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企业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 安全管理 知识 培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企业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企业安全管理知识培训2010年年3月月 目目 录录v请勿在教室内吸烟请勿在教室内吸烟v上课时间请勿:上课时间请勿:-接、打电话接、打电话-交谈其他事宜交谈其他事宜-随意进出教室随意进出教室v上课时间欢迎:上课时间欢迎:-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参加培训须知世界安全管理理论发展简介世界安全管理理论发展简介安全管理理论工作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事故学理论1、时间:从工业社会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社会发展初期;2、方法模式:建立在事故致因分析理论基础上的经验型管理。管理的程式是事故发生现场调查分析原因找出
2、主要原因理出整改措施实施整改效果评价和反馈;3、缺陷:事后整改、成本高,不符合预防的原则;4、特征:感性、生理本能。安全管理理论工作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危险理论1、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电气化时代;2、方法模式:建立在危险分析理论基础上,具有超前预防型的管理特征。管理的程式是查找隐患分析成因关键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实施整改效果评价;3、缺陷:系统全面有限、被动式、实时性差、从上而下缺乏现场参与,无合理分级、复杂动态风险失控等;4、特征:责任制,规范化、标准化。安全管理理论工作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风险理论1、时间:进入21世纪到目前,信息化时代;2、方法模式: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
3、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的特征。管理的程式是风险全面辨识风险科学分级评价制订风险防范方案风险实时预报风险适时预警风险及时预防风险消除或消减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3、缺陷:专业化程度高、应用难度大、需要不断改进;4、特征:理性,系统化科学化。安全管理理论工作的四个发展阶段第四阶段:安全目标理论1、时间:21世纪20年代以后,本质安全时代;2、方法模式:以本质安全为管理目标,推进兴文化的人本安全和强科技的物本安全,实现安全管理的理想境界。管理的程式是制订安全目标分解目标管理方案设计管理方案实施适时评审管理目标实现管理目标优化;3、缺陷:成本高、技术性强、还处于探索阶段;4、特征:文化力,人本、物本原
4、则。安全工作现状安全工作现状一、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现实一、事故总量大。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近百万起,事故频率高;二、恶性事故多,2001-2008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00多起,平均每年12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近900起,平均每年发生100余起,每年近70万人因为各种事故而致残、致伤,相当于每分钟中有2人遭遇事故的痛苦;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现实三、职业危害严重。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五、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二、我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特点一、产
5、业结构不平衡,高危产业占经济总量比例较高。二、中小企业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三、劳动力水平较低,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四、劳动力密集、技术水平低;五、市场竞争激烈。三、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一、安全体系管理;1、OHS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2、HSE 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3、安全标准化化体系。二、前苏联制度模式;三、企业个性化模式,如马鞍山钢铁公司的“三不伤害”模式,浦钢“安全人”模式,鞍钢“0123”模式,扬子石化的“0457”模式等;四、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足;二、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三、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力量薄弱;四、安全
6、生产投入不足,缺乏安全生产保障;五、职工参与程度不够;六、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七、机械地应用安全管理方法,缺乏创新。企业安全管理的项目企业安全管理的项目企业安全管理的项目一、基础安全管理部分一、基础安全管理部分1、机构设置、机构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组织机构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注册安全工程师配备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与职称、工龄;3、安全投入:、安全投入:费用提取与使用管理;4、安全规划、安全规划:制定与执行;5、法规标准:、法规标准:收集、跟进与学习;6、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度、规程、责任制的制定与落实企业安全管理的项目二、科学管理部分二、科学管理部分
7、1、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体系建设、运行、评审与外审、认证;2、教育培训:、教育培训:负责人、安管人员、特殊工种、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非重大危险源管理、职业危害管理;4、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人员、设备、环境的管理;5、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制度、办法的制定与落实;企业安全管理的项目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7、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资源的配备、应急演练;8、事故管理:、事故管理:事故报告、调查、原因分析与经验吸取;9、未遂事件管理:、未遂事件管理:事件报告、调查、处理;企业安全管理的项目三、文化管理部分三、文化管理部分1
8、、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组织安全理念、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警觉型组织的建设、安全文化环境建设;2、员工文化:、员工文化:员工安全意识及态度、员工安全行为。危险辨识危险辨识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危害性质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危害性质的过程的过程(一)能量意外释放论(一)能量意外释放论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量失去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表明发生了事故。导致人员伤害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电放,表明发生了事故。导致人员伤害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电能、热能、
9、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在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在伤害事故中,机械能造成的伤害的情况最为常见,其次是电能、伤害事故中,机械能造成的伤害的情况最为常见,其次是电能、热能及化学能。热能及化学能。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能量意外释放论提醒人们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能量意外释放论提醒人们要经常注意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流动、转换以及不同形式能量的要经常注意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流动、转换以及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作用,防止能量的意外逸出或释放相互作用,防
10、止能量的意外逸出或释放两类危险源:两类危险源: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现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现实的各种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实的各种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体);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导致约束 、限制能量措施失、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效破坏的各
11、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物环境)环境)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提;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的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
12、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物环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16类)类)2、造成安
13、全装置失效;(、造成安全装置失效;(4类)类)3、使用不安全设备;(、使用不安全设备;(3类)类)4、手代替工具操作;、手代替工具操作;(3类)类)5、物体(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物体(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1类)类)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1类)类)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修、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修、调整、焊
14、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所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所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8类)类)12、不安全装束;、不安全装束;(3类)类)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1类)类)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环境)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9类)类)其中其中:无防护;(:无防护;(11类)类)防护不当;(防护不当;(8类)类)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
15、附件有缺陷;(18类)类)其中其中:设计不当,结构不合理;(:设计不当,结构不合理;(7类)类)强度不够;(强度不够;(4类)类)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3类)类)维修、调整不良;(维修、调整不良;(4类)类)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2类)类)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22类)类)其中:照明光线不良;(其中:照明光线不良;(3类)类)
16、通风不良;(通风不良;(7类)类)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狭窄;(1类)类)作业场地杂乱;(作业场地杂乱;(4类)类)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1类)类)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1类)类)地面滑;(地面滑;(3类)类)贮存方法不安全;(贮存方法不安全;(1类)类)环境温度、湿度不当;(环境温度、湿度不当;(1类)类)参考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环境因素还包括企业及社会的软环境,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环境因素还包括企业及社会的软环境,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引起人的
17、失误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引起人的失误 设备、设施缺陷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防护缺陷 电危害电危害 噪声危害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 运动物危害运动物危害 明火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标志缺陷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物质 其他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其他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 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传染病媒介物
18、 致害动物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其他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 负荷超限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错误 操作失误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其他错误 其他行为性危害和危险因素其他行为性危害和危险因素 物体打击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起重伤害 触电触电 淹溺淹溺 灼烫灼烫 火灾火灾 参照参照GB6441-86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将危害、危险因素分为,将危害
19、、危险因素分为1616类类 高处坠落高处坠落 坍塌坍塌 放炮放炮 火药爆炸火药爆炸 化学性爆炸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物理性爆炸 中毒和窒息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其他伤害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等七类。厂址厂址 厂区平面布局厂区平面布局 建(构)筑物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过程
20、生产工艺过程 生产设备、装置生产设备、装置 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目前,常用于危害辨识的实用技术大致可分为目前,常用于危害辨识的实用技术大致可分为5类类 统计图表分析法统计图表分析法 事故比重图事故比重图 事故趋势图事故趋势图 主次图主次图 控制图控制图 事故时间、空间分布图事故时间、空间分布图 文字表格法文字表格法 安全检查表(
21、安全检查表(Safety Check List)因果分析图(鱼刺图)因果分析图(鱼刺图)(Causal Relation Analysis)预先危险分析预先危险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事故类型影响和致命度分析事故类型影响和致命度分析 (Failure Model Effects&Critical Analysis)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事件树(事件树(Event Tree Analysis)事故树(事故树(Fault Tree Analysis)管理失误和风险树分析(管理失误和风险树分析(Management Omission&Risk Tree)抽样判别法
22、抽样判别法危险预知法危险预知法行为分析法行为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调查实验法调查实验法 数学分解法数学分解法危害辩识方法还可按使用方法的特点分为两大类:危害辩识方法还可按使用方法的特点分为两大类:1、直观经验法、直观经验法 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包括常用的安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包括常用的安全检查表)相对照进行危险源识别。适用于有以往经验可供全检查表)相对照进行危险源识别。适用于有以往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不能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借鉴的情况;不能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1)对照、经验法)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
23、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简便易行,但可能出现害性的方法。简便易行,但可能出现 遗漏。常采用专家会议遗漏。常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相互启迪、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害辩识更加细的方式相互启迪、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害辩识更加细致,具体。致,具体。(2)类比方法)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多用于危统计资料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
24、素。多用于危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险因素的辩识过程。害因素和作业条件危险因素的辩识过程。2、系统安全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 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中可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危险源辨识。既可用于辨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复杂危险源,危险源辨识。既可用于辨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复杂危险源,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可供借鉴的新开发系统的危险源。也可用于辨识没有事故经验可供借鉴的新开发系统的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应与危险源的危
25、险性评价工作结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应与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工作结合起来,根据以往事故经验弄清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合起来,根据以往事故经验弄清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源类型,然后到所要辨识的系统中去寻找和发现这些类型的危源类型,然后到所要辨识的系统中去寻找和发现这些类型的危险源。危险性评价的着眼点应是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后果的严重险源。危险性评价的着眼点应是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程度是否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第二类危险源辨识:第二类危险源辨识:第二类危险源辨识是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主要第二类危险源辨识是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系统安全分析来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