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二、三册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

  • 上传人(卖家):Q123
  • 文档编号:4128104
  • 上传时间:2022-11-13
  • 格式:DOCX
  • 页数:95
  • 大小:160.0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二、三册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第一 历史 知识点 梳理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1 目 录 选必一 00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讲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讲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五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六讲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七讲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九讲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十讲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十二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十三讲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十四讲 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十五讲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十六讲 中国赋税制的演变 第十七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

    2、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十八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必二 041 第一讲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二讲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三讲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四讲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五讲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六讲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七讲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八讲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 第九讲 20 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十讲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十一讲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十二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 第十三讲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十四讲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十五讲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选必三 068 第一讲 中华优秀传统

    3、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讲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三讲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第四讲 欧洲文化的形成 第五讲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第六讲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七讲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第八讲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九讲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十讲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第十一讲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第十二讲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十三讲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第十四讲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十五讲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附一 史学入门 099 附二 大家说历史 1111 选必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4、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 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 线索。 本节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本节难点不同历史时期上述相关制度的变化 知识概要释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 秦朝,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部分。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其内容有二: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影响是形 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2. 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地区,由商王直

    5、接控制;外 服是指王畿四周的方国和部落,由商王间接控制。 3. 西周实行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指分封诸侯国,拱卫周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 统治,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指把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4.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解体。 附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用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2)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宗法制); (3)等级森严,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

    6、:原始民主传统对君2 权有制约,国人暴动;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 内容:皇帝制度是核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2. 郡县制 (1)推行原因:吸取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巩固 国家统一的需要,李斯的建议。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 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 文书发挥重要作用。 附二 秦朝文书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保 障政令传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 件;具有较高的史料

    7、价值。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中央行政制度 (1)西汉,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使丞相的权 力大大削弱。东汉时,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评价: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 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3)宋朝设立中书门下,宋太祖设立枢密院和三司。元朝实行一省制(设 立中书省)。 (4)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时,形成内阁。清朝雍正帝设 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5)认识:主要反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

    8、强化,相权不断分散、 削弱、直至废除。 2. 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措施 层级 西汉 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汉初设 有封国 郡县 东汉晚期 州掌握实权,形成内轻外重、干 州郡县3 弱枝强的局面 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 州县 唐朝中期 设置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道州县 宋朝 改道为路 路州(府)县 元朝 实行行省制(设立行中书省) 省、路、府、州、县 明朝 明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后又 派出巡抚、巡按 省府县 清朝 清承明制,设立巡抚,又设总督 认识:主要反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加强; 县级相对稳定,县以上变动很大;监察区多发展为新的行政区(如汉代的州、 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9、。 附三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1)山川形便,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提高行 政管理效率,但容易产生割据。 (2)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受到限制。 (3)两大原则在历代都有运用:从秦朝到唐朝,以山川形便为主;宋代 以后,犬牙交错更为普遍。 第二讲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本节重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难点古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国家与今天国家形态的本质不同,中古时期欧洲 政权与教权分立的状态 知识概要释题 本讲主要内容,可

    10、以概括为四个“2”:古代希腊,雅典的4 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古代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中古 欧洲,法国的等级君主制和英国的议会君主制;近代欧美,英国的君主立 宪制和美国、法国的共和制。 一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 民主政治的代表 (1)表现: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 公民组成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抽签产生 召集公民大会,参与 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 构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审理各种案件 主要司法机关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小国寡民。 人民主权就 是公民集体参与国家管理,轮番而治就

    11、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2. 斯巴达 寡头政治的代表 表现:国王王位世袭,垄断了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 3. 古代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 (1)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有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等机构。 (2)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实行元首制;皇帝掌握国家权力, 控制军队。 附录 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比较 (1)相同点: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民 由成年男子组成,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2)不同点:雅典更加民主,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属于寡头政治。(表 现:国王和官员享有更大权力,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官职没

    12、有薪 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美国诗人 爱伦坡 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 政权沿革:西罗马帝国 法兰克王国 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2. 特征 (1)前期: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王权较弱;世俗王权 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5 (2)后期:英法等国王权逐步强化。 表现:1302 年,法国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形成了等级君主制;1215 年,英王签署大宪章,后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法国等级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君主制,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 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 表格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的共和制 确立 1689 年,通过权

    13、利法案 1787 年,美国制定宪法 完善 1721 年,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19 世纪中期,两党制形成 特点 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权力至 上,内阁掌握政府权力 中央与地方,实行联邦制;中 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相同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资产阶级专政;政府都由选民 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 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麦迪逊 2. 1875 年,法国通过新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3. 历史意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的理想。到 20 世纪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4. 各国政治制度呈现多样性,

    14、影响因素有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 发展、地理条件、国际环境及领导人的素质等。 第三讲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本节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本节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知识概要6 释题 本讲三个小节,“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介绍了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共在根据地和解 放区的制度探索”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共和国的政治 制度”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建立民国,颁布

    15、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政体。 (2)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 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 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1)经过: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2)失败原因:革命阵营力量的涣散,袁世凯实力强大,专制主义的社 会根基根深蒂固。 3. 国民政府时期实行“训政” (1)开始:1928 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2)实质:一党专政,剥夺人民权利,违背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二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

    16、区的制度探索 1. 土地革命时期,1931 年 11 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 大纲。这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 抗日战争时期 (1)探索: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 行“三三制”原则。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3)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 设;提高民众的抗战热情,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 3. 解放战争时期,两大成就: (1)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 设奠定了坚实基础。7 (2)1949 年 6 月,毛泽东发表论

    17、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 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 四大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是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 年宪法的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 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 体。人大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历史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和 社会主义改造。 3. 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1949 年 9

    18、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发展:1956 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进 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李瑞环说: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 (3)新发展:改革开放后,“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 宪法,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4. 2017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附录 两个概念: 共和制,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 组织形式,与“君主制”相对。 民主制,人民当家作主。它有两种

    19、形式:直接民主制,如古希腊的雅 典;间接民主,也称代议制民主。 第四讲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8 了解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变法和改革,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本节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节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知识概要释题 本讲三个小节,依次介绍了古代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近代的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 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等内容,反映了改 革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必然性。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 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器和

    20、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 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3)历史作用: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 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过程:前期由冯太后主持,实行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等,后期由孝文帝主持,措施有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 婚姻等。(3)历史作用: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 北方的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

    21、国家的发展作出了 贡献。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3. 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9 境危机严重。范仲淹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改革的序幕。 (2)推行:1069 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结果:初期取得显著成效,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最终失败。 4. 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 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推行考成法),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推行一条鞭法)等。 (3)结

    22、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 暂时缓解。改革最终失败。 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 戊戌变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的奔走与努力。 (2)活动: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维新势力过弱,守旧势力过强),措施 和手段存在缺陷。 (4)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 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晚清三大改革,是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 2. 清末新政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主革命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

    23、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使清政府摆脱 内外困境。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假维新、假变法。辛亥 革命史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完 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10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 19561978 年的探索 (1)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共对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2)历史作用: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

    24、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重要经验。 3. 改革开放的成就 (1)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 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 革开放的目标。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 (3)历史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 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附录 关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 改革与革命 二者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但两者有区别: (1)革命一般伴随着暴力斗争,如法国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 的新民

    25、主主义革命等。 (2)改革是改变社会制度中落后的部分,完善当前制度,使之适应新的 生产力的发展;总体来说,改革的方式比较温和、渐进。改革大致可以分 为四类: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改革,如商鞅变法、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 革、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等; 革除弊政、拯救危局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 务运动等。 吸收其它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 忽必烈改制,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等。 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罗斯福新政是出于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等。 2. 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26、; (2)改革派与反对派的力量对比(即新旧力量的对比);11 (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与改革者的个人素质; (4)国内外环境是否有利; (5)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技巧; (6)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等。 3.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改革取得的成果,也要看到改革存在的 问题或局限;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主要看客观效果)。 (2)坚持历史的标准(要把改革放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3)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改革 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4)19 世纪以来的改革,一般

    27、要把它放在近代化的背景下去分析。 4. 改革的重要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会涉及到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会具有艰 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改革 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 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5)改革者勇于革新、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 第五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 集权体制

    28、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本节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本节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12 知识概要一 古代选官制度 1. 概况 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选拔方式 评价 西周 世官制(世卿 世禄制) 血缘 世袭 贵族垄断官吏来源 春秋战 国 (1)尚贤,举 荐为官;(2) 军功爵制 才能、军 功 秦 (1)重法吏, 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2) 军功爵制 有利于建立良好吏治, 推动官僚政治的确立。 汉武帝 时期开 始 察举制 孝廉、茂 才(品行、 名望) 举荐 实行之初,有利于选拔 人才;容易任人唯亲, 形成小集团,后期举荐 不实现象渐趋严重。 东汉末 年到魏 晋

    29、南北 朝 九品中正制 前期:家 世、道德 和才能; 后期:家 世 举荐 前期起到选拔人才的 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 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成为门阀士族垄 断政权的工具。 隋唐至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荐举功劳制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 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苏轼论养士 2.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扩大了用人范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 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被13 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

    30、响。 3. 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认识: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北方 文化教育的不平衡;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王朝统治。 4. 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4)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 二 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 考核又被称为“考课”“考绩”“考功” 和“考效”。 1. 概况 时期 考核 监察 秦汉 上计制,御史参与考 核。 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 系;汉武帝设置刺史,巡行郡国。 魏晋南 北朝 门阀士族强大,考核法 规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至 两宋 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

    31、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划分 十道监察区;宋朝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实行台谏合一。 元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 政廉访司。 明清 明朝有考满和考察,清 朝包括京察和大计。 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都察院御 史和六科给事中位卑权重。清朝将六 科并入都察院。 2. 评价:(1)作用:有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服务并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第六讲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 制度的特点。14 本节重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32、 本节难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概要释题 文官,也称公务员,一般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被政府录用,在 行政机构中长期固定地担任文职工作并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作人员。 本讲三个小节,依次介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建立、特点和影响。 一 背景 1. 历史原因:西方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1)中古晚期到 17、18 世纪,实行赐官制。任人唯亲,卖官鬻爵,营 私舞弊等乱象频发。 (2)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政党分肥制”。滋生腐败,政党更迭 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在政治上就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归胜利者所有。美 国前总统 杰克逊 2. 工业革命开展,国家管理职

    33、能扩展,急需建立职业官僚体系。 3. “天赋人权”等思想传播,人们强烈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 4. 现实原因(直接原因):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推动。 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印度殖民政府的改革经验(进行书面考试)。 二 建立 英国美国 1. 18 世纪初,英国限制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2. 19 世纪初,英国政府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即文官)。 政务官,是指由选举产生或与内阁共进退的官员。 事务官,是指通过考试等选拔方式进入政府工作,长期任职的官员。 3. 1855 年,英国建立文官委员会,对侯选人进行考试。1870 年 6 月, 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4. 1883 年 1 月,美

    34、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文官法), 建立了文官制度。 三 特点和影响: 1. 特点:考试录用,公平竞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15 2. 积极作用: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政局稳定; 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 率,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推动民主政治的完善,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3. 弊端:容易滋生官僚习气,人数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层次增 多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附录 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的异同: (1)相同点: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国家重视,有严格法律保障; 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 (2)不同点:科举制是封建小农

    35、经济的产物;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 受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受儒家思想影响。 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产生于近代民主社会,不受 国王、内阁控制;受启蒙思想影响。 第七讲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影响 本节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本节难点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知识概要释题 本讲三个小节,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主题,依次介绍了“晚 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近代中国借鉴传 统科举制的优势、参考西方文官制度、历经曲折建立起来的。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36、总体变化:科举制度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变法失 败后被废除。 2. 清末新政时期 清政府设立大学堂、中小学堂和蒙养学堂;1904 年,16 设立学部,设立劝学所。1905 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 下诏废除科举制。 3. 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 官制度正式设立。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4. 评价:具有中体西用的特点,并未真正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培养人 才,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和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

    37、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2. 北洋政府考试和甄别 (1)1913 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 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2)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 续性和稳定性。 3.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1)渊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西方文 官制度。(2)表现: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实 践。(3)评价: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公

    38、平性;任用亲信、 拉帮结派现象始终存在。 附录 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评价 (1)进步性:文官考试法制化;平等性与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独立(从 君权中分离出来,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考试内容的现代化(开始注重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注重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局限性:内容上的新旧并存(总体上趋于现代科学知识,保留着传 统科举制的残余);考试与任用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文官考试效能的发挥; 现代性受到很大限制,发挥功效非常有限。原因有党治和军治色彩的存在、 个人因素的干扰、派系势力的抗拒等。17 三 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 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干部制度,坚持党管干部

    39、的原则。 2. 公务员制度 1993 年开始推行。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 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不搞“政治中立”,坚持 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坚持服务于 民的宗旨。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 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本节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本节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 知识概要释题 四个概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统治的工具

    40、,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法制:即法律制度,指统治集团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即法律统治,与“人治”相对立,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 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 起源:(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原因: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农耕经济发展,要求爱惜民力。 (2)前 536 年,郑国子产“铸刑书”。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稳定郑 国社会秩序;顺应时代潮流,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2. 德治与法治之争 (1)开始:子产“铸刑书”,叔向反对与辩论18 (2)表现儒法之争:儒家认为人性善,

    41、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 和孟子。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3)结果:儒家思想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的需要,在当时受到冷 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受 到重用。(4)认识:是社会改造方案之争(治国主张之争),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 映;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如战国末期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礼 法并用。二 秦汉以来的法治 1.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律与令都具 有法律效力。 2. 汉代以来,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 (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血缘宗亲和宗法传统 的影响。(2)经过:开始:汉朝,

    42、儒学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引经决狱; 发展: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律,引礼入律。 完成: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这是中华 法系确立的标志。 传承:宋朝的宋刑统,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制定大清律例。 (3)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以维护三 纲五常。附录 中国古代法律(中华法系)的分析 (1)大致沿革:永徽律疏宋刑统大明律(问 刑条例)大清律例 (2)特点:官方为主导,为专制政体服务;突出成文法典,形式多样; 强调礼法结合,以礼为主;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以刑法为主。 三 唐朝以来的教化 (1)唐朝

    43、732 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 集大成。社会层面,政府重视家训作用,强化基层教化。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19 唐高宗(2)宋代,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的世俗化、生活化)。 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 家礼和小学。 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 (3)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 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 附录 古代乡约的分析 (1)变化:内容上,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逐步转向宣讲皇帝的圣 谕;组织上,从民间自发建立到政府推动,使约束力变强,并与法律合流。 (2)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 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第九讲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 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本节重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本节难点西方宗教伦理与教化的作用与社会影响 知识概要释题 古代欧洲通过罗马法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通过基督教实现道 德教化;近代欧洲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近代法律制度;宗教改革后, 新教伦理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工具。基督教深刻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新教顺应和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一 近代西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二、三册历史知识点梳理.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28104.html
    Q123
         内容提供者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