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细胞间信息传递.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课程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细胞间信息传递.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课程 生理学 课件 第三 细胞 信息 传递
- 资源描述:
-
1、生理学高等教育大学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三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间隙连接与电传递间隙连接与电传递1.间隙连接结构、通透性和功能间隙连接结构、通透性和功能间隙连接广泛分布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细间隙连接广泛分布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尤其是需要进行快速通讯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胞中,尤其是需要进行快速通讯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是构成电突触的结构基础,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细胞),是构成电突触的结构基础,参与多种生理功能。间隙连接作为低电阻的通道,可将众多细胞在电学上联系间隙连接作为低电阻的通道,可将众
2、多细胞在电学上联系起来,使细胞电活动协调一致,参与细胞的兴奋、收缩和起来,使细胞电活动协调一致,参与细胞的兴奋、收缩和分泌等功能。分泌等功能。间隙连接还参与细胞分化、生长与发育的过程。胚胎发育间隙连接还参与细胞分化、生长与发育的过程。胚胎发育早期,间隙连接能够协调细胞间的发育过程,诱导细胞向早期,间隙连接能够协调细胞间的发育过程,诱导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表达不同的间隙连接一定方向分化。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表达不同的间隙连接蛋白,作用也不相同。蛋白,作用也不相同。电传递电传递 双向传递双向传递 速度快速度快 不易受影不易受影响响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验是最早证明化学传递存在的实
3、验是“迷走物质迷走物质”的发现的发现.1905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年,剑桥大学生理学家Elliott提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提出有化学物质参与交感的兴奋传递,未被接受。兴奋传递,未被接受。1921年奥地利生理学年奥地利生理学 Loewi家家用实验证明用实验证明“迷走物质迷走物质”的存在。的存在。在在Dale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的建议下用胆碱脂酶抑制剂延长抑制剂延长“迷走迷走物质物质”作用,证实作用,证实 为乙酰胆碱为乙酰胆碱二人获二人获1936年诺贝尔奖年诺贝尔奖第二节第二节 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化学传递的一般规律一、化学传递研究历史一、化学传递研究历史(1 1)化学突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的结构 和
4、分类和分类结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二、化学传递的基本机制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大脑皮层突触的电镜照片 (引自引自Bern,Physiology,2005)S1和和S2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分别是两个神经突触,Den代表树突。代表树突。(1 1)A A 轴突轴突-轴突型突触轴突型突触 B B 轴突轴突-胞体型突触胞体型突触 C C 轴突轴突-树突型突触树突型突触 突触分类:突触分类:(2 2)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四种组合形式突触模式图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非定向、开放式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
5、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曲张体小泡内递质与效应细胞间的特殊联系。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作用部位发散,无特定的靶点;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效应器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与有无 相应的受体相应的受体(2)突触传递的原理)突触传递的原理 基本同神经基本同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肌接头的传递过程。突触后膜上产生的电位突触后膜上产生的电位称为称为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
6、c potential).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特点:电位大小取决于传入神经刺激强度的大小特点:电位大小取决于传入神经刺激强度的大小产生过程:产生过程:传入神经冲动到达末梢传入神经冲动到达末梢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结合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结合 膜对膜对Na+、K+,尤其,尤其Na+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 膜电位降低,出现局部去极化膜电位降低,出现局部去极化(EPSP)EPSP达一定程度,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达一定程度,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传导动
7、作电位沿神经传导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所有的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原的活动引起的。所有的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原的活动引起的。机制:通过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机制:通过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形成的形成 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 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结合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结合膜对膜对 K+、Cl-或或Cl-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膜电位超极化即膜电位超极化即IPSP 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效应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效应 产生抑制效应产生抑制效应(
8、3)突触整合与神经回路)突触整合与神经回路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三、化学突触传递的信使分子三、化学突触传递的信使分子神经递质神经递质1 1神经递质的概念神经递质的概念一个化学物质被定为神经递质,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个化学物质被定为神经递质,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2)它储存于小泡内不被酶降解,神经冲动到达能释放。它储存于小泡内不被酶降解,神经冲动到达能释放。(3)其作用在后膜上,人为引入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其作用在后膜上,人为
9、引入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4)存在有使此物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存在有使此物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5)有受体激动剂或受体的阻断剂能模拟剂或阻断作用。有受体激动剂或受体的阻断剂能模拟剂或阻断作用。2.调质的概念:调质的概念:3.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戴尔原则戴尔原则(Dales principle)递质共存递质共存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也在突触传递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也在突触传递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它们并不严格符合经典神经递质标准。但它们并不严格符合经典神经递质标准。目前发现的内源目前发现的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性气体信使分子(gaseous gaseous messengerme
10、ssenger)主要)主要包括一氧化氮包括一氧化氮(NONO)、一氧化)、一氧化碳(碳(COCO)和硫化)和硫化氢(氢(H2SH2S)三种。)三种。20 世纪世纪 80 年代初期,年代初期,Robert F.Furchgott 发现血管内皮发现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种被他命名为细胞通过释放一种被他命名为“内皮细胞舒张因子内皮细胞舒张因子”维持维持血管张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张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Furchgott 和和 Louis J.Ignarro(1987)分别独立地提出)分别独立地提出 EDRF 的本质是一氧化氮(的本质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1992 年年 NO
11、被被 SCIENCE 杂志评选为本年杂志评选为本年度明星分子,同期度明星分子,同期 SCIENCE 发表了一篇被冠以有趣标发表了一篇被冠以有趣标题题“NO NEWS IS GOOD NEWS”的专论,以强调这一研的专论,以强调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新颖性。究领域的重要性和新颖性。1998 年年 Furchgott、Ignarro 及及 Ferid Murad 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 或或 医学奖。医学奖。“NO NEWS IS GOOD NEWS”Robert F.Furchgot Ferid Murad Louis J.Ignarro 2 2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神经递质的合成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