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最新 河北 唐山 迁西 历史 上册 期中 试卷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 25 迁西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学科高一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9090 分钟总分分钟总分 100100 分分 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4848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7272 分)分) 1.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 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 开发了边疆的荒漠土地 B. 加剧了民族之间的战争 C. 发展了封建政治制度 D. 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答案】D 【
2、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受封的诸侯在接受中原文化后又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渗透,使少数 民族也逐步认可中原文化,从而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开发了边疆的荒漠土地;B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封制加速了 民族融合,而不是加剧了民族间的战争;C 选项错误,秦朝时期正式确立了封建帝制,发展 了封建政治。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 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 贵族拥有世袭的特权 B. 王室日益强大 C.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 王室日益衰微
3、【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题目要求, 材料中的“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 松散性”, 可知是指地方权力较大, 中央权力不足。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例如可以自己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设立官员等权力, 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 世袭特权容易导致中央权力旁 落即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可知 A 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 项在材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 / 25 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项说法不全面,排除;D 项不是导致题干“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 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排除。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4、从政治上看,“秦,虽 死犹存”主要是指 A. 建立中央集权制 B. 实行三公九卿 C. 开创皇帝制度 D. 统一度量衡、货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题干要求“从政治上看”,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 王朝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故 A 正确;D 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BC 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从属于 A 项,故排除。 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 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
5、明”。 隋唐时期该“发明”创设的出发点在 于 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弘扬儒学正统,选拨优秀人才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荫官和科举并行制、科举制,隋唐时期正是荫官和科举并行的时期。自魏 晋以来,门阀世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扩大势力,至隋唐统一,门阀势力已经成为中央集权 发展的极大阻碍,皇帝为扩大选官来源,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便创造出科举制这 一选官制度, 故答案选 A 项。 弘扬儒学正统, 选拔优秀人才可以用
6、来描述西汉时期的察举制, 可排除 B 项;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可排除 C 项;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可排除 D 项。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3 / 25 5.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B.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答案】D 【解析】 【详解】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
7、主张国王要加 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 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度,故 D 正确; 材料反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BC 与监察无关,排除。 6.“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 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 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 家族私有性。”历史学家杜家骥先生意在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B. 将王权与族权有效的结合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家天下”的观念。 王权与族
8、权有效的结合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是先秦特点是周代政治的特点,不符合周代以后封建王朝的政治特点,故排除 B、C 项;君 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是秦代以后封建王朝的特点,先秦时期尚未形成高中集中的中央集 权, 故排除 D 项。 根据“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可知从先秦到清代, 中国古代“家 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故选 A。 【点睛】 自大禹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 国家就成了在一家一姓内传承的私有财产, “家天下” 的概念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 7.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至少在理论上,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 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表明,中国的官僚系统 A.
9、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4 / 25 B. 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唯一使命 C. 有助于形成清廉政风 D. 对君主的苛政、暴政有一定制约作用 【答案】D 【解析】 依据“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可知,政府的责任和使命是保持国家平稳发展。 而“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 为万世开太平”则赋予了官僚体系维护“生民” 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基于以上分析可知,A 项较片面,B 项说 法绝对化。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本题选 D 项。 点睛:材料“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 “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 为万世开太
10、平”是解题的关键。 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 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京之所以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由于 1842 年在南京签订的 南京条约开始打开中国国门,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之所以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是由于 1949 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表述符 合题意,故选 B 项;表述不符
11、合题意,故排除 ACD 项。 9.有学者认为: “太平天国运动是促使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的原因之一没有太平天国运动 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 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该学者意在说明太平天国 运动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5 / 25 A. 崇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B.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 完全接受了新生产方式 D. 摆脱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 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 第一步”可知, 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 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 近代化,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
12、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 B;材料没有体现出太平天国运 动崇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 A;C 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排除 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 洋务运动使中 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0.1902 年 8 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 20 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 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 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 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 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13、D. 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 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 A 项;C 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 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 D 项。 11.1912 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 其政权的组织形式 也被称为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 实行三权分立 B. 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了君主立
14、宪制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6 / 25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 临时约法 规定, 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是一个“美国式” 的共和国。 故选 A。B 项错误,临时政府并非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新生的政府并未得到 列强的认可;C 项是学习的英国;D 项说法错误,临时政府实行共和制。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A.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 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
15、详解】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 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意思是主权在民, 直接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本题关键在于理清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含义即可,其他几个选项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故选 A 项。 13.据 1913 年 2 月 23 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 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 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 实施民主政治基础薄弱 B. 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C. 农民了解代议
16、制,只是无暇顾及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辛亥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故 B 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中“则皆瞠目而不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7 / 25 解”的信息完全相反,故 D 错误;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与材料中信息完全不符, 故 C 错误; 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 语以代议制之善”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 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故 A 正确。 14.1926-1927 年,国民党中央制定了保护佃农法 ,部分省党部制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条 例 。这些法规 A 保护了全国农民权益 B. 维护了国家民族统一 C. 见证了国共间
17、的合作 D. 推进了全国抗战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6-1927 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材料中的法规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制定的,见证了国共之间的合作,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此 时国共合作形成的革命尚未推进全国;B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法规涉及的是农民问题,无法 维护国家民族统一;D 选项错误,此时抗战尚未爆发。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5.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 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18、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与之前的民主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这是对第一 次历史巨变的“补课”; 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 开始。由于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所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故本 题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 16.下列为民国时期一位知识分子某年的日记片段摘录,片段中的“上海事变”指的是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9、) 8 / 25 上海事变后,首都开始进行防空演习,要求家家挖防空洞,户户门 窗蒙黑布。12 月 13 日,是我们民族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首都 沦陷了。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一二八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事变是指 1937 年日本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中国称为淞沪会战,故 D 正确;A 选项地点是在东北;B 选项地点是在卢沟桥;一二八事变时间是 1932 年,C 选项排 除。 17.某学者搜集到以下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囗囗”、“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推 翻国民党统治, 建立民主新国家” (“囗”指已经磨损无法辨认的字) 和标语
20、的照片等史料。 这些史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史实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反围剿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 战役的口号,故 D 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联合反帝反封建,不可能提出“推翻蒋家王朝的 统治”,排除 A;红军反围剿时期,红军力量还不足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不可能出现“打过 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标语,排除 B;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共同抗日,不 可能出现“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的标语,排除 C。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9 / 25 【点睛
21、】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囗囗”、“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 联系所学渡江战役的史实分析解答。 18.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 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戊戌变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坚守抗英,迫使英军北上,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中日甲午 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岛,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符 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2、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 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 除;1901 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洋务运动始于 19 世纪六 七十年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不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 息”,符合题意,故选 D。 【详解】 19.有学者认为:“自 1840 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 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 指 A. 学习西方 B. 救亡图存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实现人 民民主专政 【答案】B
23、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自 1840 年以来,中国备受列强的侵略,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 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时开始,救亡图存就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历史任务,故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0 / 25 “原始动力”是救亡图存,B 正确;学习西方是为了救亡图存,排除 A;C 是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主张,D 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 CD。 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以下对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颁布于 1949 年、1954 年 B. 分别由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
24、政治建设成就 D. 体现了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共同纲 领的颁布,C 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ABD 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 意,排除。 【点睛】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现阶段中国 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 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1.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落后于香港地区。在 1949 年后的 30 年里,双方曾拒绝承认彼此 的存在和合法性,彼此之间没有任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