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无衣教学设计.docx

  • 上传人(卖家):青草
  • 文档编号:4051553
  • 上传时间:2022-11-07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60.2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无衣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青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学 设计
    资源描述:

    1、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表达技巧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课题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杜甫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2.作品介绍(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2)内容:风、雅、颂。(3)形式: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3.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

    3、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朗读明大意1.以读促悟(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诵读,再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进行诵读。(2)老师范读。强调诗歌的语气、语调例句 句式特点 语调岂曰无衣? 设问语气 升调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 降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肯定语气 紧

    4、急快速(3)请全班同学朗诵全诗。(4)师生集体朗读全诗。2.理解课文预设: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明确:重点字、词、句。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偕作:共同行动。裳: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偕行:一起前进。学习活动二:研读悟大旨探究讨论一: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强烈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

    5、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情感。探究讨论二: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探究讨论三: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与子偕作”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

    6、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探究讨论四:“与子同裳”“与子偕行”分别说明了什么?明确:“与子同裳”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与子偕行”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探究讨论五:联系背景,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活动三:演读赏大美1.朗诵视频欣赏。2.学生上台展示:抽查两至三个学生进行演诵,演诵完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以及思想情感。3.合作探究为什么我们能够把这首诗读得这么美呢

    7、?请从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以及情感美加以分析。明确: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正因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形式:(1)韵脚:袍、矛、仇、裳、行。(2)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字眼,对事物反复进行了描写(赋)不同穿着 修整的物品 目的同袍 戈矛 同仇同泽 矛戟 偕作同裳 甲兵 偕行(3)重章复唱: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都基本相同或十分接近。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泽”、“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

    8、、“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4.欣赏武警合唱队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三、延伸学习活动四:拓读显大智批判性思维: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点拨:(1

    9、)从“仇”字的本义来看 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2)从诗经使用“仇”字的情形看东汉毛亨传诗经,在具体运用“仇”与“雠”这两个字时,对其意义是分得很清楚的:“仇”表示“匹合”、“伴侣”;“雠”表示“怨雠”、“雠敌”。 秦风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音qi)”,同样也应作“伴侣”、“匹偶”讲,对于一起从军的士兵而言,就是“同伴”、

    10、“战友”;若解释为“雠敌”、“敌人”,则与诗经用字的体例格式不合。(3)从无衣遣词造句的特点看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因而,“同仇(音qi)”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应该一致。“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音qi)”,即同伴,一起从军。(4)从无衣全篇的表意看诗歌描写的侧重点是秦民相约从军的情况及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了军人衣服匀着穿,武器帮着修,团结友爱,偕作偕行的精神。至于战场杀敌一节则尚未涉及。从诗歌描写的这个主要内容来看,将“与子同仇(音q

    11、i)”解释为和你一起从军,结为同伴战友,与全诗意境也更协调。小结:因此,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同仇”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与子同仇”的“仇”,应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附:板书设计(撰稿:欧婷)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形象。思维发展与提升 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的审美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展开联想

    12、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美读诗歌,深入体会诗歌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点拨。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去欣赏一处美景,感受一段深情,品味一种理趣。 二、知人论世1.走近诗人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

    13、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解读文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

    14、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三、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听读,明意象1.听音频正音:滟滟(yn) 皆似霰(xin) 汀上白沙(tng)纤尘(xin) 捣衣砧(zhn) 碣石潇湘(ji)2.析意象(1)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明确: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其中“月”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本诗按照月亮行动轨迹展现了“月”意象的四种状态: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学习活动二:诵读,赏诗美1.梳理层次师生合作诵读,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有几幅图景?具体分工:生(110句)、师(1116句)、生(1726句)、师

    15、(2734句)、合(3536句)。(教师要在学生读时跟读,保证情感的充沛,气息的流畅贯通。)明确:月下之景:(18)月色无垠、月色纯净。 月下之思:(916)人生无尽、宇宙永恒。 月下之情:(1736)思妇怀远、游子思归。 四幅图景: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2.赏景物美齐读18句春江花月图。(1)思考:春江花月图上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 白沙不见。意境特点:空阔纯净、清幽柔美、朦胧恬静。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

    16、体会画面之美。示例: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3.赏哲理美齐读916句月下沉思图。(1)思考:这一层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这是一幅高远澄澈宁静凄迷的图画。(2)此景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17、感和思考? 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引发诗人对人生的观照,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有待无穷的惆怅之情。在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4.赏情感美指名朗读1736句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1)鉴赏思妇怀远图。学生齐读。赏析“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的表达作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卷”与“拂”

    18、表明思妇不堪思念之苦,徒做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不去”“还来”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鉴赏游子思归图。教师范读。本段文字是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的?明确: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学习活动三:美读,品诗韵再次欣赏朗诵视频。

    19、美读全诗。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摹山范水的景物诗,是一首“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诗人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优美深邃的意境。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伴着音乐再来有感情的朗诵全诗:(全班,悠扬、充满朝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

    20、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女生,缱绻、委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男生,真情、昂扬):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全班重复读两遍):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四、拓展延伸1.“人生代代无

    21、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那么,面对生命的短暂,你将如何面对?是消极懈怠,还是积极进取?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示例:(1)消极懈怠。宇宙浩大,个人渺小,一个人终其一生即使再努力,力量也是渺小的,或许也只是白折腾。还不如善待自己,让自己平稳安适地度过这短暂的人生。(2)积极进取。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积极进取是人生的主旋律。虽然人生短暂,但我们不去奋斗,不去争取,就不会有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前行。从个体来看个人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众人的力量确实巨大的。也许,一代人的奋斗是有限的,但一代代人接继奋斗,终会赢来胜

    22、利的曙光。2.布置作业,课后巩固(1)背诵全诗。(2)搜集古诗中借用春、江、花、月、夜来抒情的诗句,并写出你的理解感受。附:板书设计(撰稿:戴向艳)将进酒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在劝酒放歌中抒发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演读。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

    23、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的将进酒。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 将(qing)进酒,“将”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诵读,通诗韵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歌。2.朗读展示,师生评议。3.诵读指导: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等几个方面上,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

    24、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具体地说,表现在:音顿疏密对比;音尾长短对比;音高抑扬对比;音量轻重对比;音速徐疾对比。4.齐读。学习活动二:研读,悟诗情1.这是一首“劝酒歌”,谁劝谁喝酒? 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2.为何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3.怎样喝酒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快“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豪爽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1)开

    25、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颖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

    26、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学习活动三:品读,析形象1.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理想遭遇挫折后的他,内心世界更为丰富。让我们深入文本,看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白。 探究内容:透过 (具体诗句)

    27、,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分析、概括。2.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预设:(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手法: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怀才不遇的李白。(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时行乐。诗人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其中的“必”、“还”最具表现力,充分表达了李白的乐观自信,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李白。(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真的是“但愿长醉不愿醒么?”不,这是壮志难酬的愤激之词,既然是报国无门,到不如做一个留名的“饮者”,唱出那“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壮志难酬(不得志)的李白。(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

    29、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 狂放的李白。3.知人论世: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生发复杂情感的缘由。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4.品读小结: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的,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为悲-欢-愤-狂。悲悲叹人生短促;欢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愤

    30、激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狂放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学习活动四:演读达神1.听读:听名家濮存昕深情朗诵将进酒,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2.师生配合,在多媒体音乐背景下演读全诗。(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烹羊宰牛且为乐,(师)会须一饮三百杯。(生)岑夫子,(师)丹丘生。(生)将进酒,(师)杯莫停。(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师)陈

    31、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师)五花马,(生)千金裘,(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三、拓展提升 1.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2.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进一步感受古代文人对世事的感慨。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

    32、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小结: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附:板书设计 (撰稿:谢红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懂词作,品味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之美。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词作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体会词中所蕴含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另一面。教学重点 感悟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33、。教学难点 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演读。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2.解题: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乙卯(mo):北宋熙

    34、宁八年(1075)。3.写作背景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二、文

    35、本研读学习活动一:诵读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凄婉哀伤。2.诵读指导(1)“不思量,自难忘。”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36、鬓如霜。”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学习活动二:鉴赏1.梦前(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

    37、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一个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的老者形象。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正是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

    38、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却不无夸张,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难、心境之凄凉。2.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久别重逢,没有出现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此时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可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

    39、尽在其中了。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3.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肠断处”指孤坟。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虚实结合,感情深挚,充满了凄婉哀伤的调子。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三、延伸拓展探究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

    40、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2.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附: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无衣教学设计.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05155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