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提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提纲-.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提纲-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上册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一 单元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特点: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2、旧石器时代时间文化遗存分布区域基本特征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特
2、点: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3、社会组织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名称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概况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五帝时代炎黄部落:传说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与舜: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
3、老时,根据推举和它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有些专家认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治理夏王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官职地方对夏部落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下文化的遗存。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汤的率领下发病讨桀,打败夏,夏朝灭亡。商和西周1、
4、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后建立商朝文献与考古印证商超的都城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于殷殷墟遗址出土的龟甲、兽骨上所刻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殷墟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国家的治理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周朝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周军进攻商都,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政治统治: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
5、塔型的等级结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正确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西周灭亡: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昭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
6、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表现: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属于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交一定的贡赋)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关键能力拓展1、原始民主制含义:原始民主制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特点: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国家形式。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
7、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中的,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居于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2、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早期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国家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征:生产工具以木、石为主,青铜铸造处于鼎盛,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经营方式,奴隶在井田集体劳作。政治特征: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将国
8、家权力与宗族势力相结合,形成国家同构,通过垄断神话来强化王权,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文化特征:出现象形文字-甲骨文,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形成礼乐文化。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核心差别:人和统治者的关系奴隶社会:劳动以奴隶为主无报酬,无人身自由,奴隶完全依附于奴隶主,是财富的一部分。封建社会:地主拥有土地,主要通过收取地租剥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较弱。3、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比较项分封制宗法制目的有效的统治辽阔疆域保证王权的继承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依据父系血缘关系亲属分配政治权力,规定等级秩序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
9、成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巩固了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统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瓦解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经济发展和边疆开发,出现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仍有影响。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背景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卿大夫掌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代表
10、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感。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耕作方式: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变化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确立,土地私有、以户为单位地主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佃农、自耕农多
11、为血缘关系下的庶民开拓私田不治公田铁犁牛耕王室衰微兼并战争工商业:发展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表现: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品要向周王进贡国有井田不用进贡奴隶主私人占有私田井田逐步瓦解,私田越来越多;中国的奴隶制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到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形成期。2、变法运动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目的:富国强兵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商鞅变法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内容经济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
12、、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工,剥夺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基层治理1、在民间推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2、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孔子和老子1、孔子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治国理念1、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思想以“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
13、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其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2、老子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张核心观念: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治国理念: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百家争鸣1、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社会环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统治需
14、求的推动: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而士人的活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繁荣。2、战国时期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派别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3、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
15、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关键能力拓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井田制度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军事方面:各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
16、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频繁的战争也令各国有了变法革新的需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我主动,避免失败或称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式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各国变法的历史启示最高领导层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团结一致,具备振兴国家和改革的决心。广泛吸纳人才,使
17、国家拥有改革图强的动力。重视吏治、严肃法纪、强化行政功能。善于结合本国国情,找出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使新政取得社会信誉,不易轻易逆转或取代。使百姓切实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日子,做到取信于民。对外关系上使用灵活的策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争取相对和平,为变法改革提供充裕的时间。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差异性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导价主张”无为而治“。在人性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2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