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晚清史名词解释史料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晚清史名词解释史料解析.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晚清史名词解释史料解析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上册 中外 历史 纲要 一轮 复习 中国近代 晚清 名词解释 史料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整体特征:中国近代史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迄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目前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 以政权演变为主线,主要经历了晚清时期(18401912年)和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1927
2、1949年 )。 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大致可分为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 1927年)、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年)四个阶段。 按革命时期划分:又可以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近代前期: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近代后期:19191949年);前80年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增加了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的内容包括:列强侵华史;中国军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即经
3、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和社会西方化四条主线。)近代后期的历史,教材侧重于政治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第一部分 晚清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12年)整体特征: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时期。内容包括:列强侵华史;中国军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史;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和社会西方化四条主线。)1、政治:开启民主化、法制化的历程,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共和转变。(1)列强发动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
4、探索,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构建民主共和,帝制受到致命冲击。2、经济:开启工业化、市场化历程(1)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2)洋务运动开中国经济近代化先河,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开端),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成长并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3、文化:开启理性化、科学化历程。从“师夷长技”的思想到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4、社会生活:西风东飘,中西合璧;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趋势。第一章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一)宗藩体制(明
5、清时期)宗藩体制是明清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进入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列强的入侵,清朝国力的日益式微,以及藩邦的弱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
6、断加深,晚清宗藩体制“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逐渐解体了。(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拓展史料虽然清王朝受内部衰败的削弱,但却依然保持着一个巨大帝国的门面,并珍视往昔的辉煌。它固守着一种天真而又虚假的观念,即中国作为地球上的中央之国,已被知悉是文明世界的中心,所有希望与它发展关系的国家,必须接受藩属的地位。封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的世界的世界观,并在制约清王朝与西方的关系方面,起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以及辽阔疆域,在东亚保持了鹤立鸡群的地位。从明代初期起,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一套等级制的“国际关系
7、”体系,中国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暹罗、缅甸和东南亚及中亚的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中,“国际关系”乃是儒家关于个人间恰当关系之观念的扩展。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之国际关系家庭基石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二)广州十三行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是洋行的变音)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任,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团特权。 广州当局对于管理外国人的看法
8、是,贸易只是中国给予洋人的一项特权而非他们的固有权利,而这种皇恩的施予必须依照他们的良好行为来决定,违反这些规则会招致贸易的中断。(不是一种自由对等的贸易,以下是十三行对洋商的规范)1.外国兵船须停江外,不得进入虎门。2.妇人不得混入商馆,铳炮枪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3.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4.各外国商馆不得使用八人以上之华人,并不得雇用妇仆。5.外人不得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除非经过公行之手续。6.外人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八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 7
9、.外国人不准用轿,不得用插旗三板船舶,只准用无蓬小船。 8.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 9.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即在通商期内,货物购齐,亦须装载而归,否则,可往澳门。 10.外国船舳,得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不得寄泊他所。 11.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12.公行行商不准有负欠外人之债务。(三)虎门销烟 (公元1839年6月)1839年6月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本次销毁鸦片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
10、导火索。(四)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公元1842年)1840到1842年英国和清王朝进行的战争,目的为了打开中国门户。由于其导火索是因为鸦片贸易问题,又称为“鸦片战争”。面对英国先进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下的清王朝最终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和协定关税,逐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该事件也被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原因同时,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
11、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19世纪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与日本的锁国政策相似(按:实际上日本幕府的闭关锁国是源自中国),均不符合历史的潮流,因而必然会导致失败。正在进行工业化革命的西方诸国,在工业技术、组织管理及军事力量上迅速发展起来,与18世纪时的欧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西之间的力量差距不断拉大,这就势必引起中国与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旧日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关系迟早会被打破。中国不但在军事上积弱不振,而且缺乏诸如科学、个人自由及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
12、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如果中国需要不断进口印度原棉,或鸦片在晚期时的中国竟毫无市场,那么“鸦片战争”也就不会爆发了。但在当时西方大力扩张、中国闭关自守的历史条件下,一场中外战争大概也势所难免。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二影响(多元评价)关于中国的传统看法也改变了。过去的看法是:英国在18391842年鸦片战争中的胜利打开了太平天国之类的灾难道路,从而开始了中国现代史(按:近代史):而太平天国是欧洲卡尔马克思一代人所听到的鸦片战争之外第二件大事。(按:传统的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现在的看法就不同了:国内的发展已使老的帝国秩序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并终将使中国
13、的生活革命化。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挫败。早在明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世界性的经济体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被卷进列国竞争的国际社会。中国第一次面对国际新形势,却是以耻辱为入场的代价!这一经验影响了中国人的心态,从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惘然不知所措达一个世纪之久。(按: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应变性的现代化。中国作为一个东亚大国抗拒西方冲击达三个世纪之久,到19世纪中叶才被西方用炮舰轰开闭关自守的大门,被卷入现代化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国最初是采取“应变”策略,即把变革纳入祖传体制内,实行仿造洋枪洋炮洋舰的改革是为了维护皇朝统治。这是一
14、种自上而下的非结构性改革的保守的现代化运动,也可称之为应变性的现代化。(按:传统体制的小修小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传统的天下共同体到晚清在西方的冲击下逐渐发生了瓦解。(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瓦解的过程最初是从政治层面的天下解体开始。自从魏源以后,因对世界地理和国际格局有所了解,中国士大夫便逐渐了解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中心主义的荒诞性。帝国的朝贡体系崩溃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被迫纳入到新的等级性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入侵中国的必然结果,但中国统治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
15、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仅是西方船坚炮利的结果。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19世纪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碰撞,已经不是几千年来屡屡发生的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以往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或者落后的文明吸收了先进的进步文化而取得了进展,出现一种融合的文明,或者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那些曾被他们征服过的具有较高文明的民主所征服。而19世纪以后出现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先进”与“落后”的文明涵义已被资本主义形态下的奴役和被奴役的经济涵义以及侵犯主权与丧失主权的政治涵义所取代。因为现代工业文明所赖以建立的“资本主义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囊括全球,驱逐其他一切经济形态,以及
16、不容许敌对形态与自己并存的倾向。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不幸的是,在人类工业化的历史上,工业化、现代化总是与殖民化、霸权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分不开的关联词。因此,体现资本主义扩张本质的西方现代工业除了具有扩展和传播的一面,还有另一面:压制其他民族不让它们独立、健康地发展。近代中国的历史遭遇就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按:如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遭难(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失利)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 摘编自斯塔夫里
17、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但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五)海国图志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新思想倡导者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撰的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巨著。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
18、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坚船利炮来抵御西方侵略,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这一思想成为后来洋务运动实践的理论先导。总体而言,由于时代局限,该书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但是它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思想禁锢,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助于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也因此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流传到日本后,推动日本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开展。拓展材料1:海国图志对日本的维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海国图志在本国备受冷落的命运截然不同,它在日本则受到追捧
19、,并产生极大冲击力。海国图志被日本人发现纯属偶然: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长崎港,在例行检查违禁品时,日本海关官员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如获至宝。这部奇书很快在岛国传开,被推崇为“海防天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短短三年间,此书在日本出版的各种翻译版本多达21种。日本学者鹫津毅堂感慨:“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圣武记采要序)日本大量翻刻此书,曾对明治维新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恰如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在日本现代史中所言:“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叹曰:“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
20、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应当说,中国和日本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即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近代化进程,中国前行的步履维艰,发展缓慢,而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整个民族发生重大改变,究其原因自是多端,但对海国图志的纳拒委实是拉开距离的一个表征。半个世纪后,梁启超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以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夷维新之活剧”,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而在中国,“变法之萌芽遭到摧残,后于日本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斯言甚是。 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
21、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拓展材料2:瀛寰志略瀛寰志略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全书共10卷,约14.5万字,内含插图42张。作者是清朝的徐继畲。该书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除了关于大清国疆土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以及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除了风土人情的介绍,徐继畲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也进行了介绍,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书中就有如下介绍:都城有公会所,(按:指议院)内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