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真题速递、考点精讲与精练习:必修一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高考真题速递、考点精讲与精练习:必修一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高考 速递 考点 精练 必修 1.2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第第 2 2 讲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真题速递真题速递 1 (2019江苏高考2) 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 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 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 C 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 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 A 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 故 B 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2、D 项错误。 【答案】C 2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 “皮币”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 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 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 C 项;材料“称为皮币 ” ,而 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 B
3、 项;材料“ 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 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 D 项。 【答案】C 3 (2019.4浙江高考27) 【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 察州” ,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 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 “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 “郡守不得面奏事, 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 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4、 A B C D 【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 “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 嬗变而成” , 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 故正确; 根据材料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 又置一监” ,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 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 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 ,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正 确,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 (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 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
5、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 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 D 项正确;唐 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 A 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 族入仕,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 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 C 项错误。 【答案】D 5 (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
6、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 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 B 项; 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 A 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 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 C 项;察举制是汉代以 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 D 项。 【答案】B 6 (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 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
7、必先下尚书 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 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 A 项错误;中书省起草诏令, 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诏令制敕亦必 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 C 项错误; 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 省”相符,故
8、D 项正确。 【答案】D 7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 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 、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 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
9、凤 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 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 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C 项正确;结 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 (2018海南高考2) 汉书云: “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 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10、项错误;春秋战国时 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 臣无百年之柄” ,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 C 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 制度已经建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 (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 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 礼记 射义 说:
11、 “射侯者, 射为诸侯也。 射中则得为诸侯, 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 , “猴”便是“王 侯”之“侯” ,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 陈留耆旧传 曰: “雀者,爵命之祥。 ”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 “射雀 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 B 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 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 尚武健身,
12、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基本情况如表 2 所示。 表 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
13、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 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 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 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根据表格 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 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 (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凡钱粮、兵甲、屯
14、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 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 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 批准” ,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 A 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 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说明地方有一定 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
15、和吏部负 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 故 C 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2 (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
16、非 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 A 项错误;B 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行省制度不 属于监察制度,故 C 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3 (2017 江苏 3)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 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 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解析】A 项错误:材料中看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
17、行 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 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D 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出省能下手,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 【答案】C 14(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 25) 表 1 表 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
18、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这应该是汉朝削弱封国设置郡 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 中央集权的威胁日益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A 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 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央官制,B 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 边境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国家综 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 朝汉景帝时期就开始削弱藩国,地方王国控
19、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 选 C。 【答案】A 考纲解读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从汉至元政治从汉至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制度 的演变的演变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 常以选择题的形式 出现,材料题亦不少 见 知识梳理知识梳理 考点一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
20、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 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21、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 和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考点二考点二 选官
22、、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邻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 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 (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 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精讲考点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