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培训课件-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培训课件-2.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防安全 基本知识 培训 课件 _2
- 资源描述:
-
1、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消防安全基本知识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有效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危害。消防工作原则“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理念“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基本目的“人人关注消防安全、人人掌握消防常识、人人学会逃生自救技能”大纲按照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从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和一般公民四类人员的特点进行编写。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主要包括政府及职能部门消防工作负责人,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消防工作负责人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
2、消防从业人员主要包括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建筑消防设施施工、检测、监理、维保,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技术执业人员,建筑消防工程设计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主要包括保安员和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电工、电气焊工;一般公民主要包括消防志愿者、志愿消防队员,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社会单位员工和居民、村民等。第一类第一类 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一、政府及职能部门消防工作负责人 培训对象:各级人民政府(含派出机构)及职能部门主管领导。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消防工作负责人 培训对象: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消防工作责任人及消防安全管理人。三、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
3、人 培训对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员。前前 言言 培训对象: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消防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掌握消防安全基础知识、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要求,了解消防工作组织领导、安全监管、消防设施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建设、消防经费保障、检查考评等责任,提高消防工作管理能力。(一)消防安全基本知识 (二)消防法规基本常识 (三)消防工作基本要求 (四)消防基本技能训练 消防安全基本知识消防安全基本知识火灾火灾爆炸概述爆炸概述火灾扑救火灾扑救火场逃生火场逃生第一节第一节 火火 灾灾一、火灾定义和分类一、火灾定
4、义和分类(一)火灾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GB590786消防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二)火灾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496885火灾分类的规定,将火灾分为A、B、C、D四类。200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火灾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我国火灾分类标准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不仅根据可燃物的性质定义火灾分类,而且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B、C、D、E、F六类: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
5、、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5.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6.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火灾烹饪物火灾。二、火灾等级划分二、火灾等级划分 1、根据火灾危害严重程度划分 按照我国火灾统计管理规定,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直接财产损失,将火灾等级划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一般火灾三类。(1)特大火灾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2)重大火灾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
6、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3)一般火灾 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2.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分类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特大火灾和一般火灾(1)特别重大火灾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 人以上(“以上”含本数,下同)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以下”不含本数,下同)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1 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较大火灾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 人以
7、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4)一般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三、火灾发生的原因三、火灾发生的原因(一)国家标准火灾统计规定中,把引起火灾的原因归为以下十类:1、放火2、违反电器安装安全规定3、违反电器使用安全规定4、违反安全操作规定5、吸烟6、生活用火不慎7、玩火8、自燃9、自然灾害10、其他 (二)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很多的。概括(二)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由于人们的
8、思想麻痹,用火不慎,不第一、由于人们的思想麻痹,用火不慎,不遵守操作规程或机械、电气设备不良,安装不当遵守操作规程或机械、电气设备不良,安装不当而引起的火灾;用火不慎、用火设备不良。违反而引起的火灾;用火不慎、用火设备不良。违反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如焊接如焊接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小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小孩玩火。孩玩火。第二、由于自然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而第二、由于自然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而引起自燃起火;爆炸引起的火灾、自燃起火、静引起自燃起火;爆炸引起的火灾、自燃起火、静电放电、雷击起火。电放电、雷击起火。第三、纵火。第三、纵火。火灾的发展过程(1)室内火灾的发展过程室内火灾发展过程
9、一般用温度表示。不同结构的建筑,火灾时其温度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一般建筑火灾,温度变化过程如图 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的上层温度达到实验结果表明,在室内的上层温度达到400600时会引时会引起轰燃。起轰燃。火灾初起阶段。燃烧产物中有水汽、二氧化碳产生,还产火灾初起阶段。燃烧产物中有水汽、二氧化碳产生,还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有热量散发,火焰温度可生少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有热量散发,火焰温度可能在能在500以上,室温略有增加。这一阶段火势发展的快慢以上,室温略有增加。这一阶段火势发展的快慢随着引起火灾的火源,可燃物的特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趋随着引起火灾的火源,可燃物的特点不同而呈现
10、不同的趋势。势。火灾发展阶段。也称为自由燃烧阶段。当温度升至火灾发展阶段。也称为自由燃烧阶段。当温度升至A 点附点附近,辐射热急剧增加,辐射面积增大,燃烧会扩大到整个近,辐射热急剧增加,辐射面积增大,燃烧会扩大到整个室内,并有可能出现轰燃。室内,并有可能出现轰燃。火灾下降阶段。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如果通风火灾下降阶段。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如果通风不良,有限空间内氧气被渐渐消耗,不良,有限空间内氧气被渐渐消耗,则可燃物不再发出火则可燃物不再发出火焰,焰,已燃烧的可燃物呈阴燃状态,已燃烧的可燃物呈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至室内温度降至500左左右。但是,这样的高温仍能使可燃物分解出较轻
11、的气体,右。但是,这样的高温仍能使可燃物分解出较轻的气体,如氢气、甲烷等。这时,如氢气、甲烷等。这时,如因不合理的通风,突然引入较如因不合理的通风,突然引入较多的新鲜空气,则仍有发生爆燃的危险。如果火灾烧穿门多的新鲜空气,则仍有发生爆燃的危险。如果火灾烧穿门窗、屋顶,则在可燃物全部燃尽后,才进入下降阶段。窗、屋顶,则在可燃物全部燃尽后,才进入下降阶段。五、火灾的特性五、火灾的特性(一)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的链锁反应,也称链式反应,其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燃烧过
12、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二)燃烧的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燃烧才能发生和发展。1、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见图11)。只有在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用“燃烧三角形”来表示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非常确切,但对有焰燃烧,因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因而燃烧三角形需增加一个坐标,形成燃烧四面体(见图1-2)。即有焰燃烧的发生需要四个必要
13、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链式反应。可燃物 引火源 助燃物 图1-1 燃烧三角形 可燃物 引火源 助燃物 链式反应 图1-2 燃烧四面体()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燃烧。例如,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燃烧;赤热的铜在纯氯气中能发生剧烈燃烧;铁、铝本身不燃,但把铁、铝粉碎成粉末,不但能燃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助燃物(氧化剂)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某些物质也可作
14、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氯、氟、氯酸钾等。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一旦受热后,能自动释放出氧,不需外部助燃物就可发生燃烧。()引火源 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称为引火源。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就是当某种可燃物受热时,它不仅会发生汽化,而且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裂解作用,即它们在燃烧前会裂解成为更简单的分子。这些分子中一些原子间的共价键常常会发生断裂,生成自由基。由于它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
15、由基和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持续下去。燃烧的充分条件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的要求,即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 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有一个最低氧含量,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发生。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乙醚为12%。一定的点火能量 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所需引火源的强度,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这一能量,燃烧便不会发生。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对于无焰燃烧,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而对有焰燃烧,除上述三个条件外,燃烧过程中存在自由基,形成
16、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四)燃烧类型 .闪燃 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可燃蒸气,这些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当其浓度不足以维持持续燃烧时,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苗或火光,形成一种瞬间燃烧现象。由于一些固态可燃物因蒸发、升华或分解能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所以少量固体也会产生闪燃现象。.着火 可燃物质一经被点燃,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着火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
17、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由于热的来源不同,物质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类。()引起受热自燃的主要原因 接触灼热物体。直接用火加热。摩擦生热。化学反应。绝热压缩。热辐射作用。()引起本身自燃的主要原因 氧化生热。如褐煤、浸油脂物质、黄磷、金属硫化物等。分解生热。如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等。聚合生热。指低分子单体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反应,释放出热量。吸附生热。因吸附空气中的氧而发生自燃。如活性炭、还原镍、还原铁。发酵生
18、热。如稻草、籽棉、树叶、锯末、甘蔗渣、玉米芯等。.爆炸 爆炸是一类特殊的燃烧类型,其发生发展过程迅速,瞬间释放巨大能量,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六、火灾的危害六、火灾的危害(一)燃烧产物 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其中能被人们看见的燃烧产物叫烟雾,它实际上是燃烧产生的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体的混合物。其粒径一般在0.0110 微米之间。(1)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例如:碳、氢、磷、硫等生成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及二氧化硫等。这些产物不能发生燃烧,称为完全燃烧产物。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特别是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受热后
19、会产生热裂解,生成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并能进一步燃烧,最简单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一氧化碳,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合成高分子材料燃烧产物会生成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HCl),光气(COCl2),氰化氢(HCN)及氧化氮(NOx)等。(2)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亡的。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CO、HCH、S02、N02等。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如CO2,它是主要的燃烧产物之一,在有些火场中浓度可达15。它最主
20、要的生理作用是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智不清等症状。而CO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因而,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智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二)燃烧产物对消防工作有利方面 a)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不燃惰性气体,如CO2、水蒸气等。如果是室内火灾,随着这些惰性物质的增加,就能相对减少空气中的氧浓度,燃烧速度也会减慢,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速度减慢,直至停止燃烧。b)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不同的物质燃
21、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通过烟的这些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三)燃烧产物对消防工作的不利方面 a)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燃烧产物中有不少为毒性气体,例如CO、HCl、HCN、NOX 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这些燃烧产物妨碍人们的正常呼吸和逃生,也给消防人员的灭火工作带来困难。b)会使人员受伤。燃烧产物的烟气中载有大量的热,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c)影响视线。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影响人的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人在浓烟中往往会辨不清方向,给灭火、人员疏散工作带来困难。d)成
22、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极易造成轰然或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七、防火的基本原理七、防火的基本原理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措施原理应用举例控制可燃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1限制可燃物储运量2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3加强通风,降低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在空间的浓度4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改变材料的燃烧性能等 物隔绝空气破坏燃烧爆炸的助燃条件1密闭有可燃物质的容器、设备2充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或储运有燃烧爆炸危险物质的容器、设备3采用隔绝空气等特殊方法储运有燃烧爆炸危险的物质4隔离与酸、碱、氧化剂等接触能够燃烧爆炸的可
23、燃物和还原剂消除引火源破坏燃烧的激发能源 1消除和控制明火源 2防止撞击火星和控制摩擦生热3防止电气火花 4防止日光照射和聚光作用5防止和控制高温物体作用 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扩大火势 1留足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2设置阻火器、安全液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内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建筑,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 一、爆炸的概念从广义上说,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将爆炸定义为: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
24、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第二节第二节 爆爆 炸炸 二、爆炸的分类按爆炸的性质,通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类。(一)物理爆炸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体积迅速膨胀,使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力和(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并且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物理爆炸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火灾。(二)化学爆炸因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称为化学爆炸。如可燃
25、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而引起的爆炸,炸药的爆炸,煤矿瓦斯的爆炸等。在消防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是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液滴与空气或其他氧化介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的爆炸。(三)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就属核爆炸。三、爆炸极限(一)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以体积百分比表示;粉尘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的质量表示。其中,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爆炸上、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