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讲解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讲解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讲解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题型 讲解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型讲解与练习题汇编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这类文章涉及面广,包括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等等,所论多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高考选材往往反映比较新或比较陌生的知识,它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从表达方式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具有观点鲜明、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色。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一般论述类文章中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人们认识过程中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加以概括归纳的词语。具体是指: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念;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表现
2、文章主旨的概念等。所谓“文中”,是就所提供的阅读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而言,一般指的“概念”是在文中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语境,这一概念的意义也许就不复存在了。方法突破(一)寻找文中有效区间1.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有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2.锁定答题区间极为重要。一般而言,凡是该概念出现的地方,都可能是要点所在,尤其是该概念最先出现的地方,往往信息量比较大。(二)从四个“入手”理解句意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
3、些语句都有凸显其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类题目,此时就
4、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有一点必须牢记,那就是面对高考设置的理解统领句或总结句类题目,必须慎而又慎地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范围,切不可疏忽大意,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等。考点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阅读者需要的新鲜的、重要的、关键的信息,排除次要的、无用的信息。“整合”是把经筛选后获得的有用信息,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概括、加工。设题八大陷阱1.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
5、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或概念,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感考生的。2.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3.武断绝对命题者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4.强加因果原文中没有关系的两件事物,强行增加关系,强拉硬扯,常用词语:因此、所以等。5
6、.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6.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重曲作者观点。7.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可能发生的(又称“或然”)表述为必然发生的(又称“必然”),以及前期与后期(前、后,现在、将来)混淆。在辨析此项时,应注意时态类词语。重点关注:现在、目前、过去、迄今为止、之后,到目前为止,
7、现在所见;必然、一定、必将;也许、可能、估计、尚未、如果、未必;等等。8.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感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与原文意义上有区别。方法突破1.走好三步,解决问题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章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与原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区别,命
8、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整合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2)遥远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而是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虽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
9、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3)潜在信息:“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即有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或者这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那个问题。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1.论点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1)论述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论述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
10、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常见位置有: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2.论据定义: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要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应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
11、象概括的结果。3.论证方法论述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论述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
12、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在论述文中,常见的错误论证方式主要有论据与论点的论证关系错误和论证结构关系判断错误两大类。方法突破常见设错方式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中心论点当作分论点来概述。2.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错误。论点出现的位置可能在论据前,也可能在论据后。命题人在命题时,选项中经常会出现“引用论证了的观点”“从等方面论证了”考生在解题时,要找准论据所对应的论点。3.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选项中常见的表示论证方法的词语有对比、引用等,考生要根据文章的
13、具体内容判断选项所提及的论证方法是否正确。4.论证结构分析错误。常见错误方式有:添加或减少某一论证环节;混淆并列式论证与层递式论证;错置论证前提,选项中有两个或多个并列论述的内容时,往往将某一论述内容强制设置为分析其他内容的前提。5.关注选项中出现的一些特殊词语。如辩证、多角度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等。考点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准确地从中找出这种观点态度(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或喜爱什么,或厌恶什么,或提倡什么,或否定什么),对蕴藏
14、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够通过辨别筛选,提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没有明显表现出作者观点态度较复杂较含蓄的文章,要能够通过分析归纳,较准确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准确地叙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方法突破准确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把握文本思想内涵。文本的思想内涵体现在文本论证的观点和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上,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可以从段落入手,根据各段落论证的观点来确定。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体现在具体的论点上,也体现在论据上,所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论据入手,根据论据体现的意思来确定作者的思想等。3.合理推断思想观点。能够体现文本思想内涵
15、的作者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依照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延展的思想观点,就需要考生对文本中体现的观点态度进行推断后得出,这就要注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从是否绝对化、是否符合文本的整体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频题型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地球因其宜居环境成为我们的家园,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颗温驯的星球,而只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当中恰好处于适合人类生存的状态而已。在地球的历史上,既有长达上千万年的严寒,也有持续数百万年的酷热和暴雨。地球的气温在数十亿年间一直在发生长时段的周期变化。因此,衡量全球变暖,需在人类视角下进行。在讨论地球气候变化时,“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地质学家把地球历史上
16、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称为大冰期。衡量大冰期的时间尺度是百万年。当我们把观察尺度从百万年降低到十万年时,就可以观察到大冰期内较小的冰期和间冰期。相对较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冰期,相对较温暖的时期则是间冰期。与大冰期相对的是地质学家所称的温室期,温室期的地球上没有任何大陆冰川(包括南北极)。当前的人类生活在约1.1万年开始的一次间冰期当中,比起约1.8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期,如今的年平均气温已经高了15。科学家预计,下一个冰期将在约9万年后到来,“千里冰封”的世界到那时会再度降临。地球上为何存在这样大冰期温室期的周期,大冰期内部又为何存在冰期间冰期的
17、循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假说是以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的“米兰科维奇循环”。米兰科维奇推测,冰期与间冰期的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取决于离心率、地轴倾斜度、北半球夏至位置等因素。至于大冰期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提出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太阳系在银河系当中的位置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学古生物学方向的学者吴会婷说,地质史上气候变迁会对生物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20多亿年前的全球性成氧事件导致了真核生物的出现,2.5亿年前的超大型火山爆发事件,使得全球气温增高、海水缺氧和酸化等,造成当时地球上的生物大量灭绝,颠覆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面貌。和地球历史上这些漫长的周期和剧烈的变
18、化相比,人类在数千年文明史当中经历的气候变化显得微不足道。比起天体和板块运动,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造成的影响看起来也像是沧海一粟。在科学界,全球变暖问题也曾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争议。然而到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确实存在。这种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全球变暖由此才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我们发现,当下地球上生物物种数量、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幅度,实则已经远远超过了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的最惨烈、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吴会婷说,“目前,科学家正深入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过程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用大数据分析趋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牛羊打嗝放屁释放甲烷
19、,野猪觅食破坏土壤都会增加碳排放。其中,畜牧业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重视,野猪活动排碳则是科学家在2021年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不过,比起这些动物活动,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消费才始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导因素。地质学家很少关注十万年以下尺度的研究问题。对于存在了46亿年的地球来说,一百万年也不过是须臾而已。但是,在属于人类的时间尺度上,接下来一千年乃至一百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谓迫在眉睫。保护环境,努力维持适宜的气候,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归根结底是在保护人类自己。(摘编自第四纪大冰期遇上全球变暖,人类生存环境究竟是冷是热?,科技日报2021年8月1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20、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的气温存在起伏变化,现在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状态也只是暂时的。B.在地球处于大冰期的时段里,间冰期的平均温度一般要高于冰期的平均温度。C.米兰科维奇认为冰期与间冰期的百万年计的周期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D.气候周期循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球轨道变化、板块运动、太阳系在银河系当中的位置或为影响因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地质学家观察尺度下的气候周期划分,并提出人类如今正处于一次大冰期中的论断。B.文章列举真核生物的出现、超大型火山爆发事件来证明生物的演化会受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C.文章将生物大灭绝时的生物、
21、气候情况与现在比较,论证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同气候变化的关系。D.文章通过区分地球和人类不同的时间尺度及论述气候变化的成因,阐明了关注全球变暖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气温的高低变化存在周期性,所以气温升高也是正常的变化趋势,人类无需担忧。B.全球变暖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是因为已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确实存在影响。C.动物活动虽然不是排放温室气体的主导因素,但也已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D.人类如果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应主要解决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家白木的长篇历史小说传国玉玺,通过传国玉玺在南北朝时期
22、曲折离奇的迁徙故事,把这个时期纷纭复杂的历史烟云巧妙收拢了进来,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优秀作品。许久以来,人们对六朝有些低估,因为朝代更迭频繁,历史事件庞杂,所以研究得不透,文学表现更是少之又少。但当时南北有很多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民族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带来了文化的多样化,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文化,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众多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中的统一使得中华民族在浩荡的历史进程中异彩纷呈,蓬勃壮丽,在多样性中保持强劲的凝聚力。文学的自觉就是从南朝开始的。过去文史哲是不分的,诗经里好多
23、作品不是文学,真正的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审美的东西,就始于南北朝的昭明文选。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三大文学批评巨著,都出现在那个时期。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郦道元的水经注更是集大成之作。民族融合一方面让中华文化更加苍劲、丰腴,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认同、文化的凝聚。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是文化成员承认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能使这个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以传国玉玺在那个时代的流离转徙作为故事线,串起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五十年,这是个非常聪明的方式。传国玉玺
24、是一个象征,它既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李斯刻在那上面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中国境内的任何一个民族即便再强盛或再落后,再凶悍,他们的首领同样认为没有这个东西就是白板天子,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它发源于汉文化,散发至整个中华大地。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是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文化的认同。这一点通过传国玉玺的传承就可以看出来。传国玉玺在南北朝时期见证的历史风云,更是一部文化史诗。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意义非常重要。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鸿篇巨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而且还具有开创性和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