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参考模板范本.doc

  • 上传人(卖家):林田
  • 文档编号:4163981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
  • 页数:22
  • 大小:7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参考模板范本.doc》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学 案例 参考 模板 范本
    资源描述:

    1、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一、教学案例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浅谈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理查德 Richert, A.E)。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上海教科院张肇丰)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二、

    3、教学案例的特点案例的特征表现为:-真实性:案例必须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

    4、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3.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由于人们对教学案例理解上的偏差,致使有些不是案例的文字,却以“案例”的名义出现在一些正式的出版物或网站上,引起人们对案例认识的混乱。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教师网()等,在“教学案例”栏目中,把

    5、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乃至教学总结、教学测试题,统统纳入其中,恰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案例”。4教学案例的类型案例素材形成案例的最初原始材料,可以是教师的书面记录,学生的书面作业、答案,教师的教学日记或教学笔记、信件、观察者的记录、录像带等;案例报告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成的叙述自己的教学经历、教学活动和说明的报告,作者是案例中的主人公;案例研究(或个案研究)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叙述某人、某事的研究报告,对课堂教学某一环节的描述或对某一个学员或某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经历所作的说明。三、教学案例的撰写1.教师为什么要写教学案例?一是有可能写,因为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潮流

    6、中,会碰到许多新问题和难题,由于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策略,有解决得成功的,也有解决得失败的,就有可能把这些事例加工成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很有意义,因为把事例加工为实例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己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己总结提高、内化的过程,把它写出来对更新自己的工作、对帮助别人的工作都很有意义。2.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1)背景: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背景介绍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2)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3)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

    7、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5)教学结果: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6)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层面。(7)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教学时其他教师讨论,开放而无终结。3.教学案例的结构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案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案例背景一般内容不宜过长,有时可以是几句简要的引言,只要提纲挈领地说清楚就行。案例描述是案例的

    8、主要部分,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具体的描述形式可以是一连串问答式的对话,也可以用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化叙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面对的问题,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适当调整与改编,以更好地围绕主题并凸显问题的焦点。案例分析是教学案例的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自己的思考或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具体撰写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并非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9、“案例过程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4.教学案例的体例和规范条列式案例包括引言指出案例的大概情况(学校、班级、故事的名称,谁是决策者,作出了什么决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这种情境是何时出现的);背景的描述与问题的产生和作出的决策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地点、组织机构、人员等等,可以是一般的背景,也可以是特定的、特殊的背景(具体的某个学校教师、学生等),背景材料的多少以说清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为准;问题(论题)提出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或策略)提供数种或一种方法,甚至不提供;结束语与引言相呼应;评论以上几部分以第一人称写,而评论则

    10、由其他教师或研究者提供,这样有利扩大视野,进一步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或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些条列式案例,显然也包括上述内容,但不一一明显列出,而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教师自述,一部分与他人评论。条列式案例脉络清晰各条交待清楚,便于案例初写者阅读。实录式案例以事件展开的实际状况为核心,把“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隐含在事实材料之中。因此,实录式的案例较难理解和掌握。实录式案例并非是真实事情的录音或录像,而是可以按一定的结构加工:时间结构按时间顺序或打破时间顺序,但时间必须写明;叙述结构事情从哪里开始;前因后果等;说明结构尽可能说得具体、准确;故事结构案例除了要有争论的焦点,还要有悬念

    11、、有冲突、有情节,增加戏剧性。这几种结构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序列。案例撰写的规范A写明案例事件发生的日期及写作案例的日期,以表明案例是反映曾经实际发生过的事件,而不是未曾发生的事件。B只反映事实,不表明作者的观点,根据案例的不同用途,案例可以是充分反映事实,有时为了增加案例的难度可以把案例写得很长,有意使学员难以抓住要点,也可以删去一些有用的材料,让学员自己去思考或想办法收集相关的材料,在案例中不应包括作者的观点,即使写有其他人的观点也要注明,不得作为事实。C必要时列出解决问题实际采取的决策,这要根据案例的用途。D必要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注释与附录,注明案例事件的出处;表

    12、格、图像、其他格式化的材料都可以作为附录。5教学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教学案例写作者必须记住:教学案例必须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一个真实的事件,并且要揭示出教学中存在的新难题、以激发读者积极地去思考和讨论。教学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因为案例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案例的基点。因此,首先每一个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目标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中困扰自己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所存在的疑难或两难问题;再在每个老师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相互启发,提出各种事件及其难题。第二步,汇总问题。将提出的事件,按照问题的性质加以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的问题。然后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各类不相

    13、同的案例。第三步,撰写教学案例初稿。问题归类后,形成了相关的问题系列。但是每个教师仍按自己提出的事件和难题撰写案例初稿,撰写初稿要注意:问题要清晰,表达方式要恰当,字数要控制(约20003000字),不要太长。第四步,集体讨论。在初稿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力量对初稿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撰写者再进行修改完善。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便构成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最先运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运用于师资培训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对案例教学起着很大推动作用的是哈佛大学工商学院,它不仅影响了工商管理界,也影响了师范教育。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为学员提供具体

    14、的教学情境,引导学员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具体讨论的一种培训方法,它相对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主要的特征是运用案例,使学员主动参与教学,使学员在案例的分析中学到有关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学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没有旁观者,教师与学员共同承担教与学的责任。不同的观点可以交锋,甚至最终没有统一的结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15、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案例教学外显了教师工作中的缄默知识,因而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造就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获得了对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电影、指导式自学、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电视录像等9种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在这9种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等三个方面均居第二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居第四位。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极富成效的。附教学案例范例五则范例一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描述加实录式)【案例背

    16、景】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同等重要。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弱化”、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认识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相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

    17、识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个人素养方面转化。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形成语文的思想方法和语感能力,达到比较开阔的语文视野。新课程反对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知识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或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

    18、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形成语文思维模型。应该说通过自己主动参与所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有的将终身难忘。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认识新课程有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案例描述】说文解字在课前预习大禹治水时,我让学生提出问题。一生问:“文中治水的是禹,为什么文题中称他为大禹,这大字应该作何解释?”这问题看似是对一个字字义的质疑,其实关系到对整个神话故事意义的理解,甚至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我打

    19、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获取这个字的含义,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汉字的一个知识点。因此设计以下问题:1、查字典,了解“大”的含义,同时收集和大禹中的“大”意思相同的有关“大”的词语或句子。2、文中描写的是怎样的“水”?3、禹治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理解文题中的“大”?上课时。师:请大家说说“大”有几种意思。生:和“小”相对,表示规模、数量、体积等等。比如:大山,大海。生:指年龄辈份排长或排行第一。如大哥,老大。生:称对方有关事物的敬辞。如大作,大礼。生:超过,过于。如玩笑开大了。师:很好,看来大家准备得很充分,其实大禹治水这篇文章许多情节都可以用有关“大”的词语来

    20、概括,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看看哪些情节可以用“大”的词语来概括。生:大禹治水,是因为当时发大水了。生: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和广大群众不辞辛劳劈山开河分不开。所以说治水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生:大禹治水经过众多苦难最后终于治好了大水,可谓是大功告成。生:禹因为治水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略去学生品读相关课文内容。)师:现在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人们称“禹”为“大禹”的原因了吧,文题中的“大”既不是指“禹”长得有多高大,也不是指他年长,而是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高大,是百姓爱戴他,尊敬他,感激他为人们做了好事,所以尊称他为“大禹”。这“大”就是个敬辞。下面请同学们把收集到有关“大”的,表示尊敬的

    21、词语或者句子展示出来。 生:古代把德高望重的人称为大人。比如荀子“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生:我也找到了一个,孔子称赞颜回“大士哉!”生:刚才提到的大作,也是对别人的文章的敬辞。生:大驾,原来指皇帝的车架,现在大多用来对别人的尊称。【案例评析】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力图转变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一、变灌输为自主探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可能会选择当面告诉学生在这里“大”表示对禹的尊称,是敬辞,一问一答中学生除了知道这个答案之外,别无所获。更为严

    22、重的是,这样还会让学生养成不思考、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只求答案,不求如何获取答案的过程。而本课采用了探究性学习,先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不仅让学生知道“大”的多种含义,而且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获取信息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让学生一生受用的。二、把字词教学有机融入课文教学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解一个简单的字词,显然不现实,那就让字词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里面。本文设计了“请用和大有关的词语来概括课文的相关情节”这个问题,让字词教学和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处理,但是有一点必须坚持,尽量让字词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进行。新课程强调,获得基

    23、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因此,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做法,把基础知识孤立出来,为落实基础知识而落实。不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本身,而应该让基础知识成为一种载体,在掌握这种载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情感价值观。体现在教学上,我们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突出“领域意识”和“问题中心”,强调基础知识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老师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课堂问题、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求问题中,在体验情境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上述案例就很好的体现了这点,把基础知识巧妙的转化为课堂问题。在解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基

    24、础知识。三、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要想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必须探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上述案例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案例一提出了,在自主探究中落实基础知识。在课堂之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大”的含义和例子,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收集归纳整理中,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很多的基础知识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解决,比如文学常识、诗词积累等等。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是良好的。当然新的教学方式肯定不止这种,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资料链接资料1 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研究综述关于要不要语修逻文类的

    25、知识、这类知识对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有无作用的问题,已经取得较一致的看法:这类知识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不可缺少。可是,关于这类知识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如何呈现,怎样才能发挥促进作用,意见不一。张先亮主张,这类知识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原则。苏培成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点应该在系统指导下与系统相连。袁彬认为不应该追求系统性,不赞成“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是不科学的知识”的观点,指出语文本身有着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语文知识系统中的系统难以界定。另外,刘大为主张构建一个由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工具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语言知识”系统。以上各类研究起码表明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更新。(

    26、摘自周燕、刘梅珍:2003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范例二数学的人文性教学(多片断式)【案例背景】数学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有人想,六比六,平均每只猫吃一条鱼,省得六只猫争抢打架。听听一个学生是怎么说的:“太美了,舍不得吃!”多么具有人性化的语言啊。说起数学,缺乏数学素养的人会认为数学是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尽和抽象的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数字打交道。然尔数学其实是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性的。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数

    27、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数学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数学不能仅仅当作是数学,更不能仅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数学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我们对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现状调查。对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调查统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的始终。我们对不同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28、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些教师的备课中有了体现,而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性的课很少,能有所体现的也不多,更多的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在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上作些探讨。【案例描述】案例一 一、关爱苛刻。案例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教学A: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围成”,而不能说成“组成”呢?生:“围成”是指三条边连接起来。而“组成”可能三条边没有连接在一起。师:对,他说得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说“围成”。教学B:师:你们看到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举例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师:你能不能把生活中见到过的各种三角形画出来呢?学生自由地画。师:把

    29、你画出来的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自己分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学习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案例分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从学生的身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想学生所想,尊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及至不成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数学严密而对学生提出苛刻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概念的理解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堂中教师常常化很大精力解释说明,甚至咬文嚼字、比较推敲,让学生表达概念时也要做到一字不差。其实课堂中学生也能照本宣科地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但过后又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注重

    30、了学生对概念形成了丰富而清晰的心象,即使学生说不出完整的概念概括,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深刻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师总要让学生理解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用很长时间去区别“围成”和“组成”。如果我们不有意地在字面上去区分是“围成”还是“组成”,而是让学生能画多少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把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按照相同的特征归类,一提到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生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各种表象。这比花大力气比较是“围成”而不是“组成”,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懂,尽管学生说三角形的概念不能做到一字不差或不严密。例如学生对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定义说得尽管不完整,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表象刺激,学生就能判断圆中哪

    31、条线段是直径、半径,哪条线段不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让一学生背书前,在背书学生的同桌耳边低声嘱咐:“他背不出时提醒一下。”细微之处,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课堂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性,学生能不身心舒畅地学习创新吗?案例二闲适竞争案例2:一年级数学综合活动“周末活动”中的“套圈游戏”:套住远近不同的小鹿、小猴、小马、小狗、小猫分别得5分、4分、3分、2分、1分,小明共得了九分。他分别套住了哪些小动物?教学A:师:看谁想到的答案又多又快?聪明的学生不假思索便举起了小手,其实有的学生是边举手边在思考。教师让学生一一说出答案,但答案并不齐全。教学B:师:以小组为单位,先在桌上摆出这五个小动物,仔细观

    32、察,相互讨论。找出答案后由一人记录下来。师:下面交流,说过的就不必重复。小组一:我们的答案有5+3+1=9,4+3+2=9。小组二:我认为还可能两次都套到一个动物的。如5+2+2=9,4+4+1=9。小组三:我们还有三次都套到一个动物,如3+3+3=9。小组四:我们不要套到三个动物就得9分了,如5+4=9。小组五:我们还能套住更多的,4+2+2+1=9,3+3+2+1=9,2+2+2+2+1=9。 案例分析青年学者肖川说: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教学A中教师创设的是一种学生个体间的竞

    33、争,学生一般会处于一种焦虑的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的心理,而教学B创设的是小团体间的竞争,更好地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闲适的学习时空,学生才会在不断地探索中锻炼意志、形成独特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学生自主独立的闲适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学习更是学生各种心理体验的过程,能在数学学习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有遇到问题的冥思苦想,有了进展时的喜悦得意,有交流中茅塞顿开的欢呼,有反思中灵感顿现的陶醉,有独闯雄关的自豪,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各种美的情感体验。案例三兴趣结果案例3:平均数应用题教学。教学A:出示应用题。学生尝试计算,并

    34、让学生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得出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B:教师设计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去填,要求算出调查的数据的平均数,并说说你对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的看法。通过调查计算,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调查了我们学校上学期各班得“学生文明号”的次数。平均每班得3.5次,最多的班级得了8次,而我班只得了1次。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做得不太好的地言,要专门利用班会课开展讨论,找出差距,不断努力。生2:我调查了上周我们学校各班向特困生献爱心的钱数。算出平均每班献爱心535元。最多的班级献了1638元。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生3:我调查了今天体育课中跳绳比赛的个数。我们班平均

    35、1分钟跳绳98个,其中张佩1分钟跳了167个,我要向他学习,锻炼好身体。 案例分析评价是数学学习的催化剂,教学A注重的是数学知识结果的评价,而教学B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交流平均数的数学知识,更是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收集数据,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求出的平均数的分析也更具备了浓浓的人文性,学生不仅仅学到数学知识,更增长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会了做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在数学作业中如何更人性化,不会使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一种负担,如何使考试更具人性化参考文献(缺少具体的文本)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2、夏青峰:“数

    36、学是什么?” 江苏教育 2003、10B3、袁忠燕:“一堂有人情味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 2003、6范例三中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这是一则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故事在幸运女神 (the Luck Fairy)和一对贫苦夫妻 ( Fred and Doris) 之间的对话中展开,主要教学内容是让步状语从句。当我最初接触到文章的时候,我把教学线索设计为“wishes” ( 愿望),以情感作为一根主线贯穿整堂课。 可是,第一次试讲的失败,让我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识到:没有语言支撑的教学是非常单薄无力的, 是行不通的。重新备课之后,语言点的教学与训练成为了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在创设真实的

    37、语言环境的前提下,课前的热身,新课的导入,课文的梳理,课外的延伸等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围绕着语言点展开,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也令人满意,他们能运用新的语言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案例描述案例描述(1):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 “Although”这一语言点的时候,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m not very clever, 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 我对他说:“I think

    38、 you are already very clever, because you can say such a great sentence.” 而后,我又问全班同学: “Dont you think he is a clever boy?” 此时全班同学齐声答到 :“Yes!” 接着,我又问: “Bu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 几秒钟的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发现了错误,回答到 “ There should be no but in the sentence.

    39、” 在一个轻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积极性、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语言难点与重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案例描述(2):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与中文一样也应注重启、承、转、和。教师在处理各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度,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如,当学生准备对话表演的时候,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当他们准备就绪的时候,我说到:“ Its so amazing. Because when I was walking around the

    40、classroom, I found some interesting dialogues. Do you want to share them with me?” “ Of course.”学生们兴奋地回答到。自然而然地我们一起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对话表演与展示。两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过度水到渠成,不露痕迹。案例分析英语课程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学资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并且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每一个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教师进行教育,进行鼓励,进行

    41、师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一堂课上这样的机会在不断地反复出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被关怀,被鼓励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因此课堂上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要教授的不应仅仅只是语言知识,还应包括人文关怀,包括情感熏陶。教师在课堂上的与人为善,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同时也会对全体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能教会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教会学生用宽容去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有人曾说过: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教师就应该

    42、先从自身做起,用关怀的目光,用鼓励的言语去肯定,去激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教师除了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同时也应运用好过度语言。因为,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并非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简单地相加。如何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过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教师忽视了它的重要性,简单地用 “ next ” “ then ”等简单的词汇来替代各个环节之间的过度,使得整堂课显得单调枯燥,让人感到语言的贫乏。充分发挥过度在教学的作用,不仅能够展示语言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同时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着教师

    43、,始终被老师所牵引着。过度语言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展示语言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它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调整教学节奏的作用。可见,不仅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组织与运用,英语课堂也同样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英语课对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考文献(缺少)范例四“合作交流”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的案例与反思(片断对比式)案例背景“合作交流”是由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合作交流”也成为了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由

    44、幕后的零碎操作演变为台前的规模实施,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防止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案例描述片断1音乐欣赏课走近“摇篮曲”中,我想在同学们感受了、理解了“摇篮曲”之后,能通过“创作”这一形式来把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请同学们来创作一段近似于“摇篮曲的旋律,并配上歌词,唱一唱。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作。但是,虽然在交流时众说纷纭,可在过了十分钟后的交流中,很多同学不知所措,都说不

    45、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反思: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不能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最近。虽然,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可以给一个鼓励儿童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一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搭车现象严重的弱点,且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若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合理组织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

    46、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片断2(改进设计)我设计的主题为:老师请同学们在规定的十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摇篮曲”,如:唱、跳、奏、诵、画、演、创编旋律-老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娃娃、摇篮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虽然能够自由组合,但我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着一个“带动”的作用。在同学们交流的十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并在“创编旋律”组做一停留:我提醒同学们旋律的创作离不开节拍、节奏、速度的设定,只有在按要求设定好节拍、节奏、速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旋律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创作出一段优

    47、美动听的旋律。在十分钟后的成果交流展示中,我发现每组都很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在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发现每一位同学情绪高涨,在表演中充满了自信。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我还让每组同学派一个代表论述设计的构思及方法,让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增大了信息量,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使同学们通过这堂音乐欣赏课,走近了“摇篮曲”、理解了“摇篮曲”、喜爱了“摇篮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案例反思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合作交流,由于老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1、创设和谐的合作氛围,鼓励全员参与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2、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参考模板范本.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6398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