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170742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PPT
  • 页数:102
  • 大小:4.4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生代农民工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生代 农民工 课件
    资源描述:

    1、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2010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28岁

    2、,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出生、成长、受教育出生、成长、受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在改革开放后简称简称“农二代农二代”(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

    3、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3)近80%的人未婚。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4、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

    5、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4.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

    6、.1、25.5%和17.3%.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

    7、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6.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边缘性时代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

    8、待遇,而且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能够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发展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3-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双重性

    9、的体现:他们处于由农村人向城市人过渡的过程之中,同时兼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从谋生手段来看,靠务工为生,重视劳动关系、工作环境,看重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的对等,关注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工人特征;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的制度身份仍旧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后代,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一部分农民的特质。边缘性的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处于边缘位置;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因此,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

    10、边缘化状态。把把握握新新生生代代农农民民工工群群体体特特征征,有有助助于于更更好好地地了了解解他他们们,理理解解他他们们,并并促促进进他他们们的的市市民民化化进进程程,进进一一步步发发挥挥好好他他们们在在我我国国经经济济结结构构调调整整和和发发展展方方式式转转变变中中的的积积极极作作用用。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实地调研中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生存型生存型发展型发展型新

    11、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一项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关于外出就业的目的,选择“出来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76.2%,70年代出生的占34.9%,80年代出生的只占18.2%.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71.4%.职业和薪资:从无条件到讲条件的转变职业和薪资:从无条件到讲条件的转变亦工亦农建 筑矿 山搬 运保 洁家 政全职非农酒 店宾 馆商 贸制 造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刚刚在我国大规模出现时,他们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甚至认为只要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劳

    12、动报酬,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其他劳动权益可有可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用他们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机会)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硬件工资,更看中软件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权益相对较高的主观诉求,既体现为当所在单位与自己的诉求存在一定差距时“用脚投票”催发的高跳槽率上,又表现为对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和单位正规程度的更高要求上。就业行业 传统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制造业 56.4 67

    13、.3建筑业 12.3 3.7服务业 24 26.3 农业 5.4 1.0就业岗位 传统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普工或后勤服务人员 54.2 46.2文员或质检员 2.6 9.7服务员 3.8 10.8所在单位规模100人以下 40 33.3101-1000人 39.6 38.21001人以上 20.4 28.5所在单位规模100人以下4033.3101-1000人39.638.21001人以上20.428.5新生代农民工所走的从校门到厂门的短暂历程、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从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第一代农民工第

    14、一代农民工“扛麻袋进城扛麻袋进城”形象和自我身份定位:从农村人到融入城镇的转变形象和自我身份定位:从农村人到融入城镇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拉皮箱进城拉皮箱进城”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比传统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传统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这一差异更加明显,认为自己是“农民”的仅占11.3,这一比例几乎是传统农民工的五分之一,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4.5,这一比例是传统农民工的2倍多。另据一项调查,关于

    15、“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当前仍旧外出就业的传统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传统农民工10个百分点;打算“继续打工”的,新老两代农民工均占到一半以上。传统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务农 11.0 1.4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 17.9 27.0继续打工 57.1 50.0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据1999年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乡定居.其他学者根据历年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数据估算

    16、的结果也大致如此,即在传统农民工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逐渐在城市沉淀了下来10.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数据对比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

    17、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老一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消费以消费以家庭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以消费以个人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镇生活更能得到满足,是新生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镇生活更能得到满足,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动力源泉。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动力源泉。观念和意识:从满足温饱到精神追求,观念和意识:从满足温饱到精神追求,从忍气吞声到敢于诉求从忍气吞声到敢于诉求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中因为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仅是传统农民工的一半;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

    18、进行的(几个人一起去投诉),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传统农民工17.6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研报告,2006年,在租赁房和自有房中居住的农民工只有20.1;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住在租赁房和自买房中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7.7,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们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的更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 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重要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重要的新生力量新生力量 也也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

    19、革的巨大力量。的巨大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优势时,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实优势时,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

    20、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

    21、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为挣钱,更追求自身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为挣

    22、钱,更追求自身发展。但是,但是,由于工作时间比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强度比较大,农较长,工作强度比较大,农民工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民工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同时,学习力都非常有限;同时,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比较少,这些知识的途径也比较少,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工的进一步因素制约着农民工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五)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

    23、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感情孤独感情孤独 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约为平均年龄约为2323岁岁左右,已婚者仅占左右,已婚者仅占20%20%左右,正处在左右,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由于缺的黄金期,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疏乏有效的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升级。题升级。遭遇挫折遭遇挫折1.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市边缘化 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2.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价值取向发生

    24、变化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

    25、失望、埋怨情绪。(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6、(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改革早期阶段改革早期阶段农村改革把许多农民从土地的束农村改革把许多农

    27、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出现大量需要向工缚中解脱出来,出现大量需要向工业和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业和城镇转移的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来对劳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带来对劳动力的需求。动力的需求。国家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转移国家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转移富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1985年,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进城务工经商。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年代1993年,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出: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和地区内的自步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和地区内的自由流动。由流动。公安、劳动等部门开始放宽

    28、户籍公安、劳动等部门开始放宽户籍管理。管理。为防止农民工盲目流动,一些地为防止农民工盲目流动,一些地方对农民工实行限制政策,出台了方对农民工实行限制政策,出台了一些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些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进入新世纪进入新世纪2003年,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向农民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向农民工提供与其他城镇职工同等的就业市场工提供与其他城镇职工同等的就业市场服务。服务。2004年,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把农民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把农民工列入产业工人队伍。列入产业工人队伍。2006年,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农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8年,年,国务院

    29、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10年,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地配套措施各地配套措施2006年年7月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2009年年2月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英英 国国韩韩 国国日日 本本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2.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3.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生代农民工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7074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