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解析版).docx

  •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 文档编号:408001
  • 上传时间:2020-03-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63.2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解析版).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历史 热点 单元 突破 20 世纪 世界 经济政策 调整 创新 解析 下载 _四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3 页 专题专题 11 2011 20 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重难易错易混点】【重难易错易混点】 考 点 盘 点 1. 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 新政的历史背景。 2.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5.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2、教训。 6.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11.1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一、知识梳理 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广大劳动人民相对贫困。 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表现 1929 年 10 月下旬,华尔街股市崩溃。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3)影响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

    3、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它们加紧对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4)胡佛政府的措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断恶化。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及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2)特点: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 金融: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等。 第 2 页 共 13 页 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推行“以工代赈” , 兴办公共工程。 社会

    4、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 ;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4)影响 直接影响: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改善。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重点剖析 1.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 具有干预经济、 关注民生、 协调发展等特点, 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2

    5、. 概念阐释“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 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指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11.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知识梳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 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 (2)“滞胀”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调整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 2建立“福利国家”

    6、(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 济安全。 (3)历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 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 年代以后,缩小 “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 3 页 共 13 页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 化。 (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3)作用 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

    7、,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 “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形成: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 10 年的持续增长, “新经济”问世。 (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重点剖析 1. 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 易错易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11.3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到新经济政策 一、知识梳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第 4 页 共 13 页 (3)评价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

    9、配。 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 资 本家经营。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二、重点剖析 1. 易错易误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 社会主义过渡。 2. 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3. 新经济政策的“新” (1)所有制形式:允许

    10、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11.4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知识梳理 (一)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第 5 页 共 13 页 (1)苏联的建立: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

    11、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3评价 (1)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 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措施 结果 第 6 页 共 13 页 二、重点剖析 1. 图示识史巧记斯大林模

    12、式 2.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功绩 (1)特点 经济:实行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2)功绩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成果。 赫鲁晓 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 显露 (1)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 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 倡种植玉米 (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 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 益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但无法 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 勃列日 涅夫改 革 赫鲁晓夫改 革造成苏联 社会混乱 (

    13、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 负担。1975 年以后, 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 期 戈尔巴 乔夫改 革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 苏联 出现严重社 会危机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市场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 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 农场 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 功,之后改革转向政 治领域,最终导致国 内局势的

    14、失控和苏联 的解体 第 7 页 共 13 页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为打败法西斯,夺取卫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单元巩固训练】【单元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 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 安无倾。 ”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

    15、是( ) A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C20 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答案】D 【解析】选 D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 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非公 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因此 D 项说法不能为材料观点提供依据,本题答案为 D 项。 2 “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 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 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6、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 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出现上述认识的时间应 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答案】B 【解析】选 B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苏俄通 过发展商品经济、 允许商品的流通起到巩固经济联盟的作用, 而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 策时期是允许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商品的流通,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 B 项。 3从 1928 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 粮食。 下表是 1928

    17、 年至 1931 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这表明( ) 192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1 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7.4 835.4 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3 第 8 页 共 13 页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答案】B 【解析】选 B 由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收购的粮食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 国家采购粮食主要是为了出口,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 B 项正确。 4 斯大林选集载:苏维

    18、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 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 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 B认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C将采用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选 C 依据材料内容“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 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可知此题在探讨苏联工业化资金的来源, 故 A 项错误; 工业化是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而不是之前, 故 B 项错误; 此题在探讨苏联不能采用西方的 办法来吸收工业化资

    19、金, 同时又不能采用借外债这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采用一种独 特的筹集工业化资金的方式,即用农业补给工业,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了西方 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故 D 项错误。 5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 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 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B 【解析】选 B 20 世纪 50 至 8

    20、0 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 B 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 革,故 A 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 影响,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方向,故 D 项错误。 6美国学者指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 第 9 页 共 13 页 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 掉头而去” 。 这主要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21、D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答案】D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的“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是指苏 联最高统治者中的主体部分放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明显放弃这 一体制,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 D 项。 7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 17.5%。在个 人收入方面,19201929 年,占美国人口总数 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 入从 7 492 美元提高到 13 114 美元。上述现象( ) 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 B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

    22、持续繁荣 D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答案】D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但最高收入人群不一定增加对工 业企业的投资,故 A 项错误;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一书,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19201929 年”不符,故 B 项错误;一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期的经济繁荣恰逢总统柯立芝任内,被称为“柯 立芝繁荣” , 但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后来直接导致了 19291933 世界经济大 萧条,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个人收入悬殊,非消费主体却是高收入群体,这势必导 致社会购买力下降,直接导致

    23、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故 D 项正确。 8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 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 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 1930 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材料表明胡佛( ) 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 B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 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 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答案】B 第 10 页 共 13 页 【解析】选 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 “还建议国 会对公

    24、共工程增加拨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不符合史实,国 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总统开创的;C 项“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不符合题意;D 项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材料反映不出来。进一步可知,B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 正确。 9 “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 了 1939 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 1929 年 6 月。来自商业社会 本身的抵制, 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 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 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B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C无法彻底帮助

    25、美国恢复经济 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节 【答案】C 【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分析选项,A 项是新政的作用,但与题意不 符;B 项说法错误;C 项符合题意,材料“到了 1939 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 倍,但仍然少于 1929 年 6 月”说明了这一点;D 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0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 GDP 比例统计表,表中内容反映出(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26、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A 【解析】选 A 表格中数据显示第一、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 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 11(2018武汉调研)19701973 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5.8%。但是 19741980 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 4.6%,其中 1975 年还出现 0.3%的负增长。1973 年以前,法国的 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 10%以内, 但在 1974 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 15.2%, 此后直至 1981 年, 这一数字基本均在 10%以上。这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 ) A “福利

    27、国家”制度弊端日显 B “滞胀”状态长期存在 第 11 页 共 13 页 C “混合经济”效果逐渐降低 D步入“新经济”转型期 【答案】B 【解析】选 B 材料没有表明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经济状况是“福利国家”制度弊端导 致的, 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法国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经济停滞不前、 通胀率的上升, “滞胀” 状态长期存在,故 B 项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经济滞胀,使得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 干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出现,而非效果逐渐降低,故 C 项错误; “新经 济”转型期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12

    28、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 认为她执政期间(19791990 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 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 ) 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 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 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 【答案】A 【解析】选 A 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 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 1945 年之后,在理论上存

    29、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 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 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 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 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 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 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 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 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

    30、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 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 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15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 (10 分) 【答案】(1)体制:美国:市场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第 12 页 共 13 页 利弊:美国:利: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 对缺失。 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计划经济体制易陷入僵化,导 致

    31、效率低下。 (2)努力:美国:国家加强干预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主导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 体系。 苏联:通过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力图打破斯大林体制束缚。 【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 注意联系所学及材料“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 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 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 另一端是由 美国来代表的, 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 经济自由的缺乏, 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

    32、威胁”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后 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分析与认识。 对于美国的努力要注意结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进行分析解答; 对于苏联的努力要注意联系战后的改革归纳 总结。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萧条前 金融危机前 19191929 年 19802007 年 新兴产业 收音机销售额由 4 500 万美元增加到 8.42 亿美 元 金融地产业占 GDP 份额由 15.1%上升到 20.7% 汽车产量由 150 万辆增加到 540 万辆 信息技术产业占 GDP 份额由 3.9%上升到 8.7% 建筑业产值由 120 亿美元增加到

    33、540 亿美元 商业服务业占 GDP 份额由 6.2%上升到 12.1% 传统产业 农业衰落,出口肉类价格下降 88.9%,出口小麦 价格下降 33.3%;农场破产率由 6.4%上升到 17.7%;煤炭、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不 同程度下滑 制造业占 GDP 的份额由 20% 下降到 11.6% 浙江大学历史系编20 世纪世界史 以上表格描述了产业变革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 请你选择其中可对比的某些数据予以 分析探究。 (要求: 选择合理数据简要提出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探究, 事实无误, 知识正确,逻辑严密,并且得出历史启示。)(12 分) 【答案】 第 13 页 共 13 页

    34、选择合理数据简 要提出问题 示例一:19802007 年,金融业的上升,制造业的下降是金融危机的 原因之一 示例二:19191929 年建筑业的上升,农业的衰落是经济危机的原因 之一 利用知识进行分 析 示例一:金融业上升,虚拟经济膨胀,金融投机盛行,金融风险增加, 2008 年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业首先引爆的;传统制造业的下降,造成大 量失业,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加剧社会的恐慌 示例二:建筑业上升,房地产业兴旺,推动购房消费及相关的贷款业 务,金融风险上升;传统农业衰退,农业劳动力失业大增,已潜伏危 机,当股市泡沫无法支撑时,全面经济危机爆发 历史启示 示例: 以上分析可见, 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

    35、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 科技进步一方面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造成 结构性失业。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都存在着新兴产业兴起,传统产业 比重下降的情况。 因此本题重点需要阐释说明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与经济危机之间的 关系。 所以在阐述部分需要说明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导致的结果及传统产业的衰落导致的 结果,最终得出启示,即新科技革命在带来经济繁荣时也往往带来危机;科技进步一方面促 进生产力发展, 同时也对传统产业带来冲击, 造成结构性失业。 人们在对新科技欢呼的同时, 应该保持危机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解析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0800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