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无衣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青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表达技巧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课题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杜甫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2.作品介绍(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2)内容:风、雅、颂。(3)形式: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3.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
3、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朗读明大意1.以读促悟(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诵读,再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进行诵读。(2)老师范读。强调诗歌的语气、语调例句 句式特点 语调岂曰无衣? 设问语气 升调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 降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肯定语气 紧
4、急快速(3)请全班同学朗诵全诗。(4)师生集体朗读全诗。2.理解课文预设: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明确:重点字、词、句。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共同行动。裳: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偕行:一起前进。学习活动二:研读悟大旨探究讨论一: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强烈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
5、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情感。探究讨论二: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探究讨论三: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与子偕作”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
6、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探究讨论四:“与子同裳”“与子偕行”分别说明了什么?明确:“与子同裳”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与子偕行”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探究讨论五:联系背景,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活动三:演读赏大美1.朗诵视频欣赏。2.学生上台展示:抽查两至三个学生进行演诵,演诵完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以及思想情感。3.合作探究为什么我们能够把这首诗读得这么美呢
7、?请从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以及情感美加以分析。明确: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正因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形式:(1)韵脚:袍、矛、仇、裳、行。(2)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字眼,对事物反复进行了描写(赋)不同穿着 修整的物品 目的同袍 戈矛 同仇同泽 矛戟 偕作同裳 甲兵 偕行(3)重章复唱: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都基本相同或十分接近。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泽”、“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
8、、“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4.欣赏武警合唱队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三、延伸学习活动四:拓读显大智批判性思维: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点拨:(1
9、)从“仇”字的本义来看 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2)从诗经使用“仇”字的情形看东汉毛亨传诗经,在具体运用“仇”与“雠”这两个字时,对其意义是分得很清楚的:“仇”表示“匹合”、“伴侣”;“雠”表示“怨雠”、“雠敌”。 秦风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音qi)”,同样也应作“伴侣”、“匹偶”讲,对于一起从军的士兵而言,就是“同伴”、
10、“战友”;若解释为“雠敌”、“敌人”,则与诗经用字的体例格式不合。(3)从无衣遣词造句的特点看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因而,“同仇(音qi)”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应该一致。“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音qi)”,即同伴,一起从军。(4)从无衣全篇的表意看诗歌描写的侧重点是秦民相约从军的情况及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了军人衣服匀着穿,武器帮着修,团结友爱,偕作偕行的精神。至于战场杀敌一节则尚未涉及。从诗歌描写的这个主要内容来看,将“与子同仇(音q
11、i)”解释为和你一起从军,结为同伴战友,与全诗意境也更协调。小结:因此,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同仇”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与子同仇”的“仇”,应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附:板书设计(撰稿:欧婷)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 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的审美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展开联想
12、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美读诗歌,深入体会诗歌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点拨。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去欣赏一处美景,感受一段深情,品味一种理趣。 二、知人论世1.走近诗人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
13、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解读文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
14、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三、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听读,明意象1.听音频正音:滟滟(yn) 皆似霰(xin) 汀上白沙(tng)纤尘(xin) 捣衣砧(zhn) 碣石潇湘(ji)2.析意象(1)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明确: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其中“月”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本诗按照月亮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学习活动二:诵读,赏诗美1.梳理层次师生合作诵读,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有几幅图景?具体分工:生(110句)、师(1116句)、生(1726句)、师
15、(2734句)、合(3536句)。(教师要在学生读时跟读,保证情感的充沛,气息的流畅贯通。)明确:月下之景:(18)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月下之思:(916)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月下之情:(1736)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四幅图景: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2.赏景物美齐读18句春江花月图。(1)思考:春江花月图上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意境特点: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
16、体会画面之美。示例: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3.赏哲理美齐读916句月下沉思图。(1)思考:这一层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这是一幅高远澄澈宁静凄迷的图画。(2)此景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17、感和思考? 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引发诗人对人生的观照,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有待无穷的惆怅之情。在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4.赏情感美指名朗读1736句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1)鉴赏思妇怀远图。学生齐读。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的表达作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卷”与“拂”
18、表明思妇不堪思念之苦,徒做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不去”“还来”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鉴赏游子思归图。教师范读。本段文字是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的?明确: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学习活动三:美读,品诗韵再次欣赏朗诵视频。
19、美读全诗。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摹山范水的景物诗,是一首“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诗人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优美深邃的意境。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伴着音乐再来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全班,悠扬、充满朝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
20、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女生,缱绻、委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男生,真情、昂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全班重复读两遍):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四、拓展延伸1.“人生代代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