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文言文 知识 汇总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学习目标】1. 阅读教材并背诵注释、文言文原文、翻译。2. 理解归纳部分知识。3. 找寻薄弱环节,归纳学习方法。4. 获得翻译语感,能够将课内的运用到课外的文言文学习中去。劝学荀子【文学常识】选自荀子集解。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论。【文言翻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2、,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兰草的颜色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我曾经整
3、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的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马车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获得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4、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骏马跨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刻一下就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除了蛇和鳝的洞穴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文章主旨】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
5、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1.本文设喻有何特点?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如“青”“蓝”“冰”“水”“骐骥”“驽马”“蚓”“蟹”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借助这些事物设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使道理通俗易懂。(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车柔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通过正反对比,将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晰。运用博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从不同方面连续设喻,加深读者对同一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中,作者先连用数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中,作者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7、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2.写作特色:(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例如,第二段连用比喻说理,结尾收束上文。第三段承接上文,先提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于物”的重要性,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结,条理十分清晰。第四段论述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首先讲积累,然后讲坚持,最后讲专一,层次分明。(2)比喻说理,深入浅出: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透彻,使读者容
8、易理解、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从正面设喻,连用比喻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正反对比设喻,通过对比将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晰。(3)对比鲜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时,作者先后将“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进行对比,突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将“蚓”和“蟹”进行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原因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而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
9、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师说韩愈【文学常识】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章应当言之有物“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体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古文运动是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
10、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古代散文的新天地【文言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最终不能解决。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
11、)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12、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师学习为耻了,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知不之”)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他们明智的
13、地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聚集着讥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无常师。
1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 贤能/才德优秀 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后,学术技艺有专门学习研究,像这样罢了。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
15、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文章主旨】师说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1.如何理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的关系?师说开篇即点明了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这三项职能中,“传道”是核心。“道”主要指儒家思想。在佛、道思想盛行的唐代,韩愈推崇儒道,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表现出继承儒学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通过教授儒家经典来传授儒家思想。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
16、避免地会产生疑问,需要老师来解答,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韩愈从这一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2.写作特色:(1)对比论证鲜明文章第二段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其中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对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鲜明而有力地揭示与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2)引用论证充分文章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论,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使前文关于“古之圣人”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正是因为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文章的论述才更具说服力。(3)句式运用合理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等,这种句式
17、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气势磅礴,增强了表现力。顶真句,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的连贯性,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整散句结合。整齐的对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4)语气表达丰富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情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毋庸置疑。又如文章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来揭示“耻学
18、于师”的不明智,尽管得出的结论相同,但三组对比的语气却各不相同。这种灵活变化的语气,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3.第1段和第2段在论证观点上有怎样的区别?第1段和第2段的论证角度不同。第1段从正面立论,在论证老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基本观点;第2段从反面立论,通过三组事实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1段里有感而发,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提出观点;第2段批判现实,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性。两段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赤壁赋苏轼【文学常识】选自苏轼文集。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19、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的特点: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离骚),是诗向赋之过渡。汉赋(上林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
20、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骈赋(江淹别赋)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的赤壁赋。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文言翻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
21、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起。(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着诗经陈风月出中“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光亮一片连着天空。(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旷远茫茫的江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的样子像凌空架风而行,但是不知将停止在什么地方;飘飘的样子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
22、兰木做的桨,(浆)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声伴奏。箫声呜呜咽咽,像是哀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我容色改
23、变,整理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何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当他攻破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下,战船首尾相接长达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但是如今又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侣,与麋鹿为朋友,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