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复习资料.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复习资料.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复习资料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4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6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9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9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1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2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1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3第9课 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15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7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8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8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20第13课 当代中国的
2、民族政策2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22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2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2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25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6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7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8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建立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一)夏朝(BC2070BC1600):(1)禹建立;最早的奴隶制王朝;(2)夏传子,家天下: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3、)(二)商朝:(1)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外族;(2)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务类事务的官吏(三)西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余地方分封1、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臣民分给子弟、功臣(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异姓功臣、商代旧贵族(3)等级结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等级森严(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政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权力:享有世袭统治权(5)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局限性:诸
4、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到西周后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2、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分配政治权力(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族权与政权相结合(2)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加强统治秩序。其内涵仍然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认祖归宗,尊宗敬祖,重视家庭等)3、礼乐制:等级关系;维护西周政治稳定,保证西周社会和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西周政体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四)原始民主传统:1、商周政体中,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
5、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晚期,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不听,引发国人暴动)(五)春秋时期,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朕、玺);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1)三公:丞相: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
6、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2)特点: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主要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1)内容:郡: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郡尉,另设监御史(监察);县: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文书:(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
7、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皇权与相权演变趋势:皇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1、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中外朝制:设立中朝,牵制外朝;中朝(皇帝亲信;决策);外朝(三公九卿;执行)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刘秀(光武帝)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运行顺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2)三省:中书省: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审核,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3
8、)作用:职权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4)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5)政事堂: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场所;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y)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4、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中书门下(政事堂):行政;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2)枢密院:军事;(3)三司:财政5、元朝(12711368):一省制(相权反弹);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中央:中书省(元朝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6、明朝(13681644):(1)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目的:加强皇权)(2)明成
9、祖: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秘书机构)B.运作:阁臣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C.特点: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没有行政权,职权范围不明;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有票拟权(3)宦官专权(牵制内阁;权力来自皇帝;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7、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中枢秘书机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效率
10、高;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1、汉朝:沿袭秦朝郡、县二级制;郡守为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3)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沿用州、县二级制(1)根据山川形
11、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道、州、县三级制;(2)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监察区,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形成路(府)、州、县三级制6、元朝:行省制(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1)概况:行中书省;除今天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中书省直辖(腹里)外,全国设10个行省;(2)特点: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控制;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
12、官员的相互制约(3)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分布犬牙交错,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7、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省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军事)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制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斯巴达(寡头政治)1
13、、城邦;BC8BC6世纪;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2、雅典民主政治:(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2)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3)公民:本城邦成年男子;(4)实质:奴隶制民主(5)评价:A.进步性: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局限性:民主范围小,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直接民主制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6)概况: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地位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国家最高权
14、力机关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或审判陪审法庭抽签产生审理大小案件主要司法机关3、斯巴达寡头政治(1)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国王:王位世袭,垄断军事统帅权(3)长老会议员:仅30人,终身任职;(4)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但是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不利于他们发挥重要作用(二)古罗马1、罗马共和国(BC506BC27):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掌握;(1)组成: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
15、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谈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它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2)政治体制:共和政体(3)政体特征: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特征2、罗马帝国(BC27395):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395476)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3951453)(1)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2)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封君封臣制(1)实质:封建
16、贵族等级制度(2)特征:君臣之间互为权利和义务关系(3)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古时期:515C,中世纪)1、基本特征:封君、封臣2、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1)关系: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2)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3、代表国家:(1)法国:等级君主制背景: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影响: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
17、王权(2)英国:议会君主制A.大宪章:1215年(13世纪初);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B.英国议会制的形成和发展(1)开始形成:1265年,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了国会。除大贵族外,每郡另有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2)逐渐加强:13世纪中后期,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3)新的时期:14世纪中期,议会分成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
18、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则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确立方式:革命和改革2、代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3、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概况:英国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3)责任内阁制:形成: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4、美国:共和制(政体)(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776年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19、2)1787年宪法: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A.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自治权)B.权力划分:三权分立行政权:总统(政府首脑,兼任陆海军总司令)立法权: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 分权制衡(制约与平衡)司法权:最高法院5、法国:共和制(政体);共和道路艰难、曲折(1)1792年,首次建立共和国;(2)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时间:19世纪70年代(3)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可连选连任。6、评价:(1)进步性:
20、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文艺复兴(1417);启蒙运动(1718) (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19121949):南京临时政府(1912.13);北洋政府(1912.31928),北京;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民国算法:民国X年:1912+X-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1.1;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2)概况:采用
21、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 政党政治:北洋政府时期(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2)历程:国民党成立:1912年8月;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宋教仁案”: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
22、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威胁到袁世凯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二次革命”:国民党发动;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袁世凯独裁: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1915年,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19151916)。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北洋军阀割据和混战(19161928):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
23、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1)“军政”时期(19241928);(2)“训政”时期(19281948):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训政纲领: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事务;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3)宪政时期(19481949):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