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答案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最新(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答案解析版).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最新 全国卷 年高 历史 考前 精品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1 / 13 (全国卷)2019 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2、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0.5mm 黑色黑色 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353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140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 各国在变法过程中都制定了系统的成文法典, 如李惶在魏国变法, 制定 法经 ; 商鞍在秦国变法,制定了
3、秦律等。这些法律的颁布 A. 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 B. 加速了其他学派的没落 C. 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 D. 强化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战国时期,各国制定成文法典,旨在限制和削弱贵族的 权力,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故 C 项正确,D 项说法错误。 法经和秦律不能标志 着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 A 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普遍得到认可,但并不代表其他学派的 没落,排除 B 项。 2.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 “溢者, 行之迹也, 号者, 功之表也。 ” 溢号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4、.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2 / 13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史学常识。从材料信息看,谥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 号,表明了皇帝生前的“行之迹”“功之表”,虽一度被废除,但不久就恢复,而且中国古 代一直沿用,这种做法旨在约束君主行为,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真实”一词;谥号有利 于强化君主专制,B 项说法错误。谥号主要是针对皇帝个人行为的,故 D 项错误。 3.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 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
5、茶马贸易为主, 即以中原地区 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A. 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 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 边境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 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 宋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议和期间, 宋朝通过贸易取得马匹, 少数民族通过经济交往获得茶丝,各取所需,缓和双边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 A 项。材料反 映的只是茶马贸易, 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故 排除 B,D 两项;宋朝当时经济发展,政府主要财源不是来源于边境贸易,是农业、商业, 所以
6、排除 C 项。 【点睛】本题主要涉及到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内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理解经济方面 的交流也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4.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死后却被万历皇帝抄家问罪。万历皇帝认为其“专权乱政,周上负 恩,谋国不忠”。而清代张廷玉认为其“威柄之操,几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一现象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3 / 13 反映了 A. 内阁地位日渐衰退 B. 皇帝大权旁落 C.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D. 大臣专权乱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对权臣的 功名等可任意予夺,C 项正确。明代皇权
7、不断强化,绝非大权旁落,B 项错误;明朝内阁自 明中期以后,职权不断加强,A 项错误;张居正在后期权倾一时,但未乱政,D 项不符合史 实。 5.鸦片战争后,湖南、福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 或将茶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手中购买。这意味着中国 A. 茶叶出口依附外国资本 B. 逐步沦为外国商品市场 C. 通商口岸已延伸至内地 D.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成为外国列强的原料产地,A 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中 国的原料出口,未涉及外国商品进人中国市场,故排除 B 项;通商口岸深人内地是
8、在第二次 鸦片战争之后,故 C 项错误;此时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经济结构并未发 生重大变革,D 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抓住“鸦片战争后”这一关键的时间信息,再 结合材料中茶叶出口的变化去理解。 6.中国近代思想家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后, “救亡”开始成为爱国者心中最紧迫、 最关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4 / 13 注的中心问题,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A.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B.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
9、】 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中, 中国被日本打败, 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 关条约 ,列强随即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重,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救亡”口 号,故 A 项正确。B 项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C 项是发生在 1919 年,D 项在 1931 年后, 均不符合“开始”“里程碑”等限制,故 B,C,D 三项错误。 7.1938-1949 年创办的报刊生存时间简表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战争制约报刊业生存 B. 政府对宣传领域放松控制 C. 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 D. 报刊宣传自由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此时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0、时期,各种政治力 量活跃, 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了报刊业的动荡, 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创办的报刊数量多, 但大多昙花一现,战争有破坏作用,但也有催生作用,所以 A 项错误;战争年代政府不会放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5 / 13 松对文化宣传领域的控制,故 B 项错误;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报刊多是及时反映民众心声 的,故 D 项排除。 8.“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内地,除了大量的工厂内迁外,还约有 21 万人外派,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 2.3 万多人,熟练技工 8 万余人,还有 5 万多人参与内地的重点工程建设。这 反映了 A. 内地沿海发展趋向平衡 B. 计
11、划经济基本特征 C. 上海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从人力、物 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内地建设,体现了计划经济下国家调配人力、物力的特征,故选 B 项。上 海支援内地,不能说明沿海内地趋向平衡,排除 A 项;上海支援全国,实力受到影响,但没 有失去经济中心地位,排除 C 项;人力、物力的调整属于发展生产力,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 整,排除 D 项。 9.罗马法规定: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反之,如 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利。这说明罗马
12、法 A. 重视维护贵族利益 B. 加大对婚姻过失的惩戒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维护家庭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罗马法。 根据材料可知, “如果妻先于夫而死或婚姻因妻子的过失而解除, 则夫可取得妻的嫁资。反之,如果夫先死或婚姻因夫的过失而解除,则妻就没有相等的权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6 / 13 利”,这说明了罗马法注重维护男性公民的利益,在父权时代,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故 D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贵族方面的内容,排除 A 项;该规定,仅突出了对女性的惩戒,未 涉及对男性的惩戒,惩戒不全面,故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男女的
13、不平等,C 项错误。 10.英国在 18 世纪就形成了商业信贷网, 从 18 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广泛使用银行券、 信用券、 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这种做法 A.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导致了金融业的混乱 C. 加重了对殖民地的依赖 D.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经济。根据材料中“18 世纪下半叶”“广泛使用 银行券、信用券、汇票、支票等支付手段,并办理票据贴现等业务”等信息可知,该时期为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时期,金融业的发展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D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商业支付手段,A 项错误;材料主
14、要反映的是英国的资本市场为当时经济活动提 供了金融服务,看不出引发金融业的混乱和英国对殖民地依赖的内容,故排除 B,C 两项。 11.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该规定 A. 反映了三权分立基本原则 B. 实践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C. 违背了 1787 年宪法原则 D. 体现了联邦共和制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 出版自由; 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的规定, 体现出对人民
15、自由民主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7 / 13 权利的保障, 体现了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故答案为 B 项。 三权分立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划分, 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保障了人民的民主自由,体现了 1787 年宪法的民主 原则,排除 C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2.下图是 2012 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释文为:“世界经济(白雪公 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人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这反映出 A. 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 B. 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 C. 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 D. 加强国家干
16、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漫画反映的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西 方国家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失灵, 因此重新加强国家干预才是渡过危机的必 由之路,故 D 项正确。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仍掌握国际经济主导权,故 A 项错误;八国集团不 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 故 B 项错误; 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经摆脱经济“滞胀”状态, 故 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二、非选择题:共 160160 分。第分。第 3636- -4242 题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3- -
17、4747 题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一)必考题:共 135135 分。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卷)年高考历史考前精品密卷(二) (含解析) 8 / 13 材料一 纽约大湾区发展起源于殖民地贸易,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不断涌进,纽约地区 建立了多个殖民贸易点。 这一时期的纽约大湾区逐步形成了殖民地体制下的奴隶制度, 开始 了黑人奴隶移民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碰撞。1819 年开通伊利运河后,纽约港 与北美内陆市场连接, 进行农作物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中转, 从而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 场经济体制。19 世纪中期,因爱尔兰
18、大饥荒和德意志革命造成爱尔兰和德国移民大量迁入, 促进了移民文化的进一步形成。美国经济自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纽约大湾区城市群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 同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非洲和欧 洲移民的涌入,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纽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材料二 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兴于北宋移民,他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士民 家庭,文化素质较高,促使了北方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清代开放海禁后,珠三 角地区进入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广州被特许为唯一通商口岸, 工商业得 以飞速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化商业中心城市,同时,被英国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