当 r 时,计算公式类似于平壁公式。21212lnmmSSSr lSS 2 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31141343432323212121ln1)(2ln1)(2ln1)(2ln1)(2iiiirrttlrrttlrrttlrrttlQ 三层:n层圆筒壁:niinniiiinniiiinRttAbttrrttlQ11111111
13、11ln1)(2m 注:(1)在多层平壁传热中:(2)在多层圆筒壁中:QQQQn 21SQqSQqSQqSQqnn=2211QQQQn 21nnSQqSQqSQq=,=2211由于nnqrqrqr 2211故对多层球罐壁导热 球罐壁的传导传热mSbtQ=式中2214=mmrSSS212rrrm可证明imitQbS例:有一过热蒸汽输送管,管外径d0=320mm,壁温tw0=510,外包两层保温层,内层为粉煤灰及熟料泡沫混凝土,其1=0.097 W/(mk),1=22mm;外层为石棉硅藻土,其2=(0.16220.000169tm)W/(mk)。若每米长的管子热损失为1395.6 W/m,最外层壁
14、温为50。试求两层保温层交界处的壁温和外层厚度。101102)ln(rrttqwwmdr16.0232.0200mrr182.0022.016.0101097.02)16.0182.0ln(5106.13951wtq解:1.求两层保温层交界处的壁温 对通过多层圆筒壁的传热:其中,所以 两层保温层交界处的壁温tw1=215 C5.132221550221wwmttt)/(1846.05.132000169.01622.0000169.01622.02KmWtm1846.02)182.0ln(502152)ln(6.1395221221rrrttqww2)求外层厚度保温层外层:所以 由 得:r2=
15、0.209 m 所以外层壁厚2=r2-r1=0.027 m=27 mm4.3 对流传热1.基本概念 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不同)时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传热。它在化工传热过程(如间壁式换热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流体无相变的对流传热强制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流体有相变的对流传热蒸气冷凝液体沸腾 对流传热是一复杂的传热过程,影响对流传热速率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的对流传热情况又有差别,因此对流传热的理论计算是很困难的,目前工程上仍按下述的半经验方法处理。对流传热速率=对流传热推动力/对流传热阻力 =系数推动力对流传热速率可由牛顿冷却定律描述 wwdd1/dTTQTTSS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有不
16、同的表示方法,可以是管内侧或管外侧表面积。例如,若热流体在换热器的管内流动,冷流体在管间(环隙)流动,则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式可分别表示为iwiddQTTSowoddQttS 牛顿冷却定律也是对流传热系数的定义式,即QSt 对流传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差下、单位传热面积的对流传热速率,其单位为W/(m2)。它反映了对流传热的快慢,愈大表示对流传热愈快。表4-5列出了几种对流传热情况下的数值范围。o 靠近壁面的存在温度梯度的薄流体层定义为热边界层。在热边界层以外的区域,流体的温度基本上相同,即温度梯度可视为零。热边界层保温层的临界厚度1.问题的提出:对于圆筒壁的传热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一对矛盾:一方
17、面,保温层越厚,外层的温度越接近于环境温度,则根据牛顿冷却定律 ,温差小,热量损失小。另一方面,保温层越厚,S越大热量损失Q越大 结 论:必然存在一个最佳保温层厚度c,使得保温效果最佳。2.假设:(1)空气传热膜系数 基本不变 (2)传热达到稳定cbbcrLttttrLQ0220212则:又:0211ln2rttLQc2bQStt即有:ccbrrLttQ00111ln121令:0cddQ得:011200ccrr于是:0rc(r0 中心至圆筒内壁半径)或2cd应用举例:金属电线的散热问题,解决方法是将其外层包扎一层塑料,这样既可增强散热效果,又可防止电线在环境中腐蚀和漏电,双重作用对球罐壁的导热
18、及热对流时临界保温层厚度,同理可得4cd或2cr如图,设A流体温度 T B 流体温度 t(1)A流体在平壁上的流动状态 主体湍流区 过渡流区 层流内层区 平壁A侧 B流体在平壁上的流动状态 平壁B侧 层流内层区 过渡区 主体湍流区(2)传热及温度情况 传热方向:因T t 故热量Q从A传向B 温度降低方向 T t换热分析a.湍流区中的传热及温度分布:湍流区中传热方式主要是强制对流(自然对流作用不显著)且由于湍流时,流体质点微团充分混合,故湍流区温度趋于均匀b.过渡流区的传热与温度情况 过渡流区中既有对流(强制和自然对流)传热,又有导热,所占比重视具体情况变化。温度沿与流动相垂直方向的变化程度与过
19、渡区厚度成正比c.层流内层区中传热温度情况 在层流区中传热方式是导热,流体质点间无混合。液体(气体)的导热系数较小,故该层中的温度变化较大,且与层流内层厚度成正比d.平壁中的传热及温度变化 导热,温度基本呈直线变化(3)实际情况简化处理 因过渡区及层流内层区厚度无法测定故常将湍流区中为对流给热,层流区及平壁中为传导传热。过渡区合并在湍流区层流区合并在平壁区整个过程简化为:温度湍流主体过渡层层流内层平壁层流内层过渡层湍流主体流体热量A|c|BQ|Tat传热系数热阻总热阻对流给热系数A(湍流及过渡)导热系数c(层流及平壁)对流给热系数B(湍流及过渡流)AAR1CCRBBR1KRRRRBCA1总K总
20、传热系数即:KBcA111(平壁型总传热系数K计算公式)假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则单位时间内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量。对于换热器的微元面积dS,其热量衡算式可表示为hhccdddQWIWI 对于整个换热器,其热量衡算式为Thh1h2cc2c1()()QWIIWII4.4 传热过程计算4.4.1 热量恒算 若换热器中两流体无相变化,且流体的比热容不随温度而变或可取平均温度下的比热容时hh1cc212T()()ppQWcTTWctt 若换热器中的热流体有相变化,例如饱和蒸气冷凝时hcc21T()pQWWcttr当冷凝液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时hhs2cc21T()()ppQWrcTTWc
21、tt 通过换热器中任一微元面积dS的间壁两侧流体的传热速率方程,可以仿照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写出,即d()dQK TtS一、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 总传热系数必须和所选择的传热面积相对应,选择的传热面积不同,总传热系数的数值也不同。ood()dQKTtSiid()dQKTtSmmd()dQKTtS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显然有 oiiiooddKSdKSdommmooddKSdKSd管内径管外径平均管径 工程上大多以外表面积为基准,故后面讨论中,除非特别说明,都是基于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二、总传热系数1.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总传热系数(简称传热系数)K是评价换热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又是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所需
22、的基本数据。K的数值与流体的物性、传热过程的操作条件及换热器的类型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K值的变动范围较大。K值的来源:K值的计算;实验查定;经验数据。两流体通过管壁的传热包括以下过程: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给管壁的对流传热;通过管壁的热传导;管壁与流动中的冷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对稳态传热过程,各串联环节的传热速率必然相等,即 iwiwwmowod()d()d()dQTTSTtSttSbwwwwiimod11dddoTTTtttQbSSS或移项后相加,得wwwwiimooiimoo()()()d1111ddddddTTTtttTtQbbSSSSSSoooiiomd1dQTtdbdSdd上式两
23、边均除以 odS,并利用ooooiimmdd,ddSdSdSdSd,得比较 ood()dQKTtSiid()dQKTtSmmd()dQKTtSiiiimoo11Kbddddmiioomm1Kdbdddoooiimo11Kdbddd基于管内表面积的局部总传热系数 基于平均表面积的局部总传热系数 基于管外表面积的局部总传热系数 得设计中应考虑污垢热阻的影响,即 ooosisooiiimo11ddbdRRKddd管壁外表面污垢热阻管壁内表面污垢热阻总传热系数计算式某些常见流体的污垢热阻的经验值可查附录。污垢热阻(又称污垢系数)提高总传热系数途径的分析 总热阻=管内热阻+管内垢阻+壁阻+管外垢阻+管外
24、热阻oooosisooiiim11ddbdRRKddd壁阻总热阻管内热阻管内垢阻管外垢阻管外热阻若传热面为平壁或薄管壁,则 sisoio111bRRKio当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均可忽略时 io111K若管壁外侧对流传热控制oK,则iK管壁内侧对流传热控制io,若管壁内、外侧对流传热控制相当若管壁两侧对流传热热阻很小,而污垢热阻很大污垢热阻控制若io,则 欲提高K值,强化传热,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小控制热阻。K值总是接近且永远小于 中的小者。当两侧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K近似等于 中小者。o,io,i2.K的实验测定 对现有的换热器,通过实验测取有关的数据,如流体的流量和温度等,然后用总传热速率方程
25、式计算得到K值。实测的K值不仅可以为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换热器的性能,从而寻求提高设备传热能力的途径。3.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 某些情况下管壳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的经验值列于表4-6。从表4-6可看出,通常经验值的范围较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某一数值。若为降低操作费,可选较小的K值;若为降低设备费,可选较大的K值。2.关于总传热系数及强化传热速率的基本手段的讨论(1)垢阻的影响管内外结垢,传热阻增大,总传热系数下降,传热量亦下降KRRRRRRCBA1外垢内垢总(2)强化传热操作的方法根据式mtAKQ均可知,使Q增大可采取下列三种方法(1)增大传热面积A.从设备结构着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