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089814
  • 上传时间:2022-11-09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666.0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城市地理学 城市化 课件
    资源描述:

    1、l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l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l第三节 城市化类型和测度l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l第五节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l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涵义与标志1、涵义l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l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l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l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2、标志l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l城市数目增加;城市数目增加;l城市的综合经济实

    2、力加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l城市的功能增加;城市的功能增加;l城市体系趋于完善;城市体系趋于完善;3、关于城市化的争议 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问题;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问题;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l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提l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l三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农业人口的剩余 第二前提:农产品的剩余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

    3、(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 (图(图1、图、图2、图、图3)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010203040506070100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制造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美元)(%)图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0102030405060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010203

    4、040506070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工业占DG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l(2)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制造业革命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林业、牧业地域分工。工业社会:生产地、消费地、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

    5、工。交通运输革命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运输动力和和运输工具运输工具的的变变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空间距离衰减规律l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增加。l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上所需求的劳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上所需求的劳动力减少。动力减少。l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3)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工业化确立了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比较利益的概念。

    6、的概念。(区位、产业、生产模式(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小而全、大而小而全、大而全全”生产)生产)l工业化确立了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聚集经济的概念的概念l工业化确立了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的概念 S B规模效益倒“U”型相关关系l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l 第二层次:综合服务部门l第三产业 第三层次:科教文卫部门l 第四层次:公务部门l 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l一、城市化的类型l二、城市化水平测度二、城市化水平

    7、测度l一、城市化的类型l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l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l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l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l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l二、城市化水平测度二、城市化水平测度l1、单一指标法 人口指标(城镇人口、市镇人口、大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D=地区地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地区总人口地区总人口 D=地区地区非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地区总人口 人口数据的获得受统计口径一统计范围的影响 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 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不能反映其它性质 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刻划量 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人

    8、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可比性 2、复合指标法 l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l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l三、郊区城市化l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l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 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l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l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l l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l 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l1、对外交通与城市化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是城市地

    9、域拓展的主要方向。l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的功能上有所区别:组织交通 对外交通干线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 货流主要原因来自域外。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安全性、时效性、联结性。划分景区和街区 外 环 高 速 公 路图 例商 品 房 项 目对 外 公 路市 区 与 郊 区 分 界 线外 环 内 主 要 道 路东 风 路中 山 路广 州 大 道华 南 快 速 干 线江 南 大 道工 业 大 道芳 村 大 道往 番 禺 市往 番 禺 市往 南 海 市广 佛 高 速广 佛 路广 汕 路广 深 高 速广 园

    10、 路中 山 大 道 广 深 公 路黄 埔 大 道广 清 高 速广 花 路106 国 道新 广 从 公 路同 和 路沙 太 路环 城 高 速环 城 高 速环 城 高 速环 城 高 速商 品 房 集 中 区 域l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的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其次,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再次,联合企业。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l自由扩散:居住区并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l 螺旋型模式l附属扩散: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出去。工厂区 福利区绿带l三、郊区城市化l1、土地集约化l 农产

    11、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l 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l 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l2、产业结构高度化l3、城市网络化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经济类型经济类型 一般农业 基地化农业(城郊农业)人口人口农业人口兼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用地用地农村用地 城镇用地迁移成本迁移成本 低 高迁移过程迁移过程 农村集镇城镇l第五节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l二、当代世界的城市化l三、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l1、传统社会的城市(前工业城市)、传统社会的城市(前工业城市)l l 第一,城市规模小,增长率慢;第一,城市规模小,增长率慢;l 第二,城市中心是政府和宗教活

    12、动地;第二,城市中心是政府和宗教活动地;l 第三,存在着三重阶级结构:第三,存在着三重阶级结构:l 居住在中心的贵族居住在中心的贵族l 居住在城中心周围的商人和工匠等地位较低阶层居住在城中心周围的商人和工匠等地位较低阶层l 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苦力、少数民族、宗教群体、贫民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苦力、少数民族、宗教群体、贫民l 第四,土地利用的专门化程度较低,任何场地都是多目的、多第四,土地利用的专门化程度较低,任何场地都是多目的、多 职能的,居住地与工作地未分离;职能的,居住地与工作地未分离;l 第五,经济活动由不同的行会进行管理。第五,经济活动由不同的行会进行管理。l2、近代城市、近代城市l

    13、l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与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l旧城更新与改建旧城更新与改建l新大陆上的格状城市新大陆上的格状城市ll3、现代城市、现代城市l 1)城市问题加剧)城市问题加剧l 2)卫星城分散主义的对策)卫星城分散主义的对策l理论基础理论基础:霍华德的花园城市。:霍华德的花园城市。l 概念概念: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与市区联系密切。l发展发展: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三代卫星城:卧城、工业城镇、综合性城镇。l优点优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l 定义定义:包括一切战后经过重建、战争期间被破坏

    14、的中小城镇,:包括一切战后经过重建、战争期间被破坏的中小城镇,以及在位置适宜和交通方便的地点新建的中小城镇。以及在位置适宜和交通方便的地点新建的中小城镇。l 特点:特点:l 规划较详细,分近期、远期规划,分期实现规划较详细,分近期、远期规划,分期实现l 重视发展工业,带动整个新城发展重视发展工业,带动整个新城发展l 创造比大城市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创造比大城市更优越的生活环境l 与中心城市有方便的交通联系与中心城市有方便的交通联系l 趋向:趋向:停顿。原因是资金短缺、大城市人口下降停顿。原因是资金短缺、大城市人口下降l 特点概括:特点概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城市规模小、绿化面积大、统一规划、统一

    15、建设、城市规模小、绿化面积大、环境卫生居住条件好、交通方便、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环境卫生居住条件好、交通方便、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195074329.244753.828717.01960103234.257160.546022.21970137137.169866.667325.41980176439.679870.296629.41990223442.687772.5135733.62000285446.695074.4190439.32019362351.8101176.5261246.22020448857

    16、.4106377.2342553.1l概念要点概念要点: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l 类型类型: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l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l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l 共同点:郊区在发展共同点:郊区在发展 过程过程:制造业郊区化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办公业郊区化业郊区化 l 因素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l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l概念要点概念要点: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

    17、郊区人口均外迁,l 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l 特大城市人口减少。特大城市人口减少。l 后果后果:两种观点:两种观点:l 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增多。l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济基础转换。l 动力动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l 交通通信技术高度发展,交通通信技术高度发展,l 中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吸引。中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吸引。l3、再城市化、再城市化l

    18、概念:概念: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 重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l 开发政策:开发政策:优化城市环境,扶持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住房优化城市环境,扶持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住房质量,控制郊区发展,改善交通设施,均衡财政,刺激就业,提质量,

    19、控制郊区发展,改善交通设施,均衡财政,刺激就业,提供更优越的文化娱乐设施。供更优越的文化娱乐设施。l 效果:效果:中高收入阶层人口回迁,城市中心区中高收入阶层人口回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人口增加。l4、大城市化、大城市化:l大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l:l 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特大城市在就业、卫生、教育、生活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特大城市在就业、卫生、教育、生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显示出巨大优越性。l l吸引国内外人口迁入,吸引企业家、投资者;吸引国内外人口迁入,吸引企业家、投资者;l特大城市规模

    20、进一步扩大,数量增多。特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多。l5、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l大量城市问题产生大量城市问题产生l l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l :人口爆炸,劳动力增长快,人口爆炸,劳动力增长快,l 城乡收入差异大;城乡收入差异大;l 城市规模差异大,经济过度集中少数大城市;城市规模差异大,经济过度集中少数大城市;l 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少。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少。l :城市非正式就业,城市非正式就业,l 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l6、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l概念概念:指社区由乡

    21、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指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l 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发展:l5070年代,停滞状态;年代,停滞状态;l80年代以来,步伐加快。年代以来,步伐加快。l 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的要点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的要点:l动力机制动力机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l劳动力转移形式劳动力转移形式:l转移实质:职业转移;转移实质:职业转移;l空间转移形式:城镇、集镇、就地。空间转移形式:城镇、集镇、就地。l居民点形态居民点形态:产业转变带来居民点形态转变。:产业转变带来居民点形态转变。l现代世界城市化的

    22、现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特征:l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l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l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高低发展速度缓慢快速发展阶段后期初期、中期发展机制l三、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l 建国后,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模式大致可划分两大阶段和两种类型,即以1978年为界,形成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一)自上而下的中国城市化模式(1978年以前)1、城市化模式背景前苏联模式 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国家集中安排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否认市场的存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采取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突出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23、采用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的技术线路。牺牲农业,保证工业资本和工业优先发展。以扩大外延式生产方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历本投入增长超过国民收入增长。2、发展机制:l (1)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1952年国家成立计划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与指指导性计划导性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并相应地建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对重要的生产资料实行统配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商业流通体制;集中控制的基建管理体制.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就一直以国家为主体,以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保障,以重化工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循环为核心.由国家控制全部经济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由政府计划部门分配资源,并

    24、长期向国有部门和城市倾斜.l (2)统购统销l 1953年,正务院第194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其实质是农村收购,城市配售.l 其真正的作用是一手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用变相的无偿的形式把剩余的农产品收入国家手中,而且由于收购的品种和收购的数量及价格均由国家单方面决定,因而可将农民生存工资以外的全部农产品作为农业剩余收入国家手中;另一手则用低农产品的配给保证了工业劳动力的低工资水平工业劳动力的低工资水平和工业原料的低成本.在工业低成本和国家对工业实行垄断的基础上,将工业部门获得的垄断高额利润通过财政渠道进一

    25、步转化为新的工业投资.l (3)人民公社化运动l 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通过政权组织的经济化政权组织的经济化,行行政活动的政治化政活动的政治化和管理方式的军事化管理方式的军事化,政府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全过程.不仅把分散的农民纳入到统一有效的管理单位中,而且将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引入农业生产地域和农业产业,限定了农村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土地和劳动力的使用方式。政社全一的体制还保证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有效实施,并借助统购统销的手段近乎无偿地剥夺了农民的劳动产品,把农村人民公社的大部分产品、有时甚至是农民生活必需品集中到国家手中,再由国家转移到城市和工业部门。l其结果其结果:l剥

    26、夺了农民对土地经营的自主权,抑制了农业的发展;l加深了城乡对立和城乡矛盾;l加深了工业与农业的相互矛盾;l造成中国乡村人口的大量积压;l(4)对城乡人口流动的控制l第一道闸门:户口管理制度。l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源远流长。西周时期就创建了人口登记、统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对社区居民采取编户“定籍”的办法。秦国:“户籍相伍”、“立户分户”制度。汉:“案户比人”“算人”。隋:“大索”、“貌阅”、“析户”。唐:户婚律:“貌阅”。宋:“主户”、“客户”管理。明:“户帖”制度。清:“黄册”。l1958年开始的户籍制度,将中国公民划分为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不同的两个社会阶层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乡人口不能自

    27、由流动。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考学转干招工中国的户口登记条例反映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三大特征:一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是在户口登记制度严格管理下进行的,并由公安机关主管;二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渠道极为有限;三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管理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高度协同。l第二道闸门: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l l 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使国家垄断了农副产品的收购、流通和销售,从而也就控制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城镇生活必需品城镇居民城镇户口凭票供应城镇劳动就业劳动部门从事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l第三道闸门: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l第四道闸门:城市福利制度。福利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国家职责住

    28、房福利制度生育福利制度入学福利制度工伤福利制度医疗福利制度养老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与单位福利的一体化,农村居民不仅无工资收入,而且没有非工资收入。l3、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模式的特点:l(1)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并制定了一整套城市偏向的制度规则。l(2)政府在有关城镇化的决策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私人主体(尤其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决策权。政府通过行政集权对城镇实行供给垄断,私人主体对城镇的需求受到人为抑制在主种背景下风吹草动国城镇的方向、速度、规模、水平和形式的选择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实现政府的各项目标需要,政府行为是影响和控制城镇直接和最重要的变量。l(3)政治力量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主要表现在城镇化

    29、过程的大起大落。高层领导的统治偏好对城镇过程中各项制度的替代、转移和交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经济管理知识的缺少和政治统治经验的娴熟,也使得其过分偏好于用政治手段替代经济手段来行使政府 的管理职能。l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模式实行的理由:(1)农业剩余的多少是决定政府收入水平和工业化原始积累水平的最重要的变量。在资金、技术缺少的条件下,实现农业增长主要靠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为此把大量劳动力限制在农村,有利于农业剩余的增加。l (2)一系列限制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强制措施,节约了征集农业剩余的交易成本。l (3)通过限制农村人口城镇化,避免了城市建设的扩张,从而也减少了城镇建设挤占工业化积累和农业用

    30、地的可能性,为工业优先发展创造了条件。l(二)自下而上的中国城市化模式(1978年以后)l背景:l 市场化的深入使得政府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各项制度的垄断供给地位动摇。l 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独立利益倾向日益增强,尤其是“分灶吃饭”使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成为难以遏制的目标和动机。l 政府财力的相对下降使得其没有能力承担城镇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政府不得不放松城镇化的制度约束,允许农民进城购置房产、投资建厂,一方面使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重构了城镇化的一系列制度。l特征:l1、制度创新主体的私人化和地方化。l 农村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给农民流动和重新选择职业提供了机会与权利,民间力

    31、量逐步打破了中央政府作为城镇化发动和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而地方政府为了谋求市场改革给其带来的日益独立的区域利益最大化,也希望借助农村人口跨地区流动和兴建乡镇企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在分权改革的背景下,地方社区政府的收入目标与上级政府不断发生矛盾,因此它们也成为城镇化的次要推动力,从而引发自下而城市化。l2、制度安排的非正式性。l 农民进城工作是完全私人化的,并不需要政府部门的批准与认可。虽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通过设置许多制度壁垒限制农民在城镇谋求正规职业和永久身份,但仍可在非正规部门流动打工的方式辗转于各城镇间。l3、制度变迁的渐进性l 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是在市场力量的支配下渐进发生的,它是农民

    32、为了响应城镇出现的获利机会、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动力支配下自发倡导和组织促成的。从发展的过程看,它表现为明显的渐进性:人口城镇化进程呈现匀速上升趋势;城镇化推进以最基层的小城镇为主要载体;政府修改制度规则不求一步到位。l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l2、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l3、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l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l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0102030405060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城市化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08981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