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读2022年《“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讲义).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学习解读2022年《“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讲义).docx》由用户(小溪河)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 学习 解读 2022 十四 技术 要素 市场 专项规划 讲义
- 资源描述:
-
1、“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学习解读2022年“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讲义)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形势需求(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国着力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和需求导向,市场配置创新资源成效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创新,技术要
2、素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环境显著优化,运行效率不断提高。1. 技术要素市场法律政策体系取得重要突破,战略地位凸显。“十三五”期间,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系统完善技术合同法律制度,全面升级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订,全面强化技术要素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要素转化运用。科技部制定印发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健全有利于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产权制度,下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
3、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技术交易收益的分配激励制度,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现金奖励和股份奖励比例。实施促进技术交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技术合同免征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等。2. 技术要素市场规模跃上新台阶,对经济增长贡献再创新高。“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密集出台,技术要素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54.94万项,成交金额2.83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2.87倍,年均增长23.49%,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由“十二五”期末的320.25万元提升到514.27万元,年均增
4、长近1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平稳增长,从“十二五”期末的1.43%提升至2.79%,技术要素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技术要素市场创新主体交易更加活跃,企业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力量,继续保持技术交易的主体地位。2020年,企业共输出技术38.54万项,成交金额2.58万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3.05倍,占全国技术交易金额的91.4%。2020年,高校院所共输出技术14.39万项,成交金额1672.8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91倍。3. 技术要素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布局日趋优化。“十三五”时期,技术要素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
5、四级技术要素市场管理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各级技术要素市场管理机构1000余家,有效促进了技术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建成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11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9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2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45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36家,培养技术经纪人1万余人。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在职称评审中增设技术经理专业,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称晋升通道。科技创业孵化载体迅猛发展,全国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800余家,众创空间8500余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200余家。4. 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互动更加紧密。“十三五”期间,面向技术要素市场的多元化投融
6、资体系快速发展,资金供给和金融服务日趋丰富完善。政府加大对技术要素市场的资金支持,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日益显著。科技部、财政部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截至2020年底,转化基金设立子基金30支,子基金总规模422.37亿元,累计投资企业402家,涵盖全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带动20个省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约1400亿元。科技部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上交所、深交所等联合实施科技金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科技创业者港湾”、“企业创新积分贷”、“火炬星启航科创行动”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撑。(二)机遇与挑
7、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技术要素和其他各类要素加快融合。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快发展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提出了需求。1.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技术作为高级生产要素,发展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就必然对现有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健全完善的产权制度、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更为活跃的资本要素市场和更加包容审慎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同时,技术要素市场
8、化配置必然要求解决更为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更加有效统筹协调政府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制度保障。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技术要素供给丰富高质、交易活跃、价值发现和实现便捷高效、市场化配置畅通有效的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进一步破除妨碍技术要素高效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是畅通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制度保障。3.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亟需高质量技术供给。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9、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需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4.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需进一步促进技术与资本等其他要素融合。资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日益凸显,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加速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要素与人才要素的交互融通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将赋能技术要素市场组织模式重构,催生技术要素市场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要素与其他各项要素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多元要素协同配置效应,进一步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质量提升。面对新形
10、势、新要求,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面临以下问题: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缺乏顶层设计,互联互通的全国技术交易网络有待完善,促进技术要素高效流动的确权、定价、交易机制以及信用、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技术转移体系有待完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技术与资本等其他要素协同配置的效能有待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国际化程度不足,聚集全球技术要素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
11、机制障碍,扩大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技术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实现产权界定清晰、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1. 市场决定,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要素定价、交易中的重要作用,畅通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技术要素。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动技术要素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 健全制度,创新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完善政府调节和监管,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
12、引导技术要素与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3. 问题导向,循序渐进。针对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不完善、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等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稳步推进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现代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基本建立,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技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基本建成。到2025年,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1. 技术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基本完备。技术要素市场
13、顶层设计完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明晰,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健全,监督全面覆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信用管理、风险防控机制运行有效,配套实施政策扎实落地,技术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显著增强。2. 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基本建成。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三个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基本建成,与若干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机构互联互通,形成层次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万亿元。3. 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协同高效。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引领带动作用愈加彰显,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专业化服
14、务能力显著提升,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达到20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达到15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00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超过60家,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4. 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成效大幅提升。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明显增加,技术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与资本等其他要素深度融合,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三、重点任务(一)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1. 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赋权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
15、工作流程、决策机制、转化模式,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及时凝练典型经验举措并推广。完善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施产权激励,进一步调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专栏1.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为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有效果的经验,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机制。推动试点单位建立高效畅通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建立赋权科技成果的负面清单,明确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导向的
16、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道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推动试点单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流程,制定勤勉尽责的规范和细则,消除单位和科研人员顾虑,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是否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定性判断标准,实行审慎包容监管。2. 扩大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推进应用技术研发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探索建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开展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从“行政控制资产”向“市场配置资源”
17、的转变。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领域类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编制发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别指南。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在立项和组织实施工作中强化重点项目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布局和质量管理。(二)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在研究制定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计划、创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中的参与度。发挥企业“出题者”和“阅卷人”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国有企业布局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和转化应用能力。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国有企业创
18、新能力评价体系。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单列一定预算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活动。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进一步加大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等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的开放,支持企业创新。2. 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探索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更多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新型项目管理制度,强化需求牵引、目标引领、成果导向。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健全应用类项目验收机制,以是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