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园本培训3: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035048
  • 上传时间:2022-11-05
  • 格式:PPT
  • 页数:26
  • 大小:2.3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园本培训3: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培训 区域 活动 幼儿 行为 观察 评价 课件
    资源描述:

    1、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2015.10.14 主要内容:1.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 2.如何撰写区域活动案例什么是观察?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为什么要观察?指南颁布实施后,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巨大挑战。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也是教师扎实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在区域活动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解读幼儿行为,能让教师及时追随孩子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目标,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观察什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创设的环境、内容,

    2、材料的观察。包括幼儿的兴趣(喜欢什么区的游戏、喜欢的游戏内容有哪些、哪些材料是幼儿最喜欢的等)、需要、专注力、情感态度、交往方式以及产生的疑惑等。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的目的性随意:有些教师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浮于表面,随意扫视观察,缺乏观察的目的性,驻足时间过短。2.角色定位不准,没能适时介入:有的教师没有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而是充当了指挥者的身份武断介入干扰幼儿游戏,幼儿游戏过程中介入过多。3.对幼儿的情绪照顾不周:在区域观察中,有些教

    3、师发现幼儿出现问题时,急于介入,没有耐心观察幼儿活动的后续发展,从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4.与班内其他老师配合不紧密,沟通不及时:在观察区域活动前没有与配班老师明确分工,导致老师观察片面,忽略其他区域幼儿,没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幼儿,也没能全面重点的观察幼儿。一、如何观察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 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观察可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1.环顾扫描式观察 2.定点蹲守式观察 3.重点跟踪式观察1.环顾扫描式观察 这种观察是以环顾四周,全局扫描的方式.面向幼儿参与活动所选择的所有区域和参与区域活动的所有幼儿而进行的整体观察。一般在区域活动的开始或结束时采用,其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班级全体幼

    4、儿区域活动的进展和整体状况。借助于这种观察,教师可以获得全班幼儿开展了哪些活动内容,集体参与活动积极主动的状态及氛围等相关信息.了解班级幼儿在主题和区域的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偏好,在某些区域是否存在扎堆参与的现象:也可以粗略了解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参与了什么主题,充当了什么角色,使用了什么材料,身心投入的程度等。2.定点蹲守式观察 定点蹲守式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于某个区域进行蹲守式观察,凡是选择并进入到被确定为观察区域的幼儿,都被纳入观察对象范围,而一旦离开了该观察区的幼儿.就不在被观察范同了.这种观察适合于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个区域或一个内容主题中幼儿活动的状况.可以获得幼儿活动更加具体

    5、的动态过程.如,幼儿操作材料的熟练程度,与同伴交往的言行与表情,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游戏角色的分配与扮演.游戏情节的丰富与否,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活动目的的坚持与变换频率等。3.重点跟踪式观察 跟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个别教育的实际需要.事先确定一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全程观察他们在区域活动中探索,操作与交往等全部行为状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确定为观察对象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就追随到哪里.这种观察适合于了解个别幼儿在区域活动全过程中的情况,有助于把握个别幼儿活动的兴趣与需要,及其相关的经验与活动发展的水平。在区域活动中,重点跟踪式观察是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前

    6、提和基础。对于上述三种观察方式,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发展和区域活动开展的实际,综合而灵活地加以运用。多种记录法 运用多种记录法,帮助教师对幼儿区域中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并做深刻的观察记录与反思,继而明确自己在区域观察、研读中如何去支持幼儿发展,帮助老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升经验、提高认识。1.案例记录法 如:案例“编辫子的启事”在后面的壁橱上出现了两个可乐瓶做的娃娃,她们的两边都垂着长长的毛线,教材的暗示性很明显。二个星期后,已有近半数的幼儿操作过,兴趣渐淡了。怎样才能让幼儿再次激起对材料的兴趣呢?一次,我发现沁沁编的辫子有长短后,有了!我脱口而出:“咦,真奇怪,我给娃娃的辫子准备的是一

    7、样长的毛线,为什么辫子编好后就不一样长了呢?”沁沁收起了笑容,抿了抿小嘴,显然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是被人拉过的。”马上有人回应。“毛线可能是有弹性的。”沁沁还是没有发声。我接话:“这样吧,明天如果有人去编辫子的话,就请你去找找原因好么?另外,老师还会在里面放一些新的毛线,请大家一起来发现新秘密。”此后几天,我一会儿将各种不同材质的线提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线的粗细、弹性、韧性等等,同时记录、比较不同材质的线编织出的效果;又过一段时间,我提供一些辫子的不同编法示意图,让幼儿自己探索、学习编织法“两股”、“三股”、“四股”;再过一段时间我再增加一些小发卡、小蝴蝶结等装饰品增加幼儿游戏操作的兴趣

    8、。在不断的调整、充实中,幼儿始终保值着浓厚的操作兴趣,不知不觉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反思:区域活动中老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行为、思想,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空间,促进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多元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让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果实。2.图表记录法。图表记录可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也能从记录表中体现幼儿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更好地进行解读和反思,促进各类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设计的图表记录内容包括:区域的人数、材料的运用及活动技能、持续情况、分析与反思等。也通过图表记录

    9、,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以及区域的设置是否有引力,基本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为下一阶段的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3.照片记录法 以照片形式捕捉孩子活动瞬间,成长的脚印。如:幼儿在探索“纸桥”过程中,第一次尝试在纸桥上放一块积木,纸桥还是稳稳的。第二次,增加两块积木,纸桥下陷了。随着积木数的不断增加,纸桥终于承受不住了,倒下了。孩子们还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把积木摊开来放,纸桥容易承受,如果堆在一起,纸桥很快下陷。在这过程中,教师细心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的记录孩子的情况,又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筛选、分析、评判,从而对孩子的成长以科学的引导。4.幼儿作品记录法 孩子活动后,记录孩子的作品,包括绘画作品、手

    10、工作品及动脑筋的操作板块等,这可是了解、分析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直接的依据。5.微格记录法 对于交往困难和良好交往的典型事件,采取微格记录法,记录事件发展的过程、情境、交往双方的言行、表情等等。它不仅可以反映出幼儿活动的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助于老师引发深入思考,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促进孩子发展。6.交流反思记录法 班上的两位老师,结合自己在区域中的观察,进行交流沟通。根据记录进行各案分析,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商讨对策,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反思再教育,使两位老师达成教育的一致,有效促进幼儿发展。二、如何评价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 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总要伴随着对幼儿行为

    11、的评价,即幼儿哪些行为是适宜的,是值得肯定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是消极的。对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适宜行为,教师只有抱有某种比较明确的期望,观察才能真正成为教师指导的依据。1.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 区域活动是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由性,积极主动性的活动形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活动的区域,材料,同伴,以及活动的内容主题和活动方式,并且能够表现出身心投入的专注和持续,是幼儿适宜行为的基本表现.而发呆,无聊,无所适从,甚至长时间的旁观行为都是消极的。2.幼儿在活动区能否产生典型的活动主题及形式 这里典型活动的主题是指在特定区域环境中发生的与此环境相适应的活动内容主题.如,在

    12、结构区能够积极参与建构游戏,在阅读区能够选择图书进行阅读或看图讲故事;在表演区能够利用玩具,布景,图片,道具等材料进行有主题的,有角色扮演的活动等.相反,在一定区域中,幼儿从事与本区域环境不致或相违背的活动形式,则是不适宜的行为。3.幼儿的活动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或者在刚开始时.幼儿需清楚自己的活动意图,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甚至能够制定活动的计划,并能够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或计划表现出持续的努力和尝试.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幼儿能够尽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或者在努力后能够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积极表现.而盲目活动或缺少规划,随意改变活动区域或主题

    13、,随时中断自己的尚未完成的活动任务.是幼儿区域活动质量不高的表现.4.幼儿是否遵守活动的常规和游戏的规则 区域活动是高度自主的活动,在自选活动中。幼儿够自觉遵守班级的整体秩序和活动常规,能够意识到和遵守区域空间对于人数规模的限制,能够与同伴共同遵守游戏规则等,这都是适宜的行为.而捣乱和干扰别人,与同伴推挤或冲撞,争夺玩具或材料等,违反区域活动的基本秩序,都是不适宜的行为。5.幼儿能否与同伴和材料积极互动 在实物操作中,幼儿能够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物品,玩具,教具,道具等活动材料,甚至能够在注意到不发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什么是案例?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发生后的描述和反思,一

    14、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是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行为问题等,这也常常被称之为“个案”。案例的特点 第一、故事性。即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它是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事实进行研究的,是生动事例的再现,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这个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第二、典型性。即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并且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给老师带来许多思考,今后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知道该如何应对。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

    15、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第三、问题性。即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撰写案例的基本形式 1.案例背景 即与案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是否真正能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2.案例描述 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能反映主题的内容,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描述的细致。(1)展示问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最大的特点在于明确的问题意识 (2)解决问题.这是案例的主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应细致描述.3.反思和分析(案例反思)(1)对行为的反思 (2)对理论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园本培训3:区域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评价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03504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