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知识梳理、考点突破与真题归类: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知识梳理、考点突破与真题归类: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热点 知识 梳理 考点 突破 归类 文言文 阅读 答案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突破与真题归类 文言文阅读 考情解读考情解读 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 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 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 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
2、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 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 可忽视。 重点知识梳理重点知识梳理 一一、粗读,明白文章大意粗读,明白文章大意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考生在第一遍整体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找出文中的人 和事,尽量把文中相关的地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呼;主角是谁,与他人有什么关系,有怎 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质,行为有哪些特征;事有几件,由谁所为;事与事有何关联,有什么思想意义。 粗读时,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此时只要能“以意会之”,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 粗读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 1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
3、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 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2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述人物时,往 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 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串了起来。 3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人物传记,从司马迁
4、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 他的祖先,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 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 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封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 多此一举之作。 4借助分析概括题目的选项信息,去理解文言文的传主信息。 “分析概括题”尤其是选出“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 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
5、言虚词以及 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语境。 二二、细读,突破关键语句细读,突破关键语句 分析关键词句,对文章做进一步解读。在这里重点强调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解答问题,这是解答所有阅读 理解性试题的关键。在文言文中,对所有问题的解答,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关键词的理解上,而古汉语中的 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绝大部分都不止一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还会产生出一些新 的意义和用法,倘若脱离了上下文,要对这些词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 应当注意的是细读并不代表每个词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特别是对一些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词语, 只要知其所指即可,不必深究。 同理,对于一些不在设题区间
6、,不影响理解文意的一些难懂的晦涩词句也不要过于纠缠。 三 比对,分析综合信息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给选项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选项 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的所指是否契合。 具体而言,应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明要求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 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 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 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读全文 要以试题为依据,对
7、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 选的范围。 3找信息 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对于信息筛选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题,要从文章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其隐含信息。要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 关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 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或遗漏、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巧比对 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 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
8、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 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 【难点探究】【难点探究】 难点一难点一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 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 不同。 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 “乎”一 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 “以”可作介词、 副词、连词、助词, “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
9、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 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 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 法也不相同。 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 而是实词, 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 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 。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 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 。 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同样能帮 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 ,常有动词“做、干”
10、之类的意义,可如果在“因为长句,歌 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 , 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 3认定其一,代入定夺 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 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课文的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如果考生对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能 够认定其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相应的试题中的语句,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 则可以判定为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1、相同;反之,则不同。 难点二难点二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断 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汝是大家子 (5)用“即” “乃” “则” “皆”
12、 “本” “诚” “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 示否定判断 梁父即楚将项燕。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且相如素贱人。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 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
13、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 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14、。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 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特别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 ), 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 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 是)动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
15、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文: “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 “张良问道
16、: 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 b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c王见之曰: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大王看见了问道: 把牛牵到哪里? ” d何伤乎?(论语) 译文: “有什么担忧的呢?” e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 “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 f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g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b谁为哀
17、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 “(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d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e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 “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f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 “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译文: “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8、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的。 ” (4)用“之” 、 “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呢?” 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译文: “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下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 “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译文: “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 “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 “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 “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
19、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 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 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译文: “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 ,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 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我回来时)府吏叮
20、嘱我。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译文: “(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 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 “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 “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 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
21、于补语的 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 “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 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 覆之以掌。(促织) 译文: “用手掌覆盖蟋蟀。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 (2)格式:动于(或:乎,相当“于”)宾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 “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 且立石于其墓之
22、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 生乎吾前。(师说) 译文: “在我的前面出生。 ” 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 “(他,指项伯)比我大。 ”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 “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 5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此之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 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
23、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 “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 “千里马。 ”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 (3)格式: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