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护理]第七章 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与护理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097279
  • 上传时间:2022-11-10
  • 格式:PPT
  • 页数:118
  • 大小:3.5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护理]第七章 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与护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第七章 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与护理课件 中医 护理 第七 传统 技术 操作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第 七七 章章 中医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与传统技术操作与护理护理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灸法、拔罐法、刮痧法及推拿法的具体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症。2.掌握各种中医传统技术操作对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3.熟悉毫针、电针、皮内针、水针、皮肤针、耳针及三棱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症。4.了解各种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预习案例预习案例王某,女,18岁,学生。患者在6月份的一次礼仪课练习站姿时,因天气炎热,忽感不适,自觉发热、头晕、恶心、全身乏力。老师马上让其停止练习,在荫凉处休息。自诉平时体质较弱,加之出汗过多而引起。【思考】1根据该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可诊断为什么病?中暑2现场可

    2、采取何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处理?刮痧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 针刺法是不同的针具,采用一定的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经络,通过激发经络、腧穴之气,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通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中医技术操作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毫针刺法、电针法、水针法、耳针疗法、皮内针法、皮肤针法等。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一、毫针刺法与护理(一)毫针的材质、形态和规格 1材质 毫针多由不锈钢制成。2形态一、毫针刺法与护理3.规格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寸寸0.50.51.01.01.51.52.02.02.52.53.3.0 03.53.54.04.04.54.5毫米毫米1515252540

    3、405050656575759090100100115115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号数号数26262727282829293030313132323333直径(毫米)直径(毫米)0.450.450.420.420.380.380.340.340.320.320.300.300.280.280.260.26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一、毫针刺法与护理(二)毫针的检查与保藏(二)毫针的检查与保藏 毫针的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毫针的保藏:将消毒好的针具插在消毒纱布上,用消毒纱布敷盖。(三)适应证(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尤其是各种痛证,针刺疗效迅速而显著,如头痛、胁痛、胃脘痛、腹痛

    4、、腰痛、痛经、牙痛、咽喉肿痛等。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一、毫针刺法与护理(四)禁忌症 1患者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时。2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3高度水肿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4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5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腧穴,禁止施针。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五)针刺前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盛2%碘酊、75%乙醇棉球、无菌毫针盒、干棉球、镊子、纱布,清洁弯盘、大毛巾、垫枕等,必要时备屏风。2患者准备(1)针前教育(2)体位的选择:以患者舒适、耐久,操作者能正确取穴、便于施术操作为原则。(3)护士准备(六)基本操作技术 1持针

    5、法持针法两指持针法两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 持针身法持针身法 双手持针法双手持针法2进针法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2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管针进针法3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直刺(直刺(90度)度)斜刺(斜刺(45度)度)平刺(平刺(15度)度)针刺深度:针刺深度:依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及所刺部位而定,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依据腧穴分布的部位、经脉循行的方向、病位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组织结构而定。针刺角度针刺角度4得气与行针得气与行针“

    6、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同时施术者也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常用的行针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提插法提插法 捻转法捻转法5补泻手法补泻手法(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故常用于虚证。(2)泻法:进针快而较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揉按针孔。泻法能疏泄病邪,故常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进针深浅适中,进针后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虚实夹证或虚实均不明显的病证。6留针与出针留针与出针(1)留针:时间一般为1

    7、020分钟,特殊的病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期间可行针12次,以保持一定的刺激,增强疗效。老人、小儿、危重病症不宜久留针。(2)出针:出针时,先用左手拇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轻捻转以松动针身,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以防出血,嘱患者休息片刻后再活动。(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 1晕针晕针 是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退出,使患者取头低平卧位,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予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指压或针刺人中、足三里、内关等穴,或灸百会、气海等穴,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

    8、恢复;若仍不醒人事,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现代急救措施。2滞针滞针 指针刺入后,操作者感觉针下有滞涩感,不能捻转、提插、出针等现象,称为滞针。护理:因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所致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或按摩穴位四周,以求松解;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针柄,以宣发气血,缓解痉挛。因单向捻转过度所致者,需向反方向捻转。因患者体位移动所致者,需帮助其恢复原来的体位。滞针时切忌强力硬拔。(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 3弯针弯针 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护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任何行针手法;针身弯曲程度较小者,可将针缓慢退出;针身弯曲较大者,可顺着弯曲方

    9、向缓慢将针退出;因体位移动所致者,先协助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 4折针折针 又称断针,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护理:术者须沉着、冷静,嘱患者不要恐惧,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段向深层陷入;针身尚有残端露出皮肤之外者,可用镊子将残针拔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折面仍可见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孔旁垂直轻压皮肤,使残针显露后,再用镊子取出;若残端完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医师,视其所在部位,施外科手术取出。(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 5出血和皮下血肿出血和皮下血肿 出血是指出针后针

    10、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护理:出血者,可用棉球按压稍长时间以止血;微量的皮下出血引起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须处理,可自行消退;皮下出血量较多,青紫面积较大,局部肿胀疼痛较剧,且影响功能活动者,可先行冷敷止血,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 6气胸气胸 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护理: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出针;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休息,并保持平静,忌恐惧躁动不安;少量漏气者,给予镇咳、消炎药,以防因咳嗽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经处理后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严重者应及时配合

    11、医生进行抢救,如胸腔穿刺减压、给氧、抗休克等。(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七)针刺异常情况的护理与预防(八)针刺注意事项(八)针刺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物品是否齐备,针具是否合格,剔除弯曲、带钩、锈蚀等不合格的针具。2针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恐惧情绪。3协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以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者施术为原则,并注意防寒保暖。4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5胸胁、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或引发气胸。6针刺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支针,防止交叉感染。7针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情,若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8起针后仔细核对针刺

    12、的腧穴和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9.针刺眼区、项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角度、深度、幅度和留针时间。(八)针刺注意事项(八)针刺注意事项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二、电针刺法与护理二、电针刺法与护理 电针法是在毫针针刺腧穴“得气”后,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提高临床疗效。第一节 针刺法与护理二、电针刺法与护理二、电针刺法与护理(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电针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骨伤等疾病,尤多用于痛证、痿证、痹证、中风后遗症及针刺麻醉等。(二)禁忌证

    13、(二)禁忌证 同毫针法。对心脏病患者、孕妇慎用。(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1检查电针仪是否正常,将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调至“0”。2电针刺入方法同毫针刺法。3行针“得气”后,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至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4打开电源开关,选择适当的波形和频率,缓慢旋转输出电位器,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至所需量值,即患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做节律性收缩。5按上定时键,一般持续通电1520分钟。6治疗完毕,将电位器拔回至“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除,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 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值是

    14、否正常。2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易导电,应用时可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更换新的毫针。3调节输出电流时,宜由小到大缓慢调节,不可突然增强,谨防引起肌肉强烈收缩,出现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4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以防发生触电反应。5一组电针的2个穴位应在肢体的同一侧,以避免电流通过心脏。孕妇、心脏病患者慎用电针,安装起搏器者禁用电针。6靠近延脑、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三、皮内针法与护理三、皮内针法与护理 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并留置一定时间,给局部以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

    15、,用以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图钉形皮内针图钉形皮内针麦粒形皮内针麦粒形皮内针(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多用于某些需要长时间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反复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痛、胃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哮喘、痹证、不寐、月经不调、遗尿等病证。此外,还常用于戒毒、减肥等。(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皮肤有炎症、外伤、溃疡、不明原因的肿块者;有出血性疾病和水肿的患者。(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1图钉型皮内针法 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选取定的穴位,垂直刺入,使环形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表面,再用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2麦粒型皮内针法 左手拇、食指将穴位周围的皮肤撑开绷紧

    16、,右手持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腧穴,沿皮肤横向刺入皮内,针身埋入皮内0.51cm,然后将留在皮肤表面的针柄用胶布固定。(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 1选择容易固定和不妨碍肢体运动的穴位,凡关节附近及胸腹部不宜埋针,因关节活动和呼吸运动时会引起疼痛。2埋针后,若患者感觉局部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它穴位。3严格无菌操作,埋针处不可着水,以免感染。若埋针局部感染,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4埋针时间,一般为12天,多者67天。暑热天汗出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天。5留针期间应指导患者,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四、水针法与护理四、水

    17、针法与护理 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腧穴内注射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水针法能将针刺对腧穴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凡能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采用本法治疗,如运动系统的肩周炎、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关节扭伤等;神经精神系统的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消化系统的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呼吸系统的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皮肤疾病中的荨麻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患者饥饿、

    18、疲劳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溃疡、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水肿者禁用。(三)操作前准备(三)操作前准备 同毫针法,另备注射器和药物。1针具 穴位注射一般可用1ml、2ml、5ml注射器,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长针头,临床上一般以长5号针头最常用。2常用药物和剂量(1)常用药物:中药注射液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西药注射液如维生素B1、B12注射液、维生素C、硫酸阿托品、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血平等。(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药物性质及浓度。(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

    19、 1依据治疗穴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3右手持注射器对准腧穴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推入。(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2术前向患者解释本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局部出现酸胀感,可持续48小时或更长,但一般不超过1天。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应慎用。4注药前须回抽,回抽无血方可将药物推入,避免将药物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及胸腔,以免造

    20、成不良后果。(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5在背部脊椎两侧腧穴做注射时,针尖宜斜向脊椎,不可直刺,以免造成气胸。6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做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如针尖触到神经干,则出现触电样的感觉,应及时将针退至浅层,再注入药物。7体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可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本疗法,以免引起流产。9年老体弱或初次接受本疗法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五、皮肤针法与护理五、皮肤针法与护理 皮肤针是由多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用之叩刺身体某些部位或腧穴,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

    21、疗疾病的目的。根据所嵌针的数目不同,又分为梅花针(5支短针)、七星针(7支短针)、罗汉针(18支短针)等。(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痴呆、脑瘫、弱智、中风偏瘫、面瘫、高血压、颈椎病、肩周炎、胸胁痛、腰腿痛、胃脘痛、腹痛、痹证、荨麻疹、斑秃、肌肤麻木、阳萎、痛经、斜视、远视、近视等病证。(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局部皮肤有溃疡、瘢痕及出血倾向者慎用。(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1持针姿势图图7-20 7-20 软柄和硬柄针的持针姿软柄和硬柄针的持针姿势势2叩刺部位: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3.叩刺强度: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为弱、中、强三种

    22、刺激强度。4叩刺方法 运用腕力垂直叩刺,一般每分钟7090次。软柄和硬柄针的持针姿势不同(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 1皮肤针应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叩刺前应用75%酒精消毒。2叩刺前仔细检查针具,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应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3叩刺时动作要轻捷,用力须均匀,落针要稳准,忌慢、压、斜、拖、钩、挑等动作。4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5叩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感等,以便随时调整叩刺强度。6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六、耳针法与护理六、耳针法与护理 耳针法是采用短毫针或其它物品(如中药王不留行籽、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腧穴或阳

    23、性反应点,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耳穴在耳廓的分布形如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耳针治疗具有广、廉、简、验、无副作用等特点,其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眼、神经、耳鼻咽喉、皮肤各科,而尤以痛证的治疗效果为佳,同时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疾病等也有较好的疗效。亦可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等。(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耳部有炎症、湿疹、溃疡、冻伤者;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高度贫血者。(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1选取穴位选取穴位 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 按经络辨证

    24、选穴 按脏腑辨证选穴 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按临床经验选穴 2刺激方法刺激方法 毫针刺法 埋针法 压丸法(四)注意事项(四)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感染。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的碘酒,并遵医嘱服用消炎药,谨防引起软骨膜炎。2老年体弱及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法,针刺前后宜适当休息,谨防发生晕针。3对扭伤及有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有助于提高疗效。4对埋针及压丸的患者,应指导其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夏季可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七、三棱针法与护理七、三棱针法与护理 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

    25、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法或刺血法,又称放血疗法。(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三棱针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开窍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实热等所致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并常用于急症的治疗。(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大病体弱、贫血、孕妇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重度下肢静脉曲张处禁用。(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三棱针的操作方法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三种。持针姿势持针姿势1点刺法:点刺法:是用三棱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散刺法:散刺法:即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

    26、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挑刺法:挑刺法:即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对于放血量较大的患者,术前应做好解释工作。2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3操作手法要稳、准、快,一针见血。4点刺穴位不宜太浅,深刺血络要深浅适宜,以针尖刺中血管,血液自然流出为度。5点刺穴位、浅刺血络及散刺法可每日或隔日一次,挑刺、深刺血络宜57日一次。6避开动脉血管,若误伤动脉血管,应以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以止血。第二节第二节 灸法与护理灸法与护理 灸法是以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燃烧和熏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27、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一般可分为艾灸和非艾灸两类,艾灸类包括艾条灸、艾柱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非灸灸类包括天灸(药物发泡法)和灯火灸。其中以艾灸为临床最为常用。一、艾条灸一、艾条灸 艾条灸是指用纯净细软的艾绒或加入中药(称为药艾条)卷成圆柱状的长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凡属实热证、阴虚发热者,或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均不宜施灸。患者极度疲劳、空腹、过饱、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三)操作前准备(三)操作前准备 1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纱布

    28、、小毛巾等。2患者准备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体位,以体位平直便于施灸、患者舒适自然且能持久为原则,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环境准备 治疗室应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空气流通,必要时设排烟设施及屏风。(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温和灸温和灸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潮湿为度。此法应用范围广,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的病证。(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回旋灸回旋灸雀啄灸雀啄灸2回旋灸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

    29、在3cm左右。临床多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3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如同鸟雀啄食般,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反复熏烤。一般每穴灸5分钟左右。此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病证。(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施灸时,患者的体位应平正、舒适,不能摆动,以防热灰滚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2取穴要准,灸穴不宜过多,火力要均匀。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项、胸背,后灸腰腹、四肢。4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局部皮肤有无灼热感,随时调整施灸的距离和时间,谨防烧伤。(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5施灸过程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或小口瓶(装适量清水)内,以防烫伤。6灸后局部皮肤出现

    30、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可涂上少量万花油,使慢慢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应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外涂烫伤膏,并盖上消毒纱布,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7施灸后,未用完的艾条,应插入小口瓶(装适量清水)中灭火,以防复燃。二、艾炷灸二、艾炷灸 艾炷灸是指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状(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置于腧穴上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绒以陈久者为佳,平时要放置在干燥的容器内,注意防止潮湿和霉烂。适应范围、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同艾条灸。(一)操作前准备(一)操作前准备 1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弯

    31、盘、凡士林、棉签、镊子、纱布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附子饼等。2患者准备 同艾条灸。3环境准备 同艾条灸。(二)操作方法(二)操作方法 1直接灸 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烧灼化脓,又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无瘢痕灸),临床一般常采用无瘢痕灸。直接灸直接灸1.直接灸直接灸(1)瘢痕灸:施灸前,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吸附和刺激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烬后,除去灰烬,易炷再灸,一般每穴灸57壮。此法常用于全身各系统的顽固病证,如哮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病、骨髓炎、关节病等。1.直接灸直接灸

    32、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至2/5或1/4,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换新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连续灸57壮,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临床常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证。2间接灸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所用间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种类。间接灸间接灸2间接灸间接灸(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度约0.30.5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施灸穴位上,

    33、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中心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反复进行。一般每穴灸37壮,以局部皮肤潮湿红润为度。此法具有温中、散寒、止呕、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萎、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2间接灸间接灸(2)隔蒜姜:将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将大蒜捣烂成泥,将蒜片或蒜泥置于施灸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蒜片或蒜泥中心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一般每穴灸5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本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腹中积块、肿疡初起及蛇蝎毒虫所伤等病证。2间接灸间接灸(3)隔盐灸:将干燥的食盐纳于脐

    34、中,至填平脐孔,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艾炷燃尽而患者感局部微有灼痛时,再易炷施灸。一般每穴可灸37壮。本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急性腹痛、吐泻并作、虚寒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2间接灸间接灸(4)隔附子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厚约0.30.5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酒调和成直径约3cm、厚度约0.40.8cm的附子饼,将附子片或附子饼置于施灸穴位上,再将大艾炷放置其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润为度。此法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三、温针灸三、温针灸

    35、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适应范围、禁忌证及操作前准备(另备皮肤消毒液、毫针盒)同艾条灸。(一)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的补泻手法,在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将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到腧穴。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二)注意事项(二)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2施术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当艾绒或艾条燃烧完后,应立即清除灰烬,以防热灰滚落灼伤患者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针刺意外。4施灸完毕,除去艾灰,取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

    36、,以防出血,并核对针数,以防遗漏。第三节第三节 拔罐法与护理拔罐法与护理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采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促使罐吸附在体表腧穴上或患处,造成局部充血、瘀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古时常用牛角做拔罐工具,故又称“角法”。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本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所致的腰背酸痛、关节疼痛,外感风寒之头痛,虚寒性咳喘等病证,以及疮疡和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1高热抽搐患者,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2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处。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4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

    37、多的部位。三、操作前准备三、操作前准备(一)物品准备 治疗盘、止血钳、火柴或打火机、95%酒精棉球、小口瓶、罐。1罐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罐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四种。2罐的检查罐的检查 主要是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平整,罐体有无裂痕。(二)患者准备(二)患者准备 同艾条灸。(三)环境准备(三)环境准备 治疗室应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一)吸拔方法(一)吸拔方法 根据罐具的种类不同,常用的吸拔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和抽气法。1火罐法闪火法闪火法 投火法投火法 1火罐法火罐法贴棉法贴棉法 架火法架火法2水罐法水罐法此法一般选用竹罐。3抽气法抽气法先将抽

    38、气罐紧扣在拔罐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使之产生负压,即能吸住。(二)拔罐法(二)拔罐法 1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体吸附在体表后,使罐体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取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尤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等。2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体吸拔后,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如此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闪罐声音应清脆。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肌肤麻木、肌肉萎缩等病证。3走罐法走罐法 施罐部位和罐口涂上凡士林、润滑霜等润滑剂进行走罐,此法适宜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可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

    39、肌肉萎缩等病证。走罐法走罐法 4留针拔罐法 又称针罐法,即在针刺得气留针时,将罐吸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留罐1015分钟,然后取罐、出针。多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但不宜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能加深针刺深度,易引起气胸。5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于施术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罐吸拔于点刺部位,留罐1015分钟,使之出血,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坐骨神经痛、哮喘、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等病证。(三)起罐法(三)起罐法 起罐时,施术者一手握住罐体腰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让空气进入罐

    40、体内,再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忌硬拉或旋转罐体,以免损伤皮肤。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和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术中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2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施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根据施术部位不同,选择不同规格的罐具,才能使罐吸拔有力。4对老年、儿童、体质虚弱患者以及初次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否则难以承受。5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手法宜轻、缓。6拔罐时应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及皮肤颜色,防止烫伤。第四节第四节 刮痧法与护理刮痧法与护理 刮痧疗法是指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硬币、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

    41、刮摩,使局部皮下出现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能疏通腠理、开泄毛窍,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刮痧疗法具有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温经散寒、疏通经脉、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等作用,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还适用于广大健康人群的身体保健,以及美容养颜和预防衰老。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慎刮或禁刮,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过敏性紫瘢等。2新近的骨折患处不宜刮。3有化脓性炎症的局部、传染性皮肤病的局部,禁刮。4原因不明的肿块或恶性肿瘤部位禁刮;恶性肿瘤术后疤痕处慎刮。5妇女经期、妊娠期下腹部禁刮。6糖尿病及

    42、下肢静脉曲张者慎刮。7小儿囟门未合者,头部禁刮。8尿潴留时,小腹部慎刮。三、操作前准备三、操作前准备 1物品准备(1)刮具的检查与消毒:刮具边缘应光滑无缺损,以免划伤皮肤;刮具在使用前后均应消毒。(2)用物: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刮痧介质)、擦纸巾等。常用的刮痧介质有:水、油、刮痧活血剂。2患者准备 同艾条灸。3环境准备 治疗室应整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一)持板方法 若为临床治疗,则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为预防保健,则薄的一边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持板方法持板方法(二)常用的刮痧部位及方向(二)常用的刮痧部位及方向 采用刮痧疗法时

    43、,应根据不同病证选择相应的部位,常用的刮痧部位有头面部、颈项部、腰背部、胸腹部、四肢部等。刮痧的整体顺序是自上而下,先头部、颈、背、腰部或腹部,后四肢部,每一部位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身体左侧,再身体右侧。1.头部刮拭侧头部刮拭侧头部刮拭前头部刮拭前头部 刮拭后头部刮拭后头部C D刮拭全头部刮拭全头部2面部 3.颈项部刮拭面部刮拭面部刮拭颈项部刮拭颈项部4背部 5.胸部 6.腹部 刮拭背部刮拭背部 刮拭胸部刮拭胸部 刮拭腹部刮拭腹部7四肢部刮拭上肢刮拭上肢 A B C D刮拭下肢刮拭下肢(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1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当体位。2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一般选35个部位,暴露刮

    44、痧部位,注意保暖。3施术者手持刮具,蘸刮痧介质,以3060角在刮痧部位由上向下或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擦皮肤,不得来回刮动。刮痧部位应尽量拉长,用力要柔和、均匀。(三)操作方法(三)操作方法 4一般每一部位刮拭1020次,以微现红色或紫红色充血瘀点为度。对不出痧或出痧少的部位,不可强求出痧。5如刮背部,可在脊柱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骨骼关节部位、肌肉丰满部位、需要点穴的部位,可采用刮痧板棱角点按刮拭。6操作完毕,用干净软纸或毛巾擦干被刮处,用手掌按摩或搓热手掌按于出痧部位,并嘱患者休息1520分钟。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保持治疗室空气新鲜、流通,但应避免对流风,以免

    45、复感风寒。2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晕刮。3注意刮具的消毒,以防交叉感染。4操作过程中用力要均匀,禁止使用暴力,并时时蘸刮痧介质以保持肌肤润滑,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5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刮拭结果,及时调整手法力度,出现晕刮及时处理。6刮痧每次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为一疗程。7三岁以下高热抽搐的患儿,采用间接刮法,即在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再刮,以免损伤皮肤。8刮痧后予患者饮用一杯温开水或热果汁,并嘱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调畅情志,刮后3小时内忌洗澡。第五节第五节 推拿法与护理推拿法与护理 推拿法,又称按跷、按摩,是在中医理论指

    46、导下,施术者据病情在被施术者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推拿疗法具有舒经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平整阴阳以及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1骨伤科疾病 各种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症、落枕、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梨状肌损伤综合征、骨折后遗症等。2骨质增生性疾病 颈椎病、退行性脊柱炎、膝关节骨关节病、跟痛症等。3周围神经疾病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4外科疾病 术后肠粘连、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等。一、适应范围一、适应范围 5内科疾

    47、病 胃脘痛、头痛、失眠、感冒、久泻、中风后遗症、尿潴留、肺气肿、胆囊炎、高血压、糖尿病等。6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等。7儿科疾病 发热、咳嗽、腹泻、惊风、哮喘、疳积、呕吐、痢疾、便秘、尿闭、夜啼、遗尿、百日咳、肌性斜颈、小儿麻痹等。8五官科疾病 声门闭合不全、鼻炎、耳鸣、耳聋、斜视、近视等。9保健、美容、戒烟。二、禁忌证二、禁忌证 1骨折早期、脊髓损伤、截瘫初期等。2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3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4有出血性疾病者,如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消化道出血等。5皮肤破损处,如烫伤、溃疡性皮炎等。6严重心、肺、脑

    48、、肾等脏器疾病。7孕妇及经期妇女的腰骶部及小腹部。8与医生不合作者,如醉酒、精神失常等。三、操作前准备三、操作前准备(一)用物准备 按摩床、褥子、枕头、按摩方凳、大治疗巾、推拿介质。(二)患者准备 根据治疗部位和术者运用手法的不同而选择适当体位,一般常采取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立位则较少用。(三)环境准备 治疗室应整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适中。四、操作方法四、操作方法(一)手法的基本要求 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一般均必须符合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连贯、协调等七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

    49、(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的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捻法、摇法、抖法和滾法等。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AB拿法拿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 A A 指推法指推法 B B 掌推法掌推法 C C 肘推法肘推法推法推法A A 指按法指按法 B B掌按法掌按法 C C 肘按法肘按法按法按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A A 指摩法指摩法 B B 掌摩法掌摩法摩法摩法 A A 大鱼际揉法大鱼际揉法捻法捻法C C 中指揉法中指揉法 B B 掌根揉法掌根揉法揉法揉法 A A 仰卧位摇腰法仰卧位摇腰法 B B 俯卧位摇

    50、腰法俯卧位摇腰法 C C 站立位摇腰法站立位摇腰法 D D 滚床摇腰法滚床摇腰法 腰部摇法腰部摇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A BA B颈项部摇法颈项部摇法 A A 托肘摇肩法托肘摇肩法 B B 握手摇肩法握手摇肩法C C 大幅度摇肩法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摇肩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法C C 抖腰法抖腰法抖法抖法B B 抖下肢法抖下肢法 A A抖上肢法抖上肢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二)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滾法滾法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态度要严肃认真,不能边操作边嘻笑、谈话。经常修剪指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护理]第七章 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与护理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09727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