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历史课件学习培训模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史之乱-历史课件学习培训模板课件.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史之乱 历史 课件 学习 培训 模板
- 资源描述:
-
1、1、这是一场叛乱;2、它发生在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所以没有成功改朝换代;3、它的名字由两个主要叛逆首领的姓氏构成;4、它是中国文化由开放走向封闭的转折;5、发生在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左拾遗,故后世称其
2、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诗风:沉郁顿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春天的京城,乱草丛生,林木荒芜。破:攻破,怵目惊心,仿佛诗人的心也破碎了;深:荒芜之状,无人打理,满目凄然。“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首联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叙述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
3、的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花使我眼泪溅落;鸟惊心:鸟使我心中惊惶;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愈哀,表达诗人遭逢离乱时痛苦的心境。使动?&移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春季的三个月,战祸之长;抵万金:家书难得;写出战火纷飞下,诗人与亲人离散日久,极度思念家人,盼望得到音讯的心情,引起人们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写头
4、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能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对比情节交融乐景衬哀情黍离之悲思亲之痛衰老之哀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笼:将烟、水、月、沙四者融合在一起,互文的修辞手法;第二句:揭示时间地点,点题,为下文听到商女歌声做铺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真正“不
5、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亡国之音。在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互文借古讽今讽刺封建官僚豪绅沉湎酒色,不思国事的腐朽灵魂表达诗人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焦急与爱国情怀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
6、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2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