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 历史 热点 单元 突破 现代 中国 经济 社会生活 变迁 解析 下载 _四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专题专题 06 06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难点梳理】【重难点梳理】 一、近代中国经济一、近代中国经济 (一)近代中国经济类别(一)近代中国经济类别 1 1、封建自然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2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3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 4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6 6、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二)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二)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是: 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阻碍民 族资本主义;
2、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 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 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 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 日益 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 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 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新民 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半
3、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二、现代中国经济二、现代中国经济 (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阶段 1 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 19491952 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 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 三改造。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1957 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2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5619761976 年)年) 全面建设的十年中, 八大
4、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 一五计划超 额完成。 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 针,急躁冒进,1958 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 性受挫。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 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60 年,党开始在农村纠左,并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恢复。文革十年,左倾错误直接波及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遭受到空前 的挫折和损失。 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民的抵制, 经济上也取得一定成绩。 3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能正确总结建 国历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 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 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7 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战略。1992 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 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 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知识深化(二)知识深化 1 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改变及教训、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
6、大改变及教训 第一次:建国初到 1956 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急于实现工业化。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 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
7、 核心内容: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工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吸收了 “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 化经营转变。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决定加快改 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 21 世纪。 教训:发展工业
8、,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 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 道路。 2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取得成就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制定 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根本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 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 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
9、验;理论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违背了实 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 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 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 【单元巩固训练】【单元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21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 ) 1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 “百货阗(充满)集” “西人所
10、购者, 以丝茶为大宗”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民族工业,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 破,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上海的国际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上海成为列强倾销 商品和掠夺原料的重要场所,故 D 项正确。 2据统计,1890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 5 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 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 710 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 30 元甚至
11、更多。而 1883 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 1 元多。这说明了( )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只是客观地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各地工人彼此之间及其与农民之间的 收入差距,并未提及相互间的矛盾状况,故 A 项错误;工人的工资水平未必与当地的经济发 展水平成正比,而且直隶地区呈现的是农民而非工人的工资水平,故 B 项错误;工人工资的 增加,显然是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表现,故 C 项正确;D 项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 误。 3(2018钦州一模)下表为 189519
12、11 年间,江苏开办的 140 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 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创办者身份 企业数量 资本额占比 官僚、士绅 47 家 67% 买办 7 家 7.2% 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 89 家 20%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D民族企业投资多元 【答案】D 【解析】18951911 年,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入侵,故 A 项错误;表格中展示的 是在 18951911 年江苏地区民族企业的不同投资来源和所占资本的数额,只属于民族工业 初步发展的表现之一,可知当时该地民族企业投资多元,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题目中并 未牵涉近代民族
13、工业与封建经济的比例问题,故 C 项错误。 4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 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 )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1903 年”国家的机构依然是清王朝统治,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故 A 项错 误;材料所述这些措施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利的,故 B 项正确; “实业救国”在晚 清时期是一项民间活动,非官方机构活动,故 C 项错误;材料的前半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