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常考问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常考问题.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反侵略 民主 潮流 备战 2020 年高 历史 二轮 复习 问题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近代中国】【近代中国】 第一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 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 统治于 1912 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
2、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 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 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 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 义先后登场,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 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问题一 近代前期列强的侵华战争 1 (20192020 学年全国高三月考)一般来说,英国把“鸦
3、片战争”叫作“英中战争”。英国历 史承认,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并逼迫中方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这几乎不会在 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或“19 世纪史”,是一笔带过的 部分。这表明 A中英学者缺乏应有的沟通 B挖掘史料有助于消除偏见 C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 D官方意志影响历史的认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这几乎不会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 或 19 世纪史, 是一笔带过的部分”来看, 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对于中英鸦片战争采取了漠视 的态度,这是受官方意志的影响。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消除
4、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排除。 2 (220192020 学年四川射洪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 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 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 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C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答案】B 【解析】 从“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甲午中日战争都是 一小群人的活动,都脱离了民众,缺乏民主观念,因此本题选择 B
5、 选项。A 选项没有挖掘 到事情的本质;C、D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3 (20192020 学年山东高三月考)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 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 了维护自身利益, 与洋人勾结,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是一种卖国行径;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 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 使得清廷威信扫地, 表明中央权 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
6、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传统观点”、 后来的研究者以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东南互 保”的认识研究角度不断扩大, 认识也逐渐全面。 故答案为 C 项。 A项, 后来的研究者对“东 南互保”的认识是肯定的,排除;B项,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的表述不符合后来的 研究者的观点,排除;D项,后来学者研究仍然带有主观性,不能说明其可信度的高低,排 除。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
7、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 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 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 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 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建设性
8、(客观影响) :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 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 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问题二 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 1 (20192020 学年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高三月考)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 动前后遍及全国的起义,次数那么频繁、规模那么广阔,同从 3 亿到 4 亿多人口这个现实是 前此历史社会所不曾有的情况紧密相连的。”他强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 B人口激增加深和扩大了社会矛盾 C人口激增与农民起义的频繁和规模成反比 D太平天国运动主要
9、反对外国侵略者 【答案】B 【解析】 根据“同从 3 亿到 4 亿多人口这个现实是前此历史社会所不曾有的情况紧密相连的” 可知,材料认为人口激增扩大了社会矛盾,与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全国起义频繁紧密相关,故 B 正确;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A 错误;C 材料信息无 法体现,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D 错误。 2 (20192020 学年河南信阳高三段考)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 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 并不是单纯的发泄, 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
10、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 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 为阻止清军的进剿, 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另外, 切断清军、 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 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是现象,也是盲目排外观点得出的依 据。但是透过现象,就会得出,义和团运动这种破坏行为是出于反侵略斗争的需要,这是破 坏行为的本质。C 符合题意。A 项违背了历史评价时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材料讲的是材 料与观点、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的问题,而不是坚持采用哪
11、一种史观去评价事件的问题,否定 B;材料分析的是义和团运动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而不是在评价历史事件中如何对待 西方文明的问题。 3 (20192020 学年河北高三月考)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 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 (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未有如今朝之痛快 者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义和团
12、运动反帝斗争的认同,即义和团运动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 心理。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仅强调抗击外来侵略,A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义和团运 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动作用,排除 C 项;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排除 D 项。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认识天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全面认识天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时代赋予它许多新的特点。 1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引起,而太平天 国运动则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
13、2起义组织形式不同。过去的农民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本地的宗教,而 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 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 ,它反映了一部分领 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5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二、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 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2“扶清”具有爱国主
14、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 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综合分析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由于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 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 (2)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 化的进程。 2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 有致命的缺陷。 (3)从思想上
15、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 导集团内讧就说明了这一点。 问题三 辛亥革命 1(2019 天津卷)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 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 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 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
16、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 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 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 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 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 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 D。 2 (2019 年江省徐州高考考前模拟)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 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 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C平息“保路运动”
17、D扑灭辛亥革命之火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 识, 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 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D 项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平息“保路运动”的事件与材料无关, A、 B、C 排除。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妥协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 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
18、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 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 (1)各派力量实力不均。 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 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 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 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