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详细教案全册.doc

  •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 文档编号:399768
  • 上传时间:2020-03-26
  • 格式:DOC
  • 页数:72
  • 大小:23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详细教案全册.doc》由用户(卧龙小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苏教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详细 教案 下载 _四年级下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1 / 72 课程时间表 单元名称 学习时间 课时数 页数 乘法 2.212.25 6 7 升与毫升 2.283.4 4 17 三角形 3.73.11 6 25 混合计算 3.144.5 6 34 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4.64.8 3 40 找规律 4.114.18 2 49 运算律 4.194.29 5 57 对称,平移,旋 转 4.305.7 4 61 因数和倍数 5.85.13 7 69 用计算器探索规 律 5.165.20 4 77 解决问题的策略 5.235.30 3 82 统计 6.36.10 3 88 用字母表示数 6.136.17 4 99 整理与复习 6.206.24 5 1

    2、18 2 / 7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1 例题,想想做做第 14 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 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 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 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

    3、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 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 2 个乘数 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

    4、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 学生自主探索: 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 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 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 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 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

    5、想做做的第 14 题 1、做“想想做做”第 2 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 2 题:说说错 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 0 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 1 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

    6、书:数 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3 / 7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2) 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解决一些相关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 0 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 0 分别板书 84537 60428 第一题: (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 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

    7、方?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 (边算边示范, 其他学生照 样子写)算完后,指出: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如果算式是要算 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 2 次,后面的算法要乘 3 次,还是前面 的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 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 为了计算的简便, 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 2 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问:这里都需要和 0 乘,为什么一 个结果中有 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 0 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 0 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

    8、乘的 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 还是有的。 二、 、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 5 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 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 0) 问:第一组题下面 2 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 “想想做做”第 7 题: 读题,问:你有疑问么?(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 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 (说明: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 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 “速度时间=路程” 2、第 8 题 读题,解

    9、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 9 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 (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 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 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 10 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 “已卖出的”要按“每个 16 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 13 元计算” 。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 第 6 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4 / 72 乘数末尾有

    10、乘数末尾有 0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4-5 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 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 有 0 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笔算经验, 尝试着独 立列竖式计算, 并通过交流, 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 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

    11、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 0 的乘法) 末尾有 0 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 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 0,就添上几个 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 0 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 8600 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

    12、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 0,都是 243;再添上 0,两个乘数末尾合 起来都是有 2 个 0,所以都要添上 2 个 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 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 (可能出现的情况) : (1) 、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 、0 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 也参与了 (3) 、交

    13、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 2 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 0 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 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 也不要考虑。 (擦去多余的 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 0 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 0 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 3 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

    14、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 2、4 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乘数末尾有 0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2) 5 / 72 教学内容:教材第 5、6 页,想想做做第 510 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规范末尾有 0 和中间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 0 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 (竖式略) 1、34560 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 0 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 6

    15、乘 34, 积的末尾对齐 6,第二步算 5 乘 34,积的末尾要对齐 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 (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 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 2 个 0 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 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 2 个 0,积的末尾( )个 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 5 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 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 0” 、

    16、 “少 0”之类的。 )规范学生的说法:220,2 乘 10 等于 20,乘 10 可以说成是“扩大 10 倍” ,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 10 倍,积也扩大 10 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 4 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 2 栏和第 4 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 10 倍,另一个乘数缩小 10 倍,积不变。 )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 7 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

    17、 10 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 9 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 “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p.6 第 8 题 教学

    18、反思:教学反思: 6 / 72 练习一(练习一(1 1) 教学内容:教材第 79 页练习一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 (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 度; (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 (3)笔算,使学生更 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铺地锦”介绍,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计算方法,产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准备: 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 指出: 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两课进行练习, 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

    19、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 (完成书上的第 1 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 12 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 1 分钟内完成。 )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 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 )=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 观察第 6 题,以 12516 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

    20、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 为什么可以变成 5002020 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 三、思考题:用 1、2、3、4、5 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 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 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积最大, 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 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 )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 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 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

    21、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四、介绍“铺地锦” ,先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 (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 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 2 题和第 7 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7 / 72 练习一练习一(2)(2) 教学内容:教材第 79 页练习一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运算中,选择合适的算法

    22、,培养学生灵活解答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书上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 “大约”问题: 1、学生读第 3 题。读完后问:这里的“140 名”是一个怎么样的数?为什么? (近似数, 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大致情况, 没必要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正好是 140 名。 相反的, 我们全班人数 50 人,这“50”就是一个精确数。 ) 指出:正是因为信息给的数据本身是一个近似数,所以算出的结果也是一个近似数,问题就 说成了“每小时大约有多少名婴儿出生?”这题在解答的时候要不要用“”?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算式,你觉得这题在计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口算)

    23、 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 2、学生读第 5 题:指出:这题的问题是“京拉线大约长几千几百千米?” 这种问法是因为去年的教材中有估算的教学, 本册书中已删去了这部分知识。 那该如何理解 这里的“大约”呢? (142 千米本身是一个大约的数,27 倍也是,所以算出来的数就是一个大约数;只是这个大 约数没必要再转换成“几千几百” ,直接写就是了。 ) 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这题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笔算) 二、购物问题: 学生找出本练习中的购物问题,说说购物问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第 5 题:读题后,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你准备选用的计算方法。 (可以简便计算, 指名说说具体的简便算法

    24、。 ) 2、第 10 题:读题后,把该题与上一题比较,单价、数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单价可以看成是整套的单价,那就要先算出一套的;也可以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的总价, 再把两部分加起来。 )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完整解答。 3、第 12 题:读题后问:这题与前面两题又有什么不同? (发现单价会随着人数的多少而变化。 ) 分别算一算三个班各需要的钱数。 比较三个得数,你有什么发现?(三班的人数是最多的,但需要的钱是最少的。 ) 为什么? 那三个班如何买票是最合算的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比较: 如果把前面三个班分别需要的钱数加起来是否会等于这次算出来的钱数呢?为什么? 指出:在具体生活中,我

    25、们会发现一些灵活的情况,需要大家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小结:这三题算的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但在具体运算 的时候又各有不同,希望大家要多注意。 三、其他问题: 1、第 8 题:读题后,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观察算式,同桌互相说说适合它的计算方法。 (简便计算) 指名板演,结合板演规范学生的书写。 (比如括号的运用等) 2、第 9 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校对。 3、第 11 题:读题后,指名分别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算? 板书这两个面积公式。学生列式计算,并比出大小。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

    26、.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 8 / 72 间及其计量单位后, 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 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 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 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 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 2 件左右

    27、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 1、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 称之为“容量” 。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 (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 5 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 4 杯。你认为

    28、 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 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 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 1 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 1 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 1 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 1 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 1 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 1 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

    29、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 1 升。 (2)取出大于 1 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 2.5 升的可乐瓶, 请学生想象一下, 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 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 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 2 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 2 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 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 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

    30、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 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 1 到 1.5 升水,孩子要喝 1 升水,那你知道 1 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 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 容量。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认识容量和升(2 2) 9 / 72 教学内容: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

    31、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 升水可以倒 4 杯水,可以倒 20 个小酒杯,可以倒 2 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 个电饭煲是 2 升多, 1 个大油桶是 5 升, 一个水池 30 升, 一个脸盆 5 升 (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 (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 (2)继续 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 1 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 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 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

    32、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 4 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略)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0 / 72 认识毫升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让学生通过学习加 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

    33、之间的进率,知道 1 升=1000 毫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 ml 表示;1 升=1000 毫升; 二、认识 1 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 5 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 1 毫升 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 5 毫升,再除以 5 就得到了 1 毫升的滴数。 ) 实验:大约要 205 滴才是 5 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 21 滴水(1

    34、毫升) ,组内传一传,看一 看 1 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 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 (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 1520 毫升。问:我没有 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 1520 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 1 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 10 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 滴水大约是 1 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

    35、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 升=1000 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 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 50 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 下其高度, 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 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 毫升) ,舀 50 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 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

    36、瓶才正好是 1 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 升=( )毫升 2000 毫升=( )升 9 升=( )毫升 5000 毫升=( )升 5、 倒出 100ml 饮料, 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再算一算, 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 100ml 水。算一算。 (我自 己:4 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1 / 72 练习二练习二 教学内容:p.18、1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

    37、1、2 题练习 升和毫升的认识;第 3、4 题着重练习升和毫升的换算;第 57 题主要练习一些常见容器容 量的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 1、3、5、7、9 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积最小: 讲解:最简单的 “积最小:” ,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 和 3;1003 和 3001 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 57,如果另一个乘数 是 1 的话,那就还要加上 57

    38、;如果另一个乘数是 3 的话,那就还要加上 3 个 57;显然另一 个乘数是 1,三位数是 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 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 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 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 0 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 3 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39、 (1)在里填上、或= 900 毫升1 升 6 升6000 毫升 3 升2500 毫升 7000 毫升8 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 4 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 1 升少还是比 1 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 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2 / 72 美妙的“杯琴”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p.20、2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

    40、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 唱”两个部分。 “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 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 排“编编唱唱” ,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 制成一个“杯琴” ;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 ,使学生产生 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

    41、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 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 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 7 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 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 其实还和不同的容 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

    42、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 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3 / 72 认识三角形认识

    43、三角形 教学内容:p.22、23、24( “想想做做” )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 22 页的例 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 23 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 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 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 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44、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 (1) 、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 、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 形调整得大一些。 (3) 、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 、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

    45、各部分的名称:3 个顶点、3 条边、3 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 (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14 / 72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 )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 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

    46、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 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 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 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 能围成三角形; 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 就变成了 3 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 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 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 6 厘米和 8

    47、 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 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 如果是 2 厘米, 那么和 6 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 8 厘米, 只能重合在一起, 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 2 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 3 厘米。再从最长的角 度考虑,6 厘米和 8 厘米的合起来要 14 厘米,不能有 14 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 段,应该要比 14 厘米稍微短一点,即 13 厘米。 )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 1,比两边之和少 1) (2)继续练习,如:6 厘米和 6 厘米,3 厘米和 4 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 2 厘米的加上 6 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 4 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 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 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5 / 72 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 教学内容:p.24、25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详细教案全册.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997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