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科版2022-202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运动 新教 2022 2023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运动 全部 教案 课时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2.1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 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
2、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
3、习积蓄强大的学习动力。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大气层组成。2.知道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3.能从地球的结构、运动、气候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2.愿意与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有综合考虑他人意见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技术与科学探究相互促进的关系。重点重点: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地球知识,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难点难点: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橡皮泥、
4、地球仪、泡沫球(或塑料球)、彩笔、橙子、勺子、吸管、小刀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单元首页的地球图片。)对于地球,我们十分熟悉,现在我们将视角投向外太空,从外部观察我们生活的地球。2.提问: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预设:球形。)地球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转。)3.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预设:地球超过40亿岁。昼夜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呢?)4.揭题:我们能做一个地球模型来表达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吗?(板书:我们的地球模型)学生独立
5、思考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写下“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1.过渡:在此之前,你对地球的知识了解多少?这是我们的课前调查,仔细阅读并提出你的问题。2.展示: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前调查表并汇总大家的观点。3.交流:指导学生小组研讨、交流。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学生1:我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会自转,也会绕着太阳转。主持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学生2:我知道地球超过40亿岁了。学生3:我想知道昼夜是如何形成的。学生4:我想知道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4.小结:大家对于地球的知识的了解很多也很杂,接下来
6、我们一起利用气泡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探索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过渡: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今天,我们就是小小科学家,请大家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2.指导:展示活动帮助卡和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小组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教学提示:此处要求学生细化步骤,一定要有具体的操作,不能只有大概的思路。)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小组1:我们用三种不同
7、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用不同颜色在塑料球体上绘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利用橙子和吸管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我们的模型有的切开后能直观地反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的能反映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有的能让我们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现象,探究相关问题。主持人: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小组2: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表达的研究方向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都能用于科学研究。主持人: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小组3:我们可以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严格按照比例制作,更精确地表达地球
8、知识;可以把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制作得更美观;可以在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用轮轴代替吸管,使“地球”转动得更方便。主持人: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没有。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4小结:制作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以及检验我们对于地球的认知是否正确。往后,我们要积极尝试制作其他的模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用模型准确表达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小组研讨、交流学生小组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设计意图: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把已知的地球知识表达在模型中,并在制
9、作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内化知识。拓展1小结:地球是一个围绕着太阳转的超过40亿岁的球体。2布置任务: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常用的地球仪。3提问: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个地球模型上获得哪些知识?(预设:陆地和海洋名称、国家名称及其分布、南北半球、经纬线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是一次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拓展,也是活动的总结。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的;地球的表面分布着陆地与海洋;地球仪是最常见的地球模型,地球仪能转动。另外,我们知道了模型是研究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常用工具。今天我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将会在我们后续学习的探究实验中继续使用。板书教学反思
10、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学生通过之前不断地学习、积累,对地球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还是杂乱的。因此,先做课前调查,再课上讨论、整理,最后完成已知地球知识的气泡图,能帮助学生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并让其结构化。而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分享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老师注意及时引导和鼓励。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且有关宇宙的知识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在讨论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认知应做适当引导。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2.2昼夜交替现象教案课题放大镜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
11、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太阳光照射”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这两个因素会被学生作为一种常识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正是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 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
12、来。然后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把自己的假设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假设;模拟实验验证假设;交流实验结果;集体研讨各种假设的不同与相同;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究。最后总结得出我们需要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确定哪一种假设与事实相符。学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的成因却比较模糊,有过探究经历的学生就更少了。在前概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这个关键因素常常表现出不理解或不确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及地球自转因素,但并不等于他们能合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如果同时考虑地球的公转,他们有的甚至会改变
13、原有的解释或给出更多的假设。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会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作为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重点重点:利用模拟实验验证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难点难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
14、的验证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手电筒、地球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半被照亮的地球的图片。)这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另一半呢?(预设:正在上课的我们正处于白天,根据手中的地球仪,可知相对的另一半正处于黑夜。)2.追问:这种现象会发生变化吗?(预设:会。当太阳光照到另一边的时候,我们会从白天变成黑夜。另一半则会变成白天。)3.揭题: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这种现象称为“
15、昼夜交替”。(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思考并了解白昼和黑夜的特征。设计意图: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因此选择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然而学生对于常见的生活现象不一定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由此就引出了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1. 提问: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预设: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完成活动帮助卡。3.交流:科学家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假设进行论证,最终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是小小科学家,大家四
16、人一组,交流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设?学生1:我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2:我认为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3:我认为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4:我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4.提问:通过组内交流,大家有什么发现?(预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可以有很多种。)5.过渡: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刚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发现了多个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怎样才能验证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做实验。)
17、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探索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1. 展示:出示实验器材,展示实验帮助卡2.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组1:能证明“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观察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小组2:不能证明“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假设,依据是观察到地球模型只有固定的一半被手电筒照亮,没
18、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小组3:不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没有光源,无法出现昼夜。小组4:能证明“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主持人: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小组5:假设和假设。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地球与太阳运动关系的不同。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根据集体汇报帮助卡设计意图: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有了新的认知,才能让
19、学生产生亲自做模拟实验去验证哪种假设才是真正的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因素以及哪种假设才是与事实相符的动力。设计意图:每位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模拟实验,还要认真观察他人的实验,聆听他人的观点,让学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认识,最后在研讨环节分析出它们的本质不同是因为地球的运动状态不同。拓展1.过渡:如果根据模拟实验我们还是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来确认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预设:上网查阅资料、翻阅相关书籍等。)2.拓展:同学们提供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地球运动的新证据,再对这些解释进行排除和修正,直到形成最终的解释。课堂小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
20、,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板书教学反思本课分为“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两部分,整体按照“假设验证解释”的设计进行。在提出假设环节,要注意在问题抛出之后,不立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组内交流,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更多思考。在模拟实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在分工合作方面耗时过久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前将分工合作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使他们明白科学分工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有些小组记录时仅仅简单地打“”或“”,没有体现出合作讨论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组员,既能在
21、小组内纠正浅显错误,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结束时,学生能明白科学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每一个真理的诞生都不简单,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课题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3课。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科书中,列举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地心说”以托勒密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地球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日心说”是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22、提出的,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当然,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教科书罗列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对比分析,了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的进步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