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常考问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常考问题.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至清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加强 备战 2020 年高 历史 二轮 复习 问题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二讲 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问题一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2019 年江西彭县高中阶段检测)年江西彭县高中阶段检测)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 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D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夏朝时,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周时,实行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持政治等级,与 分封制互为表里,形
2、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所以材料 中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皇 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 在之前并不存在,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 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之间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B 选项错误,中央 集权形成于秦朝,不是秦朝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D 选项错误,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指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是秦朝。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早期政治制度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具体表现 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
3、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 制。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朝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 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问题二 汉承秦制 (2018 年年 11 月浙江选考)月浙江选考)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 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4、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答案】A 【解析】 “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 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 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 A 项正确;B 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 项 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 意,排除 D 项。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理解汉承秦制 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做了某些调整和变化。主要表现为: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 制度
5、。 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 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组成的内朝,丞相职权逐渐转移 到尚书令手中。 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 郡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 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刺史的设置,使皇权监控从中 央波及地方。 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 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
6、郡 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5承袭了秦朝的赋役、兵制、选官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等。 问题三 汉朝政治制度 1 (2019 年江苏卷)年江苏卷)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 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 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 C 项;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 权,不
7、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A、B 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 D 项。 2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年新课标全国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 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 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 货币政策或者币
8、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 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 B 项;D 项 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汉朝政治的特点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 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 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 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9、,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 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 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问题四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018 年天津卷)年天津卷)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凡钱粮、 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
10、吏部负责, 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 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 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 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 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 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
11、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理解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归纳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 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 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 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 路是对前
12、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 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问题五 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 (豫南九校联考)(豫南九校联考)唐代科举制下,不仅庶族寒门驱驰于科场,甚至一些高门旧族的子弟也日 益走向由科举而入仕的途径。这反映出 A参加科举是入仕的唯一途径 B平民开始步入政治领域 C门阀政治受到了严重削弱 D政府刻意以庶族抑制贵族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仅庶族寒门可以通过科举参加到国家政权中,而且一些高门 贵族也因不能依靠血缘关系世
13、代为官而转向科举入仕, 这反映出科举制使门阀政治赖以存在 的根基受到严重动摇,门阀政治受到严重削弱,C 正确。唐朝以后科举入仕虽是国家选拔官 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A 错误。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已经可以步入政治领域,B 错 误。材料不能说明政府刻意抑制贵族,D 错误。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1含义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 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 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 层通称庶
14、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 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2兴起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 治特权的工具) 。 3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4评价 门阀政治
15、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 (1)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 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 (2)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5唐宋衰落原因 (1) 经济上: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 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2)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 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3)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16、,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 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问题六 1 (2019 年江苏卷)年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 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 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选 D 项;科举考试不 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
17、举考试,说明 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夺了宗室特权,故排除 B、C 项。 2 (2019 年海南卷)年海南卷)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 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贫寒之家和王孙公子,在面对选拔时,都是统一的要 求,因此体现了选拔的公平原则。故本题选 C。王公子弟和百姓在古代永远不可能平等的, 材料只是显示了他们面对科举考试的平等,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科举的选拔原则,而不是 选拔的结果,故
18、B 项错误;五代时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国家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再平 等的科举考试在当时也促不成国家的统一,排除 D 项。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 1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下层人士一般没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给中下层地主 有参政机会 得参与 提供了机会 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 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 观的原则 (3) 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
19、, 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2科举制与社会流动性 (1)科举制实施的背景 “士人”群体的形成: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中唐以后到北宋前期,新型的“士人”群体逐 渐形成。“新型”的士人,是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人与士族相对而言的。 “士人入仕”的过程:随着门阀士族的逐渐消失,一方面是政治因素导致的结果,即有唐朝 政权自李世民、武则天以来虽目的不尽相同,却皆致力于抑制旧门阀的势力;另一方面是自 下而上的农民起义的涤荡,原来意义上的士族已经走向没落。唐宋科举制的实行,逐渐培养 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从唐代开始,许多著名的文人官员都是进士出身。 “士人”阶层形成:到 9 世纪前,进士科已经成为向上流动最为
20、重要的可靠通道,成为唐朝 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 美”。如此看来,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士人”阶层逐 渐形成。 (2)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 “上升”流动和“下降”流动:科举制的实施,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而社会的 流动性通常被视为社会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 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 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流动。上升,使得少数脱颖而出的下层士人得以参政,“下降” 流动,则使得居官位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在宋代科举制下所造成的,是一个多达百万 人的读书阶层;而通过考试录取的
21、绝对人数则相对稳定,因此实际录取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社会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经常性的竞争压力, 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它一方面激励士人奋勇向上, 同时也促进社会角色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 另一方面也使得 士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命运。一般说来,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 响公共事务、或成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和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问题七 宋代文官制度 (2019 年年江西高三检测江西高三检测)当代许多学者比较推崇宋代文化。以下排列中,最凸显宋文化特 质的是 A文官政治平民社会尚武进取词曲吟唱 B平民社会义理涵养书卷风流词曲吟唱 C义理涵养尚武进取书卷风流文官
22、政治 D平民社会文官政治义理涵养书卷风流 【答案】D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政府实行文官管理制度,理学兴起,D 正确; 曲是元朝实行,A 和 B 错误;C 中尚武不符合材料主旨。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理解宋代文官制度 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 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 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1原因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 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