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一轮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复习提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一轮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复习提纲.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一轮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复习提纲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一轮 复习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提纲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8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5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1第二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5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5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27第7课、近代以来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8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29第8课、中国古代的 法治与教化29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31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32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34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34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36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3
2、8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39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4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4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42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47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47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48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表现:夏朝中央:启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同时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地方:对夏
3、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内服: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外服:王畿四周是外服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制)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图示:周天子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诸侯国分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卿大夫诸侯在封国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士卿大夫再分封士;特点:贵族等级分封,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
4、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春秋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政治秩序动荡,王权衰弱;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诸侯变法图强,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特点:(1)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严格,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夏商周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3)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都是国家结构的体
5、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学缘或姻亲关系。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1.2、秦朝的政治制度皇 帝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图示 1、核心:皇帝制度 ,特点: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实质是皇权专制;2、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
6、察官;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 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主管皇室财政。通过九卿职责可看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 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三公”各有分工,既相互牵制又有配合,最后集权于皇帝; 3、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特点: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组成: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7、)、县丞、县尉,在县下设立乡、里等基层机构,管教化、听诉、赋税等,职权颇重;4、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系统 5、秦朝文书制度有何作用?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6、秦朝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秦朝: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集权、中央集权);官僚政治;1.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西汉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 九卿制;汉武帝:为了裁抑相权,加强集权,设立中朝
8、,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汉初,地方制度基本沿袭秦朝郡县二级制,但也形成了郡国并行制;a、郡县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b、郡国并行制:郡县封国(王国侯国)后期随着封国势力的增强,形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国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部,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9、;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执掌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三省制逐步形成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组成:中书省: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场所:政事堂特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
10、家的不同职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沿隋制,并形成了道、州、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边境战略重地设节度便统兵征战,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二府三司制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掌行政权;枢密院专掌军政权;三司使,专掌财权;元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 设立枢密院:管理全国军事;设立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形成了省、路、府、州
11、、县多级行政制度;明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内阁”,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 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明初,废行中书省,分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 未改变,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布政使司分掌行政 按察使司分掌监察 都指挥使司分掌军事明末,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地方:清承明制,在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a、省
12、设巡抚,成一省长官,增设总督掌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b、省之下设府(州) c、府之下设县(州);边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览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春秋战国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西汉中朝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唐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两宋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元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明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
13、乐)省、府、县三级制清军机处(雍正)(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趋势a.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削弱到无b.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c.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d.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演变趋势: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
14、,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政治制度表现: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雅典:民主政治(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之上,公民意识组成: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
15、庭审理大小案件。斯巴达:寡头政治特点: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组成: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国王世袭继承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二、古罗马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特点:a、罗马共和国政体,贵族共和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b、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c、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表现:权力机构产生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主要职责或说明主要职责或说明执政官政府最高
16、职务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权力中心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2)罗马帝国:君主政治、独裁专制;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特点: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3)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
17、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2.2、中古西欧国家的封建制度阶段:a、建立: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建立了一系列王国,日耳曼人君主将被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b、发展:法兰克王国查理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在其死后,形成后世西欧法、意、德三国的雏形。特征: a、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b、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表现: 法国:等级君主制背景:伴随王权的强大,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过程:a、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
18、皇对抗,召开了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b、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评价: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英国:议会君主制阶段:a、13世纪初,贵族、骑士和市民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肯定了国王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1、大宪章的影响积极: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局限: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
19、配,并未改变农民的地位。b、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c、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2)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3)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选帝侯的合法性。(4)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2、中古西欧政治的特点? 前期: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王
20、权较弱;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后期:英法等国出现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王权逐步强化;3、英法等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原因? 工商业发展; 强化王权的需要; 自治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4、英法等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作用? 推动工商业发展; 利于强化王权; 推动统一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2.3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表现: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法的共和制最为典型;1、英国: 过程a、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b、1689年,议会颁布权力法案: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
21、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c、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仅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d、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宪政体制;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但议员席位仍根据数百年前划分的选区分配,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选举制度,使土地贵族继续把持议会和政府,政治极其腐败;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中等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至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英国基本
22、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特点: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是“统而不治”的虚君;b、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组阁,作为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可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只要能保住多数党领袖即 可连选连任;内阁全体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同进退首相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评价: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议会各党派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