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愚公移山》第2课时精品教案.docx》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愚公移山 课时 精品 教案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愚公移山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2.探究质疑,理解寓意。【教学重点】探究质疑,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探究质疑,理解寓意。【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解读文意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这则千年以前的寓言故事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故事背后,领会其寓意。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进入新课学习。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这则寓言名为愚公移山,可是通过解读文意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作者对愚公的赞赏,愚公到底愚不愚呢?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支持自己的观点。2.过程安排(1)全班分
2、成2/4大组,其中一半组负责从文中找出愚公“愚”的证据,另一半负责从文中找出愚公“不愚”的证据。(2)小组成员分别自主诵读寓言内容,边读边在原文中进行勾画,然后在旁边批注关键词。(3)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梳理自己找到的原文内容,互相查漏补缺,确定探究结论。(4)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预设1:愚公“愚”:(1)从“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知,想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这种想法太愚蠢了! (2)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知,愚公已将近九十岁,年老力衰,想要移山真是天方夜谭! (3)从“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这些可投土石的地方路途遥远,难以实
3、现。(4)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眦,跳往助之”可知,参与移山的只有愚公、三个子孙、一个小孩,总共五人,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如此移山,愚蠢至极。(5)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运输土石耗时长,移山进度慢,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坚持移山是不明智的举动。总结:愚公年老力衰,却想要在人力、物力都十分匮乏而且运动土石路途遥远的条件下移走两座巨大的山峰,这无疑是无法完成的,在他人看来非常愚蠢的行为。预设2:愚公“不愚”(1)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可知,深受交通阻塞之苦的并非只有愚公一人,而是所有“面山而居”之人的共同感受,移山能造福百姓,可见愚公
4、胸怀广阔,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2)从“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旨在充分调动家人的积极性,而且愚公移山的目的非常明确,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3)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其目光长远。(4)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从结果来看,愚公达成了移山的目的。总结:愚公移山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做出的决定,是为
5、了造福后代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而且他征得了家人的支持,又考虑到长远来看人力无穷但山无法增加的优势,行动果断坚决,而且最终确实成功移走了大山实现了目标。从这些层面来看愚公是大智若愚、目光长远的智者。4.活动小结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对愚公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作者虽称愚公“愚”,但从愚公的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为大局着想、目光长远、十分坚韧等特点,明贬实褒,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智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愚公形象,深入理解文意。(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既然愚公不“愚”,作者为什么称他为“愚公”呢?故事中还有一人被称为“智叟”,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呢?2.过程安排(1)交流讨论:结
6、合上一探究问题的成果,共同总结作者称呼“愚公”的原因。(2)思考并批注:在文中找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会二人对话背后的心理,在旁边批注出来。(3)交流讨论: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每位同学说一说作者分别称呼“愚公”和“智叟”的原因是什么。(4)交流总结:组员之间相互补充,明确探究成果。(5)汇报展示: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析。3.成果展示预设1:作者命名“愚公”是明贬实褒的,一是他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