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城市规划原理》.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学课件:《城市规划原理》.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原理 教学 课件 城市规划 原理
- 资源描述:
-
1、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城 市 规 划 原 理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二章 城市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第六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七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
2、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历史研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历史研究表明,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究表明,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当农牧业生产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
3、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剩余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剩余产品使私有制成为可能,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品使私有制成为可能,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所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在人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发祥地,尽管城市产生的年代有先有后,类文明的各个发祥地,尽管城市产生的年代有先有后,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相
4、同的但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相同的。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在农业社会历史中,尽管出现过规模相当可观的城市(如我国的唐长安城和西方的古罗马城的人口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并在城市和建筑方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全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对于农业的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对于我国古代城市的历史研究表明,封建社会的重要城市都是具有政治统治作用的都城和州府城市,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代,
5、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商业和手工业。西方研究也同样证实了农业社会的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在1600年,只有1.6%的欧州人口生活在10万或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到了1700年和1800年,相应的数字仅上到1.9%和2.2%。因此,尽管城市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从18世纪开始,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不仅促进了既有城市的扩展,而且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
6、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工业技术使劳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且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工业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例,英国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从1815年的180万下降到1961年的50万,美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从1880年的44%下降到1964年的6.8%。就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国家统计局的1996年中国发展报告估计为1亿人左右,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报告估计为1.5-1.8亿人。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力”。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劳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工业的就业规模逐渐
7、超过了农业。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为例,工业革命的初始时期并没有对城市发展造成显著影响,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生产所依赖的能源和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煤替代水成为工业的主要能源,铁路替代河道成为运输的主要方式,从而为工业的大规模集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开创了城市的新纪元。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为例,在1801年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10万人口或以上的城市,在40年后翻了一番,再过60年又翻了一番。到1990年,英国已是一个城市化社会。在工业化进程相对较迟的其它发达国家,城市
8、化进程更为迅猛。就居住在10万人口或以上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上升到30%的速度而言,英格兰和威尔士用于79年,美国用了66年,德国用了48年,日本只用了36年。在我国,尽管各种原因使城市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但在1981-1995年期间,城市数量从233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数量从2628个增加到16992个。在199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城市中数量可观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据估计,全国常年在外的民工人数高达4000万以上。以上海为例,1999年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约为200万。综上所述,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工业化不仅极
9、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又在城市中不断地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导致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不仅推动了既有城市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导致一大批新兴城市的形成。其它因素也许会使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状况,但无法改变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和城市促进工业化的基本趋势。在2000年,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因此可以肯定,21世纪将面对一个城市化的世界。(二)城市发展的规律(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或非基本)的二种部类。基本
10、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即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属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通过基本经济部类输出产品和服务,城市从外部不断地获得收入,才有可能产生城市自身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其中的一部分将由城市自身来提供,于是就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因此,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经济部类的就业人数增加将会带动从属经济部类的就业人类增加,总就业人数的增加又会带动城市总人口的增加,而总人口的增加又会产生新的物质和服务需求,由此又促进了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形成一个循环和累积的反复过程,被称为基本经济部类的乘数效应,即基本经济部类对于整个城市经济的带动能力。
11、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门化,城市发展最初依赖某个或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企业;第二阶段是综合化,出口专门化的企业具有联动作用,产生“上游”和“下游”企业,形成出口综合体;第三阶段是成熟化,基本经济部类带动非基本经济部类,形成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第四阶段是区域化,有些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心城市。在区域性或全球性竞争中,只有少数城市能够成功地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城市则会停留在前面几个发展阶段,甚至陷入衰退的困境。根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如果一个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属于正在增长的产业,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就比较乐观;如果一个城
12、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不仅是增长型的而且是多样化的,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就会相当强劲了。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2)“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3)“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的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的人口增长。(4)
13、“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区域内部从城市到郊区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上升。根据城市进化理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成熟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时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无论是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还是城市进化理论都认为,每个城市的发展过程是相似的。但实践表明,区域中的各个城市发展并不是均衡的,有些城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它城市则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根据增长极核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
14、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累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随着这些城市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因素(如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劳工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城市发展初期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其它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显著。一旦城市发展的规模不经济和集聚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这些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向区域内的其它城市扩散,形成所谓的“幅射”作用或“滴漏”作用,带动区域内的其它城市发展,使区域空间经济趋于均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这些城市被认为是区域的增长极核。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 第
15、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是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随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产品的标准化,制造业中劳动力的技术水平逐渐失去了重要性。于是,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其它条件(如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的管制较少)使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成为可能,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这一过程。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
16、返销回发达国家。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进程。可见,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各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特别是作为出口加工基地的城市。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已经占据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却陷入困境,第二产业的衰退远远甚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导致结构性失业,这被称为“逆工业化”过程。19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和世界
17、各国的经济体系日益开放,使资本的流动性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日益增强,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促进了资本流动性。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的物质构成城市的物质构成 城市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两种领域。公共领域指社会公众所共享的那部
18、分物质环境,主要是公共设施(如公共绿地、公立的医院和学院等)和基础设施,通常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非公共领域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如办公、商业、工业和居住等各种楼宇),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在城市物质环境中,公共领域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既提供了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环境的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开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该保持协调关系。在1990年,上海经历了城市物质环境的发展高潮,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始终保持在十分可观的水平(大体在20以上),改变了以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状况,促进了城市物质环境的整体发展。
19、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1)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周期有关。当城市处于生长期,人口迅速膨胀和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向外扩展为主。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人口增长变缓或者停止,有时甚至有所减少,但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城市居民对居住和商业、文化、娱乐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历史上形成的物质环境即使在数量上可能满足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要求,但在质量上往往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城市进入成熟期后,尽管新开发仍有发生,但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
20、质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在二次大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城市更新,以解决城市物质环境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城市还处于生长期。但是,有些老城市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进入了新开发和再开发并重的时期。1990年代的上海城市物质环境演化就表现为内部重组和向外扩展的并行过程 (2)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物质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演进趋势。以1990年代的上海城市发展为例,物质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物质环境也经历了大规模投资,表
21、现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个方面。上海城市物质环境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现出大体上升趋势,表明物质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持能力是逐年提升的 表 第二,配合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及产业结构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可以从基础设施的投资构成和楼宇的面积构成二个方面进行考察。在1990年代,伴随着城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战略性重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1990年的4.3和63.8下降到1998年的2.1和50.1,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31.9上升到1998年47.8。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显著增加,从
22、1990年的47.22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551.38亿元。同时,投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公用设施作为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大幅下降,通讯设施和市政设施的投资比重则是大幅上升,交通设施投资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比重 表 第三,与城市产业结构重组相伴随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因为旧的空间结构往往难以适应新的产业结构。1990 年代的上海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结构变化表现出三个特征:办公和商业的集聚规模从传统城市中心扩展到整个核心地域,居住分布在城市内圈的主导地位更为显突,工业分布向城市外围转移。(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和城市社会空间城市
23、社会的异质性和城市社会空间 作为人类聚居的空间形态,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本质区别表现在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社会学家把城市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作城市性。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是以首属联系而是以次属联系为主导的。在城市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是作为高度分化的社会角色相遇的。换言之,城市居民在判识他人时,更多地考虑他人的社会角色。因此,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在乡村社会,村落是以地缘关系把不同家族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认同基础。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往往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特征,即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在
24、城市的不同地区。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北美城市三种典型空间模式。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北美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在主要表征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上具有共同特点。(1)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一表征是经济地位,其空间分布呈扇形模式,即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扇形地域;(2)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二表征是家庭类型,其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如主干或核心家庭)居住在不同的圈层地域;(3)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三表征是种族背景,其空间分布呈多核心模式,即不同种族背景的家庭(如黑人或亚裔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核状地域。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正经历着一系列
25、社会演化趋势,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和生活闲暇化的趋势。尽管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都表现出这些演化趋势,但前者比后者更为显著。近年来,这些社会演化趋势对于居住服务设施的需求型态成为城市规划的新议题,一些城市(如上海和深圳)已经对于居住服务设施配置规范作出相应的修改 表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根据预测,在以后几十年中,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实际上,我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