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学 教育 知识 能力 知识点 总结 归纳
- 资源描述:
-
1、 中学中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知识点 1.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 3近代教育近代教育 (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 204. 20 世纪后的教育世纪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 术的现代化 5. 5.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人口功
2、能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 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 6. 6.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 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 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 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第
3、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 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7. 7. 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1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 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 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8.教育与科技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 1
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 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2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 手段; 第三,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第四,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9. 9.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 1)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 具有
5、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2 2)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 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 识形式的平行性 11.11.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 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 12.2.学生
6、文化的成因: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 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3.13.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4.14.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 (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 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
7、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 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 ,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 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 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强调研究与活 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5)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力基础,以 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
8、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6) 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 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即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 是通过讲述 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15.15.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16.16.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 (2)质性方法; (3)教育叙事研究; (4)教育随笔 17.1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3)制定研究计划; (4)教育研
9、究资料 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18.18.教育文献络检索的方法教育文献络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1919. .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0.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 理想 2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0、 22.22.我国教育基本目的的基本特点:我国教育基本目的的基本特点: 第一,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3.23.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 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24.24.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
11、任务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 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基本任务: (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 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25.2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12、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626. .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 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7.27.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的教育。 28.28.建立学制的依据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
13、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 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9.2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 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0.30.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2)公共性; ( 3)免费性;
14、(4)基础性; (5)普及性 31. .制约课程的因素。制约课程的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32.3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 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以便使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
15、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33.33.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 习,而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34.34.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改造的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 “社会改造” ;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2)课程内容。社会中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
16、,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课程组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 课程。 (4)学习方式。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 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5.35.人本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 人” ; (3)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 (4)组织意义学习。 36. 36. 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 (2) “过程与方
17、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 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 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7. .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 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 、学科顺序(课程开 设顺序) 、课时分配(教学时数)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 文件,是课程计划的
18、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 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 信息媒介,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38. 38. 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9、。 39.39.教课书编写的原则教课书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 学法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课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 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40.4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2)斯克利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 评价模式。 41.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社会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 (3)开发实施条件; (4) 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
20、利用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7)发挥络资源的作用。 42.42.我国基础教育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革的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 景) 。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43.4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重建课程结构 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 44.44.“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 (1
2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3)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54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 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6.4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
22、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 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 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 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4747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第二,恰当处理 学校对综合实践
23、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 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 合起来。 48.48.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 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 人”转变 49.49.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
24、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 系看,教师是教育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 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要特别注 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 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 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0.50.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学生观 (1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