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概论 知识点 串讲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 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三、测震学。主要研究具体的八个方面:一、基本烈度的制定及地震区划烈度值。二、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三、地壳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四、震源物理的研究;五、地震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研究;六、地震观测系统的布局及新型地震仪器的研制;七、地震预报工作的综合研究;八、模型试验的研究。一、地震学基本概念一、地震学基本概念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
2、成线,称为等震线。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地震学基本概念地震学基本概念 地震是一种自的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
3、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二、地震基本数据 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2)近震;3)远震。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M固液之间-液态)。地震波速度阶梯状跳跃 上下介质状态相同,性质变化显著。如地幔中的细层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有显著变化 同一层,根据假设,推出地震波速度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两种特殊情形:一种是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称为低速层),另一种
4、是随着深度增加速度异常增加(称为高速层)。地球介质 近震时,地震波入射至界面上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波形转换。P,SV波会产生转换波,SH波不会,P-SV,SV-P。因为他们不是水平面内振动 远震时,考虑曲率,snell定律有。地震波的折射反射转换pvirvir222111)sin()sin(P P,S S纵波横波;c c在地核界面反射,i 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K K通过外核的纵波;PP表示PKPPKP;I I内核的P P波,J J内核的S S波;p p,s s表示由震源向上传播的射线P:在震中距为100度的范围内,P将作为地震记录的第一个震相清晰地显示出来。一超过103度,其振幅就变小,
5、这是因为进入地核的阴影区所致。当看到弱小的波时,一般认为那是在核幔边界上由于衍射而产生的,这类似于莫霍面衍射的Pn波。S:在震中距最大为100度的范围内,S往往以比P还大的振幅在地震记录上显示出来。超过100度时,虽然开始进入了地核隐区。PP、SS(地面反射波):这两个震相在震中距超过20度是就开始与P或S分离。pP、sS:当发生深震时,在30-100度附近,在P、S之后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pP和P的到时差,以及sS和S的到时差,往往随着震源深度不同而差别很大,因此对确定震源深度非常有用。PcP、ScS、pPcP、sScS(外核反射波):PcP、ScS或者是PcS、ScP常在震中距在30-40
6、度左右显示出来各种震相 地震走时表,即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表,是根据地震图中各种震相来编制的,是分析地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P,S和其他一些体波走时曲线斜率随震中距增大减少,说明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瑞利波和洛夫波走时曲线为直线,说明速度恒定,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波是且只能是沿表面层传播。S-P走时差依赖距离比较多;pP-P走时差依赖于深度。因此可以获得震源深度和震中距。地震走时表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第三节 反演问题反演问题二、地壳的探
7、究二、地壳的探究1.一个误区一个误区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内部是液体,地壳是表面凝固着一层硬壳。现代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部大多数深度的介质一般比钢还硬,地壳地壳下面并不软下面并不软。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一一、探索的、探索的历史历史2.地壳底部的发现地壳底部的发现 大陆 35km;海洋 5-8km3.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 地震观测表明,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的厚度不同。纯纯路径路径面波面波 加利福尼亚,南太平洋地震;瑞典,喜马拉雅地震加利福尼亚,南太平洋地震;瑞典,喜马拉雅地震 在核幔界面核幔界面处,P波速度从13.72 km/s下降为8.06 km/s;S波速度从7.2
8、6 km/s下降为0。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地核的物质组成和状地核的物质组成和状态与地幔不同态与地幔不同。S波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四、地球液体核的发现 丹麦地震学家英格莱曼(Inge Lehmann)于1936年首次发表证据说,在外核之内有一月亮大小的内核英格英格莱曼莱曼五、地球内核的发现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不同,地球可分为地壳、上下地幔和内外地核等几个大构造单元。以下过渡层,是十分明显的。(1)壳幔界面莫霍面(M面)(2)幔核界面古登堡面(G面)(3)内外核分界面(L面)(4)上下地幔的过渡层 布伦的地球分层布伦的地球分层模型模型(P50)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正演问题:提出地球的初
9、始假定模型,并假定可能的地震波速度,去预测理论走时。反演问题:先用观测走时给出距离,并由此推导出速度分布以及地质构造。典型例子:对地震断裂源的研究第三节 反演问题主要概念 断层:静态定义:上盘,下盘,走向 动态定义:断层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左旋断层,右旋断层 断层的形成原因(两个主要力:水平挤压力与重力)弹性回跳原理(最大静摩擦与滑动摩擦,运动趋势,与最终滑动,这里的滑动是以波的形式体现,所有近场效应都有波的表现)第五章 断层,震源机制解与板块构造主要概念 地震与应变能的释放 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应变能转化为热能(克服摩擦力而消耗掉了),只有百分之几的应变能转化为地震波。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
10、热能地震波能量 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 地震能%155.7200100302121主要概念 震源机制解(初动:定义为相对震源径震源机制解(初动:定义为相对震源径向运动向运动)远离震源为黑色,靠近震源为)远离震源为黑色,靠近震源为白色白色 压缩与舒张是从应力角度看的。压缩与舒张是从应力角度看的。从密度角度看,黑色部分密度变小,白从密度角度看,黑色部分密度变小,白色部分密度变大色部分密度变大主要概念 空间球与空间断面辅助识别:正断层 与重力一起作用,断面较陡。冲断层 与重力相反,断面较缓 走滑断层辅助识别:主要概念板块 A板块 B洋脊洋脊 大陆漂移(现象上合理,动力原因未解释清楚)海底扩张(洋中脊与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