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高考历史专题辅导与训练全国版课件4.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版高考历史专题辅导与训练全国版课件4.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高考 历史 专题 辅导 训练 全国 课件 4.14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 资源描述:
-
1、20版高考历史专题辅导与训练全国版课件4 微专题一中国古代爵制改革微专题一中国古代爵制改革【精研考题】【精研考题】(2019(2019全国卷全国卷T45)T45)历史历史选修选修1:1:历史上重大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回眸(15(15分分)材料秦朝推行的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制,始创于商鞅变法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继续沿用“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深览经远之统,思
2、复先哲之轨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分土画疆,建爵五等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封邑”,爵位爵位由子孙承袭。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由此,面面向文武官员的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将
3、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5分分)(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和曹魏末年“五等爵五等爵”的授予对象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各自
4、作用。(10(10分分)【解析】【解析】第第(1)(1)题中秦题中秦“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创于商鞅变法制创于商鞅变法,故属于法家思想故属于法家思想;曹魏末年曹魏末年“五等爵五等爵”仿照周仿照周礼礼,“或以进德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或以酬功”,重视重视“德德”,故属于儒故属于儒家思想。第家思想。第(2)(2)题题“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为奖励军功所设制为奖励军功所设,故故对象为军人对象为军人,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秦统一的完促进秦统一的完成成;“五等爵五等爵”制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制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故有利于巩故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固司马氏的统治,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为晋
5、朝建立奠定基础。答案答案:(1)(1)“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制反映了儒家思想。(5(5分分)(2)(2)对象对象:“二十等爵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五等爵”主要主要授予官员。授予官员。(4(4分分)作用作用:“二十等爵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激发了军队斗志斗志,促成秦统一促成秦统一;“五等爵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晋朝建立奠定基础。(6(6分分)【备选真题】【备选真题】(2017(2017全国卷全国卷T44)T44)历史历史选修选修
6、1:1:历史上重大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回眸(15(15分分)材料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凡二十五篇”,制罪制罪“二十五等二十五等”,定罪定罪1 5371 537条条,“条流苛密条流苛密,比于齐比于齐(北北齐齐)法法,烦而不要烦而不要”。宣帝。宣帝“更峻其法更峻其法”,导致导致“上下愁怨上下愁怨”、“内外离心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法令明审,科条简科条简要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将其作为制定开
7、皇律的主要参考,并并“采采魏、晋刑典魏、晋刑典,下至齐、梁下至齐、梁,沿革轻重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取其折衷”,成文成文“十二卷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废除“前代鞭刑及枭前代鞭刑及枭首首”等等“苛惨之法苛惨之法”,“以轻代重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化死为生”;定罪定罪500500条条,删繁就简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比旧律减少死刑8181条、流放刑条、流放刑154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疏而不失”。据隋书据隋书(1)(1)根据材料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
8、革的特点。(7(7分分)(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定的意义。(8(8分分)【解析】【解析】第第(1)(1)题通过材料对比隋代和北周的法律制度题通过材料对比隋代和北周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注意从关键句子注意从关键句子“并并采魏、晋刑典采魏、晋刑典,下至下至齐、梁齐、梁,沿革轻重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取其折衷”“”“废除废除苛惨之苛惨之法法”“”“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中归纳出特点中归纳出特点,注意语言的精练。注意语言的精练。第第(2)(2)题根据题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科条简
9、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并采魏、晋刑典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下至齐、梁,沿革轻重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取其折衷,成文成文十二卷十二卷”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得出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等等;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结合所学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益的借鉴。答案答案:(1)(1)特点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减轻刑罚;对之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
10、而不繁琐。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每点每点2 2分分,回答回答3 3点得点得7 7分分)(2)(2)意义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每点每点2 2分分,共共8 8分分)【精析考点】【精析考点】归纳改革的背景、性质的一般规律归纳改革的背景、性质的一般规律1.1.改革背景改革背景:(1)(1)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根本原因。根本原因。(2)(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阻碍
11、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主要原因。要原因。(3)(3)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内忧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等财政危机、政治危机等)、外、外患患(民族危机民族危机)必要条件。必要条件。(4)(4)改革力量改革力量:阶级条件阶级条件组织条件。组织条件。(5)(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思想条件主观主观条件。条件。(6)(6)内部、外部因素内部、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直接原因。因。2.2.改革的性质及分类改革的性质及分类从性质看从性质看:(1)(1)奴隶社会的改革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2)(2)封建性质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确立封建制度的
12、改革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阿里阿里改革。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的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3)(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俄国18611861年改革年改革,日本明日本明治维新。治维新。失败的改革失败的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微专题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微专题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精研考题】【精研考题】(2018
13、(2018全国卷全国卷T45)T45)历史历史选修选修1:1:历史上重大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回眸(15(15分分)世纪金榜导学号世纪金榜导学号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与其他皇帝的“二年二年”难以区分。此外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更易产生
14、混乱。汉武帝首次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封禅”泰山时泰山时,创制了创制了“元封元封”年号年号,将当年称为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后,直到清朝末年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本、越南等国。据据 日日 宫崎市定中国史等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1)根据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6分分)(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5、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的历史意义。(9(9分分)【解析】【解析】第第(1)(1)题根据材料题根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以及以及“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纪事”可以看出之前的纪年是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可以看出之前的纪年是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帝、诸侯王各自纪年。根据材料“汉武帝首次汉武帝首次封禅封禅泰山时泰山时,创制了创制了元封元封年号年号,将当年称为将当年称
16、为元封元封元年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可以可以判断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判断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第(2)(2)题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具体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可以从纪年本身的优点、可以从纪年本身的优点、统治需要以及对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角度分析。统治需要以及对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角度分析。答案答案:(1)(1)旧的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旧的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王各自纪年;(3;(3分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年号全国各地通用。用。(3(3分分)
17、(2)(2)方便纪年方便纪年;(2;(2分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一;(3;(3分分)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影响深远影响深远;(2;(2分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2分分)【备选真题】【备选真题】(2016(2016全国卷全国卷T45)T45)历史历史选修选修1:1:历史上重大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回眸(15(15分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公元398398年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
18、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太祖”“高祖高祖”等等庙号受到祭祀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享有政治军事特权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为了不违违“天子七庙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这一儒家礼制,孝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