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 知识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知识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知识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22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知识总结.docx--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精品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精品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412729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7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2-11-13
10
文币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会考复习要点必修第二册(人文地理)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半球,尤其在北纬 1050地带最为集中。2.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3.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东亚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南亚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西部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北美东部北美东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加拿大东南部经济发达经济发达5.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6.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从黑河至腾冲绘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西北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 4%,东南部却聚集了全国 96%的人口。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其中气候气候、地形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尤为重要。2.一般来说,过于寒冷寒冷、干旱干旱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中低纬度地区度地区。(1)高纬度地带,由于严寒严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人口稀少。(2)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生存环境恶劣,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3)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雨林地区也不适宜人类居住。3.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4.水源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二)人文因素1.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2.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1)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农业发达的地区。(2)工业社会: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城镇集聚。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城市带。3.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4.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5.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1.我们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长期或永久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二、人口机械增长1.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2.%100*年平均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人口机械增长率3.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净迁出区。4.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迁入。(一)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环境问题问题、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二)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就业机会多的地区。2.政治、军事、文化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一)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主要流向原因19 世纪以前以集团性集团性、大规模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旧大陆迁往新大陆新大陆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发达国家国家;外籍工人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1.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人口净迁入区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净迁出区,大量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洲北美和欧洲。2.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成为人口人口净迁入区净迁入区。3.近年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西亚、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平衡(二)国内人口迁移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农村向城镇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表现原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有计划有计划、有组织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城镇迁移,大量内陆人口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的推动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在保证资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人口数人口数量量。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影响自然资源状况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短板”所决定的。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人均消费水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降低低。二、人口合理容量1.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3.人口数量越多,对于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由于资源储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无法承载过量的人口消费,所以会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短缺问题。4.人口数量的增加还会造成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过多的人口还会带来就就业困难业困难、住房紧张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5.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6.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1.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产品。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季节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周期性。3.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4.自然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光照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品质热量热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品种和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气候降水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等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地形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种植业,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渔业,山区适合发展林牧业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着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生长状况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关键。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或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5.人文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市场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交通农产品运往销售市场,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或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政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劳动力数量数量的多少、素质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机械化化为基础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等影响农业的发展,如通过培育良种培育良种可扩大农业生产的范围,利用温室大棚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等6.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7.亚洲水田农业(1)概况: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水稻为主。(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雨热同期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地势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较充足,灌溉便利。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消费市场广阔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特点及发展措施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单位,人均耕地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口多,消费量大,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耕地规模小且以水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生产靠传统经营,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2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并通过对地形、光照、热量、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生产。(1)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改变对气候的影响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条件进行调节。对地形的影响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对土壤的影响人工培育形成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对水源的影响兴修各种水利工程(2)社会经济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影响的地域范围扩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政策退耕还林,农业地域类型的转变;对农产品进行补贴,促进农业发展;推进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技术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力生产率科学技术培育良种,提高产量,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耕作制度及方式间作、套种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环境因素将农业生产布局在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地区(二)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3.经济发展推动育种技术育种技术、栽培栽培和耕作技术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传统地域的限制。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2.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一般过程:3.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到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4.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环境等;5.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劳动力、动力、政策法规、原料、市场等。6.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利润最高的地方。(1)运输成本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工业部门举例原料容易腐烂原料容易腐烂或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多建在原料产地原料产地附近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产品容易变质产品容易变质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靠近市场肉类加工厂、啤酒制造业等需要大量运进原料的工业建在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宝山钢铁厂建在上海,可以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2)能源成本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工业部门举例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的工业多建在能源供应地能源供应地附近炼铝业(3)劳动力成本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工业部门举例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多多,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制造、制鞋、家用电器装配等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需要素质较素质较高高的技术人员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注: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注: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劳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工业投入产出土地、水源、资金、能源、劳动力原料、零部件工厂产品及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其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铜矿石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接近原料产地,精炼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接近市场。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消费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市场,但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接近消费市场。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7.环境因素:(1)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2)水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3)环境因素往往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一些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8.社会因素:(1)政策政策:国防的需要,建立一些大型的工业基地。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提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适当的补贴、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企业转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布局。(2)文化、个人偏好文化、个人偏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回乡、回国投资建厂,除了政策因素,还有个人情感方面的因素。9.大多数情况下,工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多种因素,作出合理选择。10.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近距离集聚。(2)意义: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运输费用等,进而降低生产成火电厂钢铁厂炼油厂水泥厂酿造厂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水源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工厂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料、能源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交通运输、消费市场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区位因素区位变化变化的原因原料对原料产地的依赖程度减弱工业原料的来源范围扩大;原料替代品增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源对能源基地的依赖程度减弱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核电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交通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原料、产品的运入、运出都离不开运输;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科技进步快,对生产效率、工艺、产品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环境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人类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总要性2.工业分散形成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工业分散现象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表现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动力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第三节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服务业区位因素1.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服务的产业2.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3.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小)(1)市场:主要考虑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人口平均消费水平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居民消费偏好等。人口越多、经济水平越高、居民收入越高,市场需求越大。(2)交通运输: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交通最优为原则。(3)劳动力:主要考虑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等,对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多集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附近;餐饮、商贸等消费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其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宽泛。(4)集聚:通过集聚,一方面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5)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也会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4.商业网点布局的两原则(1)交通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要求有便捷的交通,常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2)市场最优原则市场最优原则:要求有大量的消费人口,常布局在城市中心。5.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分配公平,以均衡化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需求与分布。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服务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一些新兴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传统的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2.出现一些新的服务模式(1)一些新兴的服务业主要依赖网络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是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减弱,人们日常购物、交易,甚至金融、贸易都能在虚拟虚拟的空间进行。3.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会考复习要点必修第二册(人文地理)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3.依据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分布在村落的周围围。4.居住:以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由此向外环绕分布。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包括城市和镇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城镇功能区形成原因: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区。3.城镇不同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他类型的用地。4.城镇功能区主要类型及分布类型分布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OA 为商业区AB 为住宅区BC 为工业区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土地租金就越高就越高经济因素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离城镇中心越近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租金越高政策因素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因素城镇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者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环境因素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在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服务业日渐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第二节第二节 城镇化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扩大。3.衡量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4.城镇化的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示意图2.城镇化各阶段及其特色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发展较慢中期阶段城镇化推进很快,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增长趋缓甚至停滞3.城镇化空间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早晚早晚起步原因工业化早工业化晚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目前速度原因城镇化已经推进到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快高低高低城镇化水平原因起步早,经济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表现原因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30%70%理,城市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应用领域技术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储存、分析和处理各类空间信息储存、分析和处理各类空间信息城市管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定位、导航城市规划和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第三节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2.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之分。3.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示例鲜明体现人地和谐人地和谐理念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我国南方传统土楼,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应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应某种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廊方正、对称,宫城居中。3.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浮力、创造灿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浮力、创造灿烂文化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会考复习要点必修第二册(人文地理)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2.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1)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3.可持续发展示意图4.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图为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示意图。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消除贫困消除贫困我国农村脱贫途径举例: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搬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内容: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经济模式。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提倡可持续消费提倡可持续消费 建立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重、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作用: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3.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适宜开发的土地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4.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这里的“开发”特指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4.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这里的“开发”特指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2.长江经济带范围: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 11 个省级行政区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显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发展战略: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1.我国海洋国情我国海洋国情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海洋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口、珊瑚礁、红树林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四、维护海洋权益:四、维护海洋权益:1.有关海洋权益的几个概念内水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毗连区毗连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不超过 12 海里。领海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总况下则为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领海宽度从领海基线其,最宽不超过 12 海里。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 200 海里。公海公海: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2.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故有的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故有的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辩的主权。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评、有法为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评、有法为据。钓鱼岛史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并使用的,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会考复习要点必修第二册(人文地理)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依据运输需求依据运输需求: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运输需求而定。适度超前适度超前: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尽量少占土地: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尽量少占土地: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2.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因此,城市成为区域交通城市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运输网的节点,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3.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3.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4.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4.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也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也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线和场站属于基础设施1.交通线和场站属于基础设施,投资额大但不能短时间直接收回投资,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所以,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 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交通线和站点 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精品 高中地理 新人 必修 第二 知识点 总结 打包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全册打包).rar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12729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