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经济学 第七 劳动力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一种把边际生产率=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认为这部分人即使不参加农业生产也不影响农业产量。第二种把边际劳动收益低于非农边际劳动收益的农村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因为这部分劳动者选择非农生产会获得更大的收益,最终他们会选择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年龄 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统计的人口。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
2、16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农业劳动力内涵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 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
3、中国已经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尾声,即将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农业劳动力供给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农业劳动力供给特点(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推动力。(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老龄化)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
4、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
5、对比重同时下降。人口红利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1、刘易斯模式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3、托达罗模式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5、吉佛的引力理论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
6、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1、刘易斯模式的不足(1)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报酬不如工业被假定了)(2)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3)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4)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各种“点”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拉尼斯、费景汉提出
7、了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2)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粮食短缺点)。(3)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商业化点)。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的不足(1)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2)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3、托达罗模式(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
8、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5、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域的人口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