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最新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版).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最新 陕西 汉中 校际 联考 地理 上册 期末考试 试卷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 / 17 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6 6 页,全卷满分页,全卷满分 100100 分,答题时间分,答题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2.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3.第第 I I 卷选择题必须使用卷选择题必须使用 2B2B 铅笔填涂,第铅笔填涂,第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 书写,涂写要工整、清
2、晰;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第 I I 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5050 分分) ) 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2525 小题小题, ,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计分,计 50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 太阳系一木星一海王星 B. 可观测宇宙一太阳系一银河系 C. 太阳系一地月系一月球 D. 太阳一地球一哈雷彗星
3、【答案】C 【解析】 【详解】A. 太阳系为天体系统,木星、海王星同为太阳系行星,无从属关系,A 项错误; B. 按从属关系为可观测宇宙一银河系一太阳系,B 项错误; C. 太阳系一地月系一月球从大到小,具有从属关系,C 项正确; D. 地球为太阳系行星,哈雷彗星为太阳系彗星,无从属关系,D 项错误。 综合分析,C 项正确。 2. 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 ) 大气环流 石油、天然气资源 火山爆发 地壳运动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
4、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 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而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属于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错误,因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 / 17 此,A 正确。 3.2017 年 9 月 6 日晚上 19 点 53 分,太阳爆发 X9.3 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日冕物 质抛射。 据悉,这是自 2005 年以来太阳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 此次爆发的大耀斑主要出现在 太阳大气结构的哪一层上,对该新闻报道关注度最高的部门可能是 A. 光球层农业部门 B. 色球层通讯部门 C. 平流层旅游部门 D. 日冕层交通部门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耀斑主
5、要出现在色球层上,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电磁波会使地球大气层的电离 层扰动,干扰短波无线通讯,所以关注度高的是通讯部门。综合分析,B 项正确。 【点睛】黑子现象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 4.北京时间 2019 年 7 月 26 日 11 时 57 分, 由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起飞时 A. 伦敦(52N,0)旭日东升 B. 堪培拉(35S,149E)夕阳西斜 C. 莫斯科(56N,38E)烈日当空 D. 纽约(41N,74W)夜色深沉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京时间是东八
6、区区时,当北京时间是 2019 年 7 月 26 日 11 时 57 分时: A. 伦敦(52N,0)位于中时区,比北京时间晚八小时,为 3 时 57 分,处于日出前的凌晨。 A 项错误; B. 堪培拉(35S,149E) 位于东十区,比北京时间早两小时,为 13 时 57 分,正处午后。 B 项错误; C. 莫斯科(56N,38E) 位于东三时区,比北京时间晚五小时,为 6 时 57 分,日出之后的 上午。C 项错误; D. 纽约(41N,74W) 位于西五时区,比北京时间晚 13 小时,为 25 日 22 时 57 分,正值 日落后的夜晚,夜色深沉。D 项正确。 综合分析,D 项正确。 【
7、点睛】利用经度计算时区时,可用经度数除以 15 0,整除时和余数小于 7.50时,时区数即 为商表示的数值,如果余数大于 7.5 0时,时区数为商加 1 数。 新西兰媒体“Stuff”2019 年 12 月 9 日报道,当地时间 9 日 14 时 10 分左右,位于新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3 / 17 西兰北部的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 下图示意怀特岛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 A. 地壳 B. 下地幔 C. 软流层 D. 地核 6. 新西兰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B.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
8、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 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5. C 6. C 【解析】 【5 题详解】 根据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6 题详解】 根据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理论,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 地壳 活动活跃,岩层破碎多火山活动。故 C 项正确。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 如下图所示, 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 100 千米 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 完成下面小题。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9、含解析) 4 / 17 7. 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递增递减递减 B.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减递增递增 8. 探空气球在某一高度时,其与基站的通讯设备发生异常现象,该层可能是 A. 臭氧层 B. 热层 C. 对流层 D. 电离层 【答案】7. B 8. D 【解析】 【7 题详解】 从地面到 100 千米上空,自下而上经过的大气层为对流层 (0-12 千米) 、 平流层 (12-50 千米) 、 高空大气层底部及热层(50 千米以上) 。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增强,受到地面辐射的影响减 小气温降低;平流层中,上部为臭氧层,温度较高,随
10、着高度增加,气温升高;高层大气底部,温 度急剧降低,到达热层时气温又逐渐升高,所以记录的气温变化规律为递减、递增、递减、 递增,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 【8 题详解】 大气层电离层中含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可以干扰电磁波无线通讯,因而探空气球与基站 的通讯发生异常可能出现在电离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 9.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A. 增强地面辐射 B.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 增强太阳辐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菜农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可以通过水分蒸发增加大棚中空气的湿度,水蒸气对地 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
11、,吸收地面辐射,并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5 / 17 温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 10.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 了热力环流。下列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B. 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 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D. 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水库水面和库区周围地面比热容不同,白天和夜晚会出现湖陆风现象: A. 白天增温时,地面增温快,形成热低压,水面增温慢形成冷高压,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A 项正确;
12、B. 水库中心区夜晚温度较地面高,存在上升气流,白天为下沉气流,B 项错误; C. 热力环流的方向白天和夜晚不同,C 项错误; D. 晚上水面降温慢,地面降温快,水面形成低压,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四周吹向水库。D 项错误。 综合分析,A 项正确。 读“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题。 11. 图示时刻石家庄和合肥相比可能( ) A. 石家庄气温高,天气晴朗 B. 合肥气温低,气压高 C. 石家庄正在下大雪,气温低 D. 合肥有暴风雪,气温低 12. 此时,北京主要吹的风向为( ) A. 东南风 B. 偏北风 C. 西南风 D. 正南风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3、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6 / 17 试题分析: 【11 题详解】 石家庄位于冷锋后,可能正在下大雪,气温低;合肥位于冷锋前,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温 度高,天气晴朗。 【12 题详解】 具体一点的风向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符合的是偏北风。 考点:主要考查了锋面气旋和风向。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锋面气旋和风向判断的相关知识。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 图中正确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组合是 A. AB B. FDG C. IDG D. ACDE 14. 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强烈的环节主要是 A. E
14、 B. C C. B D. F 15. 海陆间循环 A. 不能更新各种水体 B. 破坏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C. 可以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 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 的矛盾 【答案】13. D 14. A 15. C 【解析】 【13 题详解】 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结合示意图分析: A. AB 为海洋上的水循环,A 项错误; B. FDG 为陆地内的水循环,B 项错误; C. IDG 为陆地内水循环,C 项错误;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7 / 17 D. ACDE 为海陆间的水循环,D 项正确。 综合分析,D 项正确。
15、 【14 题详解】 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 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强烈的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 为图中 E 箭头 所示,所以 A 项正确。 【15 题详解】 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意义重大: A. 联系和更新各种水体,使水资源得到再生,A 项错误; B.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B 项错误; C. 流水通过侵蚀、搬运、沉积可以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改变地形,C 项正确; D. 调配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D 项错误。 综合分析,C 项正确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6. 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A. 径流入海 B. 寒暖流交汇 C. 上升补偿流 D. 人工养殖 17. 对沿
16、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有 A. B. C. D. 【答案】16. B 17. A 【解析】 【分析】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8 / 17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 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洋流的分布 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6 题详解】 甲渔场为纽芬兰渔场,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交汇而形成,B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7 题详解】 分别为巴西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对气候有增温增湿 作用的是暖流,A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
17、视的是渔场的成因。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形成的。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3、北海渔场,是 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 成的。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A. 变质岩和岩浆岩 B. 岩浆和岩浆岩. C. 岩浆岩和变质岩 D. 变质岩和岩浆 19. 下列符合沉积岩突出特征的是 表面有大量气孔具有明显层理构造常含有动植物化石具有流纹特征 A. B. C. D.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 题详解】 根据地质循环中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分析, 左下角方
18、框中为岩浆, 三大类岩石重熔都可成为岩 浆,岩浆上升冷却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图中甲是由岩浆上升冷却形成,为岩浆岩;岩浆岩 和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情况下可以形成变质岩,所以乙为变质岩。综合分析,C 项正确。 【19 题详解】 陕西汉中校际联考高一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9 / 17 表面有大量气孔和具有流纹特征主要是喷出型岩浆岩的特征; 具有明显层理构造和 常含有动植物化石是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故 D 项符合题意。 20.下列有关气候现象与对应的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太阳辐射 B. 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海陆分布 C.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洋流 D. 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