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年最新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 文档编号:408460
  • 上传时间:2020-03-29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83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最新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 最新 河北邢台 第七 中学 历史 上册 期中 试卷 答案 解析
    资源描述:

    1、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 16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3030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 1.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 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 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

    2、王位。故 C 正确。 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 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 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 而是“托 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 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 于神;B、C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

    3、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 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3.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 A. 继承了秦国王位 B.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 灭六国统一天下 D. 修建万里长城 【答案】C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 / 16 【解析】 秦王结束了东周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统一了六国,自认为是“德高三皇,功过五帝”,C 正确;秦王不是继承王位称为材料中赞誉,A 错误;推行郡县制属于管理地方措施,B 错误; 修建万里长城属于巩固统一措施,D 错误。 4.秦始皇设立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其直接目

    4、的是( ) A. 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B. 直接管理全国军队 C. 加强京畿地区治安 D. 消除地 方割据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 秦始皇在中央设太尉一职, 但只是虚设其位, 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 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全国军队, 使权力更加集中, 因此 B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该措施加强的是君主专制,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强化中央集权 没有直接关系;C 选项错误,太尉负责掌握全国军事事务,其虚设不能加强京畿地区治安; D 选项错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未出现地方割据, 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

    5、项。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 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皇权至高无上 B. 朝臣参与议政 C. 皇帝任免官员 D. 地方服 从中央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 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 人的意志,突出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征,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朝臣参与议政 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不是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C 选项是皇权至上的具体体现;D 选项体现 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皇帝制度

    6、的突出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6.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 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 A. 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 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 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D.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3 / 16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 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 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 D 选项

    7、正确。A 选项错 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 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 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 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7.秦始皇在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下列对郡与县关系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 A. 二者同为地方行政部门,其地位是平等的 B. 二者同为地方行政部门,郡是县的上级部门 C. 郡的长官由中央任命,县的长官由郡守任命 D. 郡的长官由各县推举产生,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和县都是地方

    8、行政部门,郡是县的上级部门,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因 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郡是县的上级部门;C、D 选项错误,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 调动。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8.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下列有关这项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皇帝决定国家的法律以及政策 B.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不受制约 C. 皇帝决策要得到群臣一致同意 D. 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作为准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 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的决策并不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因此 C

    9、 选项符合题意。在 君主专制体制下,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皇权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9.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4 / 16 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院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皇室的权, 总是逐步升; 政府的权, 总

    10、是逐步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的时皇帝的权力逐渐加强,而宰相的权力逐渐缩小。西汉设立中朝,导致以丞相 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正确;魏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无关,错误;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正确;北宋设立枢 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正确。故答案为 A 项。BCD 三项不符 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时抓住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结合 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 10.比较秦代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说明的是唐代( ) A. 中央政府的官吏日渐增多 B. 皇帝

    11、通过分权方式得以集权 C. 尚书省拥有最高行政权力 D. 吏部权力等同于秦代的御史大夫 【答案】B 【解析】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5 / 16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丞相位高权重,唐朝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 牵制和监督,皇权得以加强,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秦代和唐代中央 政府官员的数量变化;C 选项错误,唐朝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具备最高行政权力;D 选项 错误,秦代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唐朝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 调动等事务,两者并不相同。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1.汉文帝曾派人“督监察御史”,唐朝

    12、丞相可“(弹)劾御史举不当者”,元朝规定“纠 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这些现象说明古代监察制度 A. 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 B. 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质 C. 以弹劾官员为主要内容 D. 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汉、唐、元三朝均对御史、“纠弹之官”进行监督,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 日益健全,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的素质,故 B 项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弹 劾,故排除。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监察制度 12. 隋唐以前, 官府设有谱局, 考定父祖官爵、 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13、 主要原因是 (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 不符;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 D 项。 13.参观北京故宫会看到下图所示建筑。这一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 ) A. 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B. 健全监督监察体制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6 / 16 C. 确保权力相互制约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机构是明朝内阁。结合所学可知,内

    14、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 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 始终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还受到司礼监的牵制,所以其设立的根本目 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内阁是中央机构,不涉及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与巩固大一统国家没有直接关系;B 选项错误,内阁不是监察机构;C 选项错误, 内阁设立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不是确保权力相互制约, 该表述不符合明朝史实。 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4.清朝军机处一日日程为:“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 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

    15、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辅助皇帝,决策国政 B. 协办军务,谋划战事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和“下发旨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有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 央和地方部门执行,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B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军机处谋划战事的职能;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机处陪同皇帝读写,赋诗作 画的活动。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5.我国元代和清朝都曾经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其主要相似之处是( )

    16、A. 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 B. 委派宣政院进行管理 C. 创设和推行土司制度 D. 设置理藩院进行统辖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 元朝设立宣政院作为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 官署,负责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 藩院。两者都是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是元朝设立的中央官署,与 清朝无关;C 选项错误,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到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7 / 16 清朝乾隆时期基本完成, 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 D 选项是清朝设立的中央官署,

    17、 与元朝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6.康熙在 1711 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 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根本用意是要求他 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 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 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该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 D 项。A 选项是老子的 思想,不符合康熙的

    18、特点;B 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C 选项是消极的思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本质 【名师点睛】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 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 总督, 加兵部尚书衔, 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从一品, 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 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 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

    19、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1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 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A. 假作公允以用来欺骗舆论 B. 使英国获得了最惠国待遇 C. 迫使英国对中国做了让步 D.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 1842 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内容,该条款 实际上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国关税 自主权的破坏, 不能体现假借公允对舆论的欺骗; B 选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协定关税的内容,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0、 8 / 16 与最惠国待遇无关;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侵犯,不是让步。故 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8.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英国:“我们终于可以减免税率了!” 德国:“我们的军舰可巡查贸易啦!” 日本:“伙计,把机器搬到中国去!”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符合“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 了! ”;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符合“伙计, 把机器搬到中国去! ”。 因此 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C 项。英国在 1842 年南

    21、京条约中已经获得协定关税权,1858 年的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A、B、D 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 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 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9.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 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

    22、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 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9 / 16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内容“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 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 毫无希望领导能力后, 转向了革命”可知这次战争的赔款是中国的财力所无法承受的, 导 致的结果是对满清政府失望转而革命,由此判断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 约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D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0.“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它 A. 得到了西方列强的一致认可 B. 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的步伐 C. 表明美国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D. 使美国侵华权益居列强之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门户开放”政策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门户开放”政策强调“利益均 沾”,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在华“势力范围”,有利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故 B 项符合题意; A 项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美国承认列强在华特权”并不是美国侵略中国 进入新阶段的原因,故 C 项错误;当时美国侵华权益也不是居

    24、列强之首,故 D 项错误。故选 B。 21.1884 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就当时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加强西北边疆的管辖 B. 配合收复伊犁的斗争 C. 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 D. 协助清军进攻吐鲁番 【答案】A 【解析】 【详解】伊犁地区收复于 1881 年,故排除 B;1877 年,清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 举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兵败自杀。年底,阿古柏的残部逃入俄境,排除 C;1884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0 / 16 年,左宗棠已经收复了新疆,新疆局势逐渐稳定,排除 D;1884 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 和事务,清政府根

    25、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故选 A。 22.某同学准备进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 ) A. 中日马关条约的全文 B. 清政府褒奖叶祖珪的祭文 C. 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 近卫师团在台湾的伤亡报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叶祖珪是清末海军将领,参与过黄海大战,逝世于 1905 年,与保 卫台湾无关,因此 B 选项符合题意。台湾是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各族人 民在爱国志士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 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

    26、五个 月,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其他选项均与这一课题 有关,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3.下列图片所承载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 A. 抵御列强侵略 B. 发动反清革命 C. 维护封建统治 D. 维护国 家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图 1 体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成果,图 2 反映了义和团 抗击八国联军的情景,本质上都属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因此 D 选项符合题意。 A 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 选项错误,两者都没有反清;C 选项错误,两者都体现了 反对侵略的性质,不是维护封建统治。故正确答

    27、案为 D 选项。 24.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 民面目的充分暴露, 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 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1 / 16 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C.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从题中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 使中国人民对 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更多

    28、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 义和团运动失败, 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 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使 人们对清政府态度转变,而没有体现出对帝国主义侵华方针的影响,故 A 项排除;戊戌变法 就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故 B 项排除;D 项是指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点睛: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 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中可以得出材料中认为的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然后从四个选项中得出正确答案。 25.

    29、 1931 年 9 月 19 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 11 月 4 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 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B. 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 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 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部分爱国人士要求国共两党放弃前嫌、共同抗敌的愿望,说明民 族危机的出现导致了民族矛盾激化。故 A 正确。 26.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 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 本由北

    30、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2 / 16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淞沪会战消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材料论述的是淞沪会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 武汉会战结束后,故错误,本题选择 A 项正确。 27.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 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 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 九一八事变前后

    31、B. 一二八事变以前 C. 西安事变前后 D. 八一三事变以后 【答案】C 【解析】 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 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 “打倒 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 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 共屠杀甚烈(1935 年后)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 政策(1931-1936 年底)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 1935 年 12 月瓦窑 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 1927-1937 年间。A、B 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 统一战线”,故排除。C、D 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

    32、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 当为最佳答 案。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 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 2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 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3 / 16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中国的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国

    33、的“它”指的是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故选 A 项;甲午中日战 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在鸦片战争以后, 推动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题意主旨 不符,故排除 B、C 项;抗日战争是在 1931 年至 1945 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D 项。 2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 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 马关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34、】 【详解】由“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 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辛丑条约中“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 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等内容一致,D 项正确; 马关条约是中日两国的条约,没有各国和 各国部队的相关条款,A 项错误;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中有关公使驻京的内容,不涉 及军队和军事占领内容,BC 项错误。 30.某班同学围绕“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别拟定了四个选题准备开展 研究。其中,最终将无法完成的是( ) A. 浅析明太祖朱元璋高度集权的目的 B. 明代内阁制度的创建及其发展趋 势 C. 明代宦官参政与内阁制的内

    35、在联系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 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沿袭明制不再设立丞相,因此 D 选项课题无法完成。明太祖朱 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于是下令罢除丞相职位,废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4 / 16 除丞相制度,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成祖 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权势得 以迅速提高,明朝皇帝又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而宦官参政,控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 日益黑暗,其他选项课题可以完成。故正确答案为 D 选

    36、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040 分)分) 31.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 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共 8 天的时间内,内外 诸司奏札多达 1 000 多件,共 3 000 多件事情。平均每天要处理 200 多件奏章、400 多件政 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一一处理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和内阁的职权变化。 简要谈谈你对明朝 内阁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 (1)现象:

    37、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原因: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废除丞相制度。 (2)职责: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变化: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权势得以迅速提高(或从侍从顾问发展到“部权尽归”) 。 认识和理解: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 治,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一一处理 好。”信息可知这反映了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现象。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5 / 16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

    38、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废除丞相制度。 (2)职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殿阁大学士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变化:依据图示中曲线变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权势得以迅速 提高。 认识和理解:结合内阁制度相关所学从内阁的职权、影响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说明。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 群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二 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然其“勇”之一字,未尝不轰全球人之耳, 电全球人之目也。 外人于此,则平日倡兵

    39、力瓜分、 和平瓜分之议,或涂红圈绿线于支那(中国) 地图谓某地为某国势力范围之企图,亦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 张枬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 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结果及其主要原因。综合材料二、三简要说 明,义和团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结果:失败 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意义

    40、: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 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在中国近代反帝斗争史上 写下光辉的一页。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一中“最恨和约,误国殃民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神助拳, 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及材料二中“外人于此,则平日倡兵力瓜分、 和平瓜分之议亦 未胆敢如前之猖獗耳!”等信息可概括得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6 / 16 (2)结果:依据材料二中“义和团今虽败师逐北,溅血横尸”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义和 团运动最终失败。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得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外人于此,则平日倡兵力瓜分、和平瓜分之议亦未胆敢如前之猖 獗耳!”及材料三中“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等信息结合义和团运动相关所学即可义和团 运动的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年最新河北邢台第七中学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0846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