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答案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最新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答案解析版).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新高 历史 考前 冲刺 演练 精品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1 / 15 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1.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 子恶) ,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 , 春秋对此或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表述体 现了 A. 孔子的价值评判 B. 记载历史的客观性 C. 春秋旨在叙事 D.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春秋对于用词非常讲究,“弑”“薨”体现出孔子对 于当时等级秩序的推崇,实质上反映了孔子评判历史的价值观,A 项正确。孔子记载历史具 有一定的主观性,故 B 项错误。 春秋记载的是诸侯国的事件,
2、不是天下局势,C 项错误。 孔子的春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不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D 项错误。 2.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据此可知, 汉前期 A. 皇权得以加强 B. 君臣关系恶化 C. 相权有所削弱 D. 相权冲击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丞相田蚡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 了丞相田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说明丞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D 项正确。材料反映相权冲 击皇权,而不是皇权得以加强,A 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君臣关系已经恶化, 且材料主旨强调相权冲击皇权,B 项错误。材料反映相权权力较大,
3、而不是相权有所削弱, C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学生应 该正确理解这说明丞相权力大,再结合中外朝制度的背景,即可正确判断。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2 / 15 3.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 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 是 A. 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 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 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 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诸告祖父母父母者, 绞”“父为子天, 有隐无
4、犯”“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 绞” 等信息可知,唐朝法律规定告发犯罪的亲属会受到极刑,主张应以孝治天下,故 C 项正确。 材料反映唐朝法律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与百姓的个性无关,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是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到法律中,而不是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B 项错误。材料强调唐朝法 律规定告发犯罪的亲属会受到极刑,这不是法制具有理性精神的体现,D 项错误。 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 性表现在: A. 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 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 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 将理学
5、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 重建儒 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 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 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 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 于政治改革,C 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 大众,D 项错误。 5.宣统三年(1911 年) ,清政府学部召开会议,讨论与宪政相关的兴学议案,其中废除中小 学堂读经讲经课程的议案,因分歧过大最终没有通过。这反映了 A.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
6、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3 / 15 B. 清政府的宪政之路夭折 C. 思想领域的新旧之争 D. 资产阶级革命形势成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没有通过废除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的议案, 说明思想领域的新旧之争激烈, 故 C 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A 项错误。1905 年预备立宪中皇族内阁的出 现,说明清政府的宪政之路夭折,B 项错误。材料强调思想领域的新旧之争激烈,没有涉及 资产阶级革命形势成熟,D 项错误。 6.(北京大教育考试中心年文综全国卷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文综历史试题)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
7、及其学说,他们 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B.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C.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D.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逐渐暴露,尤其 是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和争霸的本性, 使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 的弊端,故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体现了中国知识分 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C 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与马 克思
8、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无关,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而不是适合 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B 项错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D 项错误。 7.1948 年 5 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 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 “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 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 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4 / 15 B. 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
9、大 C.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说明新中 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B 项正确。民盟是民主党派,在 1948 年不是执政党,新中国成立 后也是参政党,不是执政党,A 项错误。1954 年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故 D 项错误。 8.下表为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表。此表反映了 年份和增长率项目 1952 1957 增长率% 原
10、煤(万吨) 6649 13000 96 发电量(亿度) 72.6 193 166 原油(万吨) 43.6 146 235 钢(万吨) 135 535 296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布(亿米) 38.3 50.5 32 纱(万吨) 65.6 84.4 28 A.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布局 B.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 C. “大炼钢铁”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 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5 / 15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了,轻工业发展较快,这主要是借 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模式,
11、B 项正确。投资规模会影响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无法决定主 要能源布局,A 项错误。“大炼钢铁”运动发生在 1958 年之后,而“一五”计划在 1957 底 超额完成,C 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与材料强调重工 业和轻工业发展迅速不符,D 项错误。 点睛: 表格型选择题在解答时, 对表格要“三看”: 一看表格中的时间(1952 年、1957 年) , 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年份和增长率项目) ,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中的 关键信息(增长率的变化) ,特别是表格数据变化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 设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古雅典民
12、主政治在实施中,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 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 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这 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 A. 保留了大量旧俗 B. 缺乏法制规范 C. 演变为贵族政治 D. 具有先天缺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 裁者,”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存在缺陷,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雅典民主政治保 留了大量旧俗,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存在缺陷,A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制 的信息, 无法推断出雅典民主政治缺乏法制规范, B 项错误。 从材料
13、中“五百人议事会”“将 军委员会”等信息可知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而不是演变为贵族政治,C 项错误。 10.1760 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 18 世纪末,他 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 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 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6 / 15 C. 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 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间阶层在下议院的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议会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 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的体现, C 项
14、正确。 1721 年罗伯特沃波尔担任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标志责任内阁制形成,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无法推断出限 制国王的行政实权,B 项错误。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下 降,D 项错误。 11.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 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这说 明当时美国 A. 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 B. 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 D. 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
15、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可知, 罗 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创新国家管理体制的体现,D 项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权力前后的比较,无法推断出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A 项错误。 1787 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遭到破坏,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普遍认 可”,二战后国家干预的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故错误。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 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 权力”, 紧扣设问要求“这说明当时美国”, 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 答案。 12.1974 至 1975 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
16、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 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 46 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 ,规定:46 个签字国的 全部工业品和 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 46 国出 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7 / 15 A. 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 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 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 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洛美协定加强了欧共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经 济联系和发展,其中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等都以发展中国
17、家为主,发展中国家崛起 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而是强调发展中 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A 项错误。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 材料欧共体不符,C 项错误。二战后初期,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使国际贸易朝着体系化 制度化方向发展,D 项错误。 (一)必考题(一)必考题:共:共 135135 分。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 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 文化、 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
18、史过程, “天下车同轨, 书同文, 行同伦” 的局面才得到实现。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的文化政策, 结束了“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 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 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 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 合, 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两宋时期, 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 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
19、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 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戊戌维新之以前, 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 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 世纪初期, 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 “中体”已经体无完肤, 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 折衷、 融合的意识。 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演练精品卷(含解析) 8 / 15 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 而言,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
20、正是这种 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 文化的认识。 【答案】 【解析】 (1)关于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根据材料“”“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罢黜百家, 表章 六经 ”“君主集权政体,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 也有个性”“唐 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 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 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 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教育上书院 制的成熟,中华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