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经济史》课本重点知识整理.doc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3980994
  • 上传时间:2022-10-31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6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经济史》课本重点知识整理.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经济史 高中历史 新课 必修 课本 重点 知识 整理 下载 _历年真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课本重点知识整理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考点1 古代农业【历史结论】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

    2、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总结整合】经营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地位 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历史结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

    3、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 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代表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总结整合】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主要行业 冶金、陶瓷、纺织等。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考点3 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历史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两宋时期

    4、,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总结整合】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发展历程 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特点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

    5、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考点4 经济政策【历史结论】“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农业生产、抑制富商大贾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相对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政策,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也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总结整合】时间 “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根源 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专题二 近代民族经济 考点1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历史结论】鸦片战争后,手

    6、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总结整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

    7、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同时又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特权,急剧增加了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考点2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特点【历史结论】背景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根本原因);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的诱导。特点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专题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考点1 过渡时期【历史结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

    8、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总结整合】三项举措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个创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两个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考点2 曲折发展【历史结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

    9、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总结整合】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个“一” 一个转变 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 “文化大革命”。四个经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

    10、照搬外国经验。考点3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结论】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对中国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如何应对。改革开放促使经济腾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生活时尚在不断更新。【总结整合】五个转变 从

    11、“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四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考点1 新航路开辟【历史结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形成资本,而是流入荷兰等西欧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站在世界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哥伦布和麦哲伦对世界的探索和开拓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殖民扩张的属性决定了其时代和阶级

    12、的局限性。【总结整合】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黄金、香料的强烈渴望;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商业危机;传播宗教;人文精神的鼓舞。条件 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增加。影响 引发早期欧洲殖民扩张活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由相对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点2:殖民扩张【历史结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13、。世界市场的形成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西欧国家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迎来了工业革命,同时它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总结整合】主要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主要方式 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奴。影响 对西欧 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到来;对落后地区 带来灾难,经济停滞,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考点3 工业革命【历史结论】18世纪,英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并逐步向其他国家扩展,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

    14、段。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总结整合】18世纪中期的英国具备了资本主义经济腾飞的三个基本条件 自由劳动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的开拓、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是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

    15、点。专题五 经济危机和生产关系调整考点1 经济危机【历史结论】1929年经济危机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它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由于各国转嫁危机,它还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总结整合】原因 直接原因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考点2 罗斯福

    16、新政【历史结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总结整合】实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三项内容 救济、复兴和改革。四项措施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意义 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考点3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历史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

    17、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总结整合】表现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评价 资本主义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出现“黄金时代”,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七十年代出现“滞胀”局面。专题六 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结论】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

    18、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 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推行工业国有化;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质 用军事管理办法实现社会主义,以全面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结整合】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内容变化 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结果 使俄国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考点2 新经济政策【历史结论】内容 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一些中

    19、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特点 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用 巩固了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考点3 “斯大林模式”【历史结论】主要表现 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

    20、积极作用。【总结整合】形成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特征 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评价 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长远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考点4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结论】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内容 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经济上,加大对农业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考点5 勃列日涅夫改革【历史结论】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

    21、冲击,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改革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考点6 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结论】前期主要进行经济改革,后期进行政治改革,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党地位。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总结整合】赫鲁晓夫改革 以农业为突破口,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 以工业改革为突破口,也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而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 在经济、政治领域根本性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专题七 经济的全球趋势考点1

    2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历史结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它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一个工具,美国成为这个国际贸易体制的中心。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世界贸易、货币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

    23、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总结整合】基础 二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构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作用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考点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历史结论】欧盟使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是世界上经济区域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化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24、,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总结整合】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三大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1月,欧元正式诞生。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加、墨三国在1994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考点3 经济全球化【历史结论】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经济联合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总结整合】宗旨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的方式。基本规则 多边贸易规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经济史》课本重点知识整理.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9809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