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过关训练:文言文文意理解和分析题答题技巧(原卷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过关训练:文言文文意理解和分析题答题技巧(原卷版).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必考 题型 过关 训练 文言文 理解 分析 答题 技巧 原卷版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高考语文必考题型过关训练:文言文文意理解和分析题答题技巧 考点解读考点解读 文言文文意理解和分析题题通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 角度基本是选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做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错误项中的大 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四个选项有时会依选文内容的 特点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别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侧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人生不 同阶段的成就等。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点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 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
2、析的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 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 果,等等。新的考试大纲明确增加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对文学常识等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高 考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要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视。 技巧点拨技巧点拨 错误类型错误类型 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 命题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放在不对应的时间段,从而出错,比如做官的时间段,施政等某种行 为的时间段等。 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自后汉书景丹传) A.景丹才学突出,办事
3、干练。他在王莽新朝时以言语科优秀被举荐为固德侯的相国,又以办事干练著 称,升任朔调连率的副官。 B.景丹颇得器重,深受拥护。建武二年,光武帝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时,任命景丹为骠骑大将军、栎阳 侯,后又被群臣推举为大司马人选。 C.景丹有军事才能,能征善战。曾大败王郎的部队并追击十余里,又跟随光武帝在羛阳打败五校,使 对方五万人投降。 D.景丹为国尽忠,临危受命。陕县贼人苏况攻破弘农,活捉郡守。景丹当时以带病之身率军到郡,十 多天后逝世。 【解析】B 项“任命景丹为骠骑大将军、栎阳侯”表述错误,骠骑大将军不是在建武二年任命的。 对应原文:世祖即位,诏举可为大司马者, 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帝曰:“景将
4、军北州大将,是其人 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乃以吴 汉为大司马,而拜丹为骠骑大将军。建武二年,定封丹栎阳侯。 总结:从原文看,骠骑大将军是在世祖即位时封的,而栎阳侯是在建武二年任命的,所以面对这种错 误,同学们要找出主人公的职位变化信息,然后一一对应分别上任的时间段。 二、某个词语翻译错误二、某个词语翻译错误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题肢出错。 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
5、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 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 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 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受到宠信,他考 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王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 盐舟,吏
6、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 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总结:以上例题是在事例分析的部分出现个别词语翻译错误,同学们只要对照原文句子翻译准确即可。 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来推测,比如“约言”中的“约”,本身就是简约的意思,跟错误的选项 中“极有文才口才”是截然不同的。 三、夸大事实三、夸大事实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例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自史记叔
7、孙通传)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解析】D 项错在“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原文为“鲁有两生不肯行”,叔孙通“遂与 所征三十人西”,由此可见“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的只是“两生”,也就是两个儒生。 总结:同学们做题时,如涉及细节,尤其是数量、时间等信息时,要严谨、准确地判断分析。 四、涉及的对象错误四、涉及的对象错误 命题者故意把某些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8、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出自宋史李迪传)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本题答案为 D 项。 A 项中的本体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 的是他的曾祖。原文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C 项“不畏众怒”表述有误,依据原文“周怀政之诛, 帝怒甚
9、,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怒”的只是皇帝,“群臣”是不敢向皇帝提出反对意见的。 总结:同学们需要在原文中认真查看行为人主体,以及涉及的次行为人,因为原文涉及的对象通常不 止一个,所以命题者才会故意把事件和行为人混乱表述。 五、以偏概全五、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把部分有效的信息杂糅其中,以混 淆做题人的判断。 例 5: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A.魏舒不愿要虚名。40 多岁时,郡中上計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 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能留下高洁的名声,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10、 B.魏舒为人坦诚。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 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C.魏舒才华出众。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 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晋文帝的器重。 D.魏舒为官清廉。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 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解析】D 项“均因清廉”以偏概全,此题回归原文,找到文中的信息对应为:“迁宜阳、荥阳二郡太 守,甚有声称。征拜散骑常侍。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入为侍中。
11、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 百匹。迁尚书。”翻译为“迁任宜阳、荥阳两郡太守,很有名声。征入朝中担任散骑常侍。出任冀州刺史, 在冀州三年,因简明仁爱而有名声。又入朝担任侍中。武帝因为魏舒清廉朴素,特地赐他百匹绢。迁任尚 书。”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清廉而被称道的是在朝廷担任侍中时。 答题技巧答题技巧 (1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 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
12、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 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 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 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
13、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重温高考真题重温高考真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 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 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 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
14、,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 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 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 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 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
15、,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 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 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 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 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16、。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 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 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 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 臣景
17、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 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 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 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 长,卒定变法 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 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 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
18、,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 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 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 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
19、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 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 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 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
20、事之。魏文侯以为将, 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 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 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 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
21、论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 越;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 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 尽诛射吴起 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
22、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 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 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 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四、【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
23、,完成 711 题。(共 19 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 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 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 【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 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24、,是恶乎 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 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 之无穷,以澒洞轇轕 【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 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 陈于前矣;人 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 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 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